文|潔懿
李誕在上季《脫口秀大會》曾講過一個段子:「我爸是警察,他有警棍。」小時候他爸嚇唬他說:「這根警棍曾經電死過一頭800斤的牛,你知道我為啥電他嗎?」然後靜靜地停了片刻,他爸說:「因為他不-寫-作-業。」
李誕講完表情平淡,臺下卻一片歡笑,我猜很多人想起了自己兒時怕挨打的恐懼感。潔懿想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為什麼我們這麼愛聽段子呢?
首先,段子常常是用幽默的方式,傾訴「內在小孩」受過的傷。
李誕曾以段子的方式,說自己小時候被父親追:「他騎著警用摩託追我,追了三條街,把我累暈了,然後我被扔進摩託車鬥兒裡。」
本來就勇武有力的父親,還騎著一輛警察用的挎鬥摩託車追一個孩子,明顯能聽出兒時的他那份無助和委屈。
《擁抱你的內在小孩》書中說:
「當我們年幼時,因為我們的心靈經常不能得到滿足和安慰,使得我們的內在形成一個被隱藏的敏感脆弱空間,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無論我們生長在怎樣的家庭,有多麼愛我們的父母,孩子都帶著父母無法理解的部分。所以,小時候被教訓、被誤解是常有的事,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需要安撫的孩子。
更何況,大多數人的童年都挨過打,受過貶低、冤枉和辱罵。講段子的人幫我們說出童年類似的悲催經歷,還帶著幽默感的節奏,聽後不禁想,原來倒黴的不只我一個啊,心裡一下子敞亮了不少,既有趣,又共鳴。
其次,那些永遠不可能還擊的憋屈,終於可以在段子中笑出來。
李誕講到,他小時候挨的罵,一半都在飯桌上,不明白為啥父親專門在吃飯時罵人。
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本來是美好的餐桌,卻成了受批評的教訓場,多少美食在責罵聲中變成了「委屈拌飯」,甚至「眼淚拌飯」。
吐槽就是把心裡不爽的東西,通過一種好玩的方式發洩出來,臺上的人在講他的憋屈故事,往往也是臺下人經歷中的尷尬和暗傷,借這場哈哈一笑,竟然把壓抑的情緒像個屁一樣給發了,真的很正能量。
所以,脫口秀大會中,大多會吐槽比我們強勢的人,比如父母,老闆,高大的人等,往往幽默中帶著犀利,輕描淡寫裡含著心酸,這些笑也許代替了不少眼淚和黯然神傷吧。
要想真正地療愈一段不快的記憶,只需要將它遺忘,而不必費時費力地分析它,但遺忘的前提是,那段往事被表達、被看見、被理解。有些憋屈的記憶永遠沒機會還擊,卻可以在看似膚淺的段子中釋然了。
最後,我們在別人的段子裡,給自己一個心理治癒。
傷痛到底來自何處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發生了就不可能推翻重來,除了臣服接納,我們別無選擇。
《讓生命擁抱你》書中說:
「每一回坦然接受不幸,都能讓我得到新的領悟。而每一回與之抗爭,我都變得虛弱渺小。」
讓該去的去,不要做往事的俘虜,我們的生命,正如其他所有生命一樣,來自於宇宙宏大的未知力量,父母僅僅是起點,後面的路很寬。
有人在不值一提的童年經歷裡裹足不前,有人把委屈如山的歷史包袱丟在一邊,關鍵不是我們經歷了什麼,而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經歷。
正如李誕在《笑場》中寫道:「別總抱怨了,生活其實是很美好的。只要你習慣了的話。」不知道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