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相聲演員大兵在《東方衛視·笑聲傳奇》自己的一個節目《向領導匯報》演出結束後,在接受主持人採訪時,說他這個作品是三年前的作品,大概從想好到這個作品出來,只有不到半年時間。當時主持人條件反射似地反問,半年的時間不算很長嗎?大兵回答說,對我來說一個作品的創作已經非常快了。我最近的一個作品是寫了五年。主持人驚訝道:一個相聲段子?
從主持人和大兵的對話中,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解讀。一是大兵創作速度慢。二是大兵創作態度認真。就作品《向領導匯報》而言,演出時間只有短短的十二分鐘,作品質量和演出效果自然都非常好。這個作品寫了半年時間,從觀眾這一面來說,作品創作時間應該算是較長了。就觀眾心理而言,一部相聲作品用半天一天或幾天的時間應該能拿出來。因為觀眾心裡可能有一個比對,十多分鐘的演出對應半天時間的創作應該是合理的,否則就是過快或過慢。也許有人能在一個小時內拿出一個作品,有人卻要一年或兩年拿出作品,這種創作速度的快慢和個人氣質、生活體驗、語言規範、作品要求、表達方式等都有很大的關係。
在藝術創作領域,除相聲外,創作快的例子有曹植的《七步詩》。這首詩很有名,寫得也很出色。有人把這歸結於曹植才思敏捷。這樣歸結有道理,但不完全是。曹植寫得快,背後有幾個原因:其一,他原本辭彩好。其二,有一定的生活體驗,他應該見過點燃豆萁煮豆子的過程。其三,有兄長相逼的困境。其四,有現實與詩情的聯想。其五,這首詩是被激出來的。如不其然,以這樣的寫詩速度,即三五分鐘一首,每天按十小時計算,那麼他一年就能至少寫三萬首詩。而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從「百度百科」知道,《全唐詩》也就只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另據資料,曹植一生共寫了一百多首詩。說到底,藝術創作的基礎還是生活積澱。歌德就說過「我不尊重憑空虛構的詩」。當然也有例外,據說乾隆皇帝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數量可以跟《全唐詩》匹敵。但乾隆詩的質量如何,卻是另當別論,自有讀者評判。
寫作也有慢的。老舍先生在《從記事練起天天練認真練》的講座稿中說:「我寫一篇五百字的文章要寫三天,我不是寫得快,是寫得勤。天天寫,老寫。」夏承燾先生在《做讀書筆記的三點體會》中,說他寫一篇《火氣與光輝》的小文,是「好幾年來累積筆記的成績」。曹雪芹也寫得慢。他創作《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不但寫得慢,時間還長,而且也改得次數多。託爾斯泰說他的手稿往往要改七次之多,他的長篇小說《復活》寫了十年。
從這些事例可以說明,文藝創作首先要有生活積累,然後才可以寫作。至於寫得快慢,以每個人的情況而定。即便寫得快的,恐怕也是先打好了腹稿,有過慢慢醞釀的過程,否則就是草率之作。如果說見題就寫,提筆「一揮而就」,也許有吧,但那樣的作品多是應景之作,寫得快是事實,但寫的好不好卻難說。總而言之,創作是一個緩慢、艱難的過程,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勞和汗水。文藝工作者在創作時更要有所節制和克制,精打細磨,寫出令讀者滿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