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兩部關於2013年4月波士頓馬拉松恐怖襲擊事件的電影,同一個題材,一部紀錄片,蕩來的,一部劇情片,院線在放,重點推薦一下紀錄片,魚叔差點熱淚。
紀錄片叫《馬拉松:愛國者日爆炸案》,劇情片叫《恐襲波士頓》,國內已經引進後者,正在公映。如果對比著觀看兩部片子,就能看清恐襲事件的整個過程,不同層面的人對事件的記憶和認知,以及恐襲之後受害者及其家屬們治療身體和心理創傷的心路歷程。
從16年前的「9.11」事件以來,每年總有幾件牽動全世界人民心弦的恐襲事件,其中,美國首當其衝成為恐襲的重災區,爆炸、槍擊等事件頻發,讓人觸目驚心。
如何形成一套強有力的預警機制,第一時間應對恐襲,如何治癒遭受恐襲的當事人及其家屬,這些都是擺在眼前的命題,而《馬拉松:愛國者日爆炸案》與《恐襲波士頓》可能給出一定的答案,尤其作為紀錄片的前者,很多人看後很感動,據說差點跟魚叔一樣「熱淚盈眶」。
波士頓恐襲事件不僅僅是美國的恐襲事件,還和中國有些聯繫,一名中國留學生呂令子在事件現場不幸身亡,另一位華裔則在超市門口遭到逃竄的恐怖分子搶劫,車輛被劫持開走,他進入超市央求工作人員報警,為警察及時抓住疑犯爭取了時間。這些細節在兩部影片中都有真實的體現,尤其是紀錄片的現場視頻,因為是原始材料,不加任何特效,已足夠震撼人心。
作為劇情片,《恐襲波士頓》則是從警察反恐的角度講故事,馬克·沃爾伯格主演的警察,參與了整個過程,電影以類似偽紀錄片手法展開了一場緊張、刺激的抓捕。但畢竟劇情片還是要為故事和場面服務,有更多「好看,賣錢」的商業訴求,所以在場面設計、人物設置上進行了渲染,比如原本短平快的簡單槍戰,就拍得像如臨大敵,層層疊疊,導演彼得·博格一直以來擅長跟拍,在搖搖晃晃的鏡頭中製造一種現場感和緊張感。
作為一部取材自真實事件的劇情片,它的背景就像是一個事先張揚的警匪片,大家提前知道了故事開頭和結尾,編劇只需要合理髮揮想像力,讓它變得亦幻亦真,精彩紛呈。所以,要說這個電影在消費波士頓恐襲事件,是成立的,當然,很多真實案件改編的電影,都存在這樣涉及道德倫理與商業倫理衝突的問題,這中間的平衡木不好踩。
在這裡,FBI、當地警察成了英雄,可是有一個疑問:既然這些人這麼厲害,事前的防範措施哪裡去了,這麼一想,就有些「事後諸葛亮」的味道。製作上,《恐襲波士頓》不算大片,只能算中等,但其在題材上還是延續了「美國式主旋律」的趣味,一定程度上尊重了事實,卻也在一定層面上仍舊在打美國電影裡常見的套路牌——英雄主義與懲惡揚善,所以驚喜不大。
相比之下,魚叔更喜歡紀錄片《馬拉松:愛國者日爆炸案》,本片由裡奇·斯坦恩、安妮·桑德博格兩位著名紀錄片導演完成,兩個老搭檔,一直分工明確。由HBO電視網大手筆投資製作,HBO證明了自己除了有《火線》《權力的遊戲》《真探》《矽谷》等這樣精心製作的熱門美劇,也能擔當社會責任,拍出還原歷史時刻、紀錄一個時代重要瞬間的紀錄片,給國民鮮活的歷史記憶和安全生活的信心。
紀錄片中的這些倖存者,有的殘肢,有的失聰,一開始他們以淚洗面,覺得人生無望,在醫院的醫治,家庭的溫暖,受害者的互相鼓勵下,他們從低沉的情緒,難忍的病痛中振作,重新學走路,重新去生活,重新去工作,去融入社會,找到了活下去的自信和勇氣,在殘肢斷臂上長出了隱形的翅膀,用意志和愛戰勝了肢體的殘缺。
《馬拉松:愛國者日爆炸案》尤其讓人感動的地方是,其中一個倖存者,一隻腿裝了假肢,還繼續參加長跑訓練,重新回到波士頓新一屆馬拉松比賽中,堅持跑完了全程,用個人行動體現對恐襲和人生磨難的無畏;而另一個受害者家屬,建議遵循美國法律來審判年輕恐怖分子,慎用死刑,不希望仇恨成為一道死循環,一直縈繞在人們心頭,而是用寬恕去獲得救贖。
相反,已經被抓捕歸案,等待審判的19歲穆斯林裔的犯罪嫌疑人,依然沒有絲毫悔改之意,在監控視頻裡張牙舞爪,仿佛不可一世的英雄,這個對比有些有意思。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兩部電影,兩個切片,兩種視覺體驗,都是美國恐襲事件的鏡像,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社會學圖景,不一樣的角度,看到不一樣的人,這就是電影魔術般的魅力。
春風十裡,不如你。
書影音,見真心,
花十分鐘時光倒流,讀一篇小文春風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