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
11月17日下午,《青年視野·當代山水畫提名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院舉行開幕式。
展覽由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廣州藝術博物院、當代嶺南藝術研究院主辦,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廣東省中國畫學會協辦,將持續展至11月28日。
本次展覽是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風力量」系列展的首展,邀請了陳水興、林淼、賀海鋒、張倉健、張利勇、邱佳銘、黃濤、盧貞、何微、沈晨陽共10位畢業於美術學院的當代青年藝術家參加。
通過創作作品、手稿、創作心得的呈現,該展覽展示了藝術家的創作成果及過程,反映他們在藝術探索過程中所面臨的具體情境及所思所想,體現他們作為青年藝術力量的視野廣度。
對青年藝術家給予關注,也是實現「薪火相傳」的優秀藝術傳統的重要基礎。
廣東省美協主席李勁堃在開幕致辭中表示,自近代以來,廣東以新國畫運動為代表的藝術實踐一直都有創新傳統。如何在新時期推動藝術樣式的求新求變,是廣東美術界共同著力的議題,而在這一批當代學院派年輕人的山水畫創作中,可以看到他們努力的方向。
青年人都是藝術革新的主力
當代青年藝術家是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大多數都接受過學院體系的專業美術訓練,具備紮實的基本功,對傳統美學範式以及現代視覺經驗有著自身的感悟和體認。
在開放多元的社會背景下,他們保持著對社會現實的關注以及與各種藝術思潮的交流碰撞,在創作和學術研究上呈現出視野開闊、思維活躍、觀念新穎、原創能力強的特點。
探索生命、人與自然,思考歷史和時代,拓展觀念、材料、符號、意象,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求突破,青年藝術家正是在充滿朝氣的創造中,將民族的、時代的、個性化的藝術精神付諸實踐。
著名畫家方土回憶起了當年與李勁堃一道進行的後嶺南水墨藝術實驗——上世紀80-90年代,黃一瀚、左正堯、李勁堃、方土等一批心懷夢想、敢於嘗試的廣東青年藝術家共同提出「後嶺南」的概念,積極探索中國水墨在當代的意義與可能呈現的表達方式。
無論什麼時期,青年人都是藝術革新的主力。方土表示,本次展覽中的青年藝術家創作題材雖然傳統,但美術形式並不落後。新時代不等於要與傳統相悖,反應是對傳統的傳承和創新。方土還提到,在去年舉辦的全國美展上,廣東青年藝術家為主力的廣東美術界斬獲多個獎項。
比如以《天塹變通途》入選第十三屆全美展獲獎提名作品的黃濤,現為廣州國家青苗畫家培育計劃畫家,曾參與李勁堃帶領的《盛世珠江》長卷創作團隊。黃濤在採訪中表示,自己的創作一方面關注時代,了解其他學科樣式,打開視野;另一方面注重練習控制精準的筆法,追求精緻的表達。
藝術是對生活的濃縮和提煉
本次展覽以山水題材作品為主,在高山仰止的中國山水畫傳統面前,當代學院年輕人對於如何創作出自己的樣式風格,似乎都獨有一份心得。
林淼在臨摹北宋院體巨作範寬《溪山行旅圖》中解構了中國畫山石的筆墨運用;何微在創作《雲山系列》時候,研究臨摹了大量前人成果。在臨摹過程中,他們會更多地去體會前輩的心境,而不是單純學習筆墨技法。
陳水興的《夜語》表現了川南古鎮山腳邊上幾戶人家的生活情景。作品來自他在該地多次的寫生所得。
畫中沒有使用華麗的筆墨技巧,而是通過質樸的語言表現生機勃勃的一草一木,畫面元素高低錯落,疏密有序。筆墨層層疊染,渲染著夜裡山村寧靜的氣氛。
陳水興表示,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藝術是對生活的濃縮和提煉。
據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長王平介紹,「院風力量」系列展覽將通過山水、花鳥、工筆等不同學術性專題進行策劃、呈現,推薦來自全國的優秀院體青年藝術家,為他們提供展示、交流、研究等的平臺。展覽所期待的,是通過來自不同地域、成長於不同年代的藝術家、藝術工作者的交流,為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帶來啟發。
如何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緊隨現實地去更新藝術觀念,並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繼續尋求創作上的突破,這是作為未來中國畫藝術發展主力的青年藝術家所要面對的問題。
當代嶺南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許曉生表示,在進行探索的過程中,他們面臨著怎樣的實際情況,遇到了怎樣的困境,在解決的過程中有著怎樣的曲折和成果,這些都是我們所要關切和思考的。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易芝娜
審籤|鄭宗敏
實習生|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