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病毒感染題材的災難片再次進入大眾視線,就連我常逛的幾家盜版電影資源站都推出了專題合集,供大家下載重溫。
說來也巧,昨天我在百無聊賴地翻找老片的時候,發現一部40年前的日本SF災難片《復活之日》。病毒全球爆發導致人類滅亡的經典設定再常見不過了,但沒想到這部片的導演竟然是拍《大逃殺》的那個深作欣二。
提到深作欣二,大部分國內觀眾對他的印象應該就是《大逃殺》了。我讀初中那會第一次看了這部片,被震撼到說不出話——大逃殺的殘酷與政府的冷血,顛覆了我幼小的世界觀。
老爺子拍這部片的時候已經70歲了,充分詮釋了什麼叫「寶刀未老」。在此之前,深作欣二還熱衷於導演黑幫片和劍戟片,相比之下,科幻末世主題的《復活之日》算得上是部「另類」作品了,在國內也比較冷門,豆瓣上只有150多人標記為「看過」。
從主演名單就看得出,1980年上映的《復活之日》是一部國際化的大製作電影。演員裡既有1968年版的「朱麗葉」奧麗維婭·赫西,好萊塢老戲骨喬治·甘迺迪,也有草刈正雄、緒形拳等本土明星,可謂星光璀璨。
除了演員陣容,電影在拍攝取材上也花了大功夫:《復活之日》的拍攝工作累計超過1年時間,其中海外實地拍攝日就達到了200天。從北端的阿拉斯加州到南端的智利,劇組的腳步橫跨了大半個地球,累計移動距離達到了14萬公裡。順帶一提,《復活之日》還是影史上第一部用35mm電影攝影機在南極大陸實地取材的電影。
影片中的潛艇也是智利海軍贊助的真傢伙
如此一來,電影成本自然水漲船高。整部影片的製作費用高達25億日元(一說32億)——1980年日本票房第一的邦畫,黑澤明的《影武者》配給收入也只有27億日元而已。
《復活之日》24億元的票房別談盈利,連收支平衡就很勉強。其實電影本身品質並不差,只能說前期成本投入過高,沒有控制好。畢竟不是每個導演能像卡梅隆那樣燒得越多,賺得越多。
1980年日本電影票房第三位,成績也不錯
還是說回電影本身吧。和大部分病毒災難片一樣,《復活之日》的劇情並不複雜,甚至有些模板化:冷戰背景下,一夥間諜盜取了美國秘密研製的生化武器病毒「MM-88」,卻在運輸時不慎墜機身亡。病毒隨即擴散到了全世界,將人類文明吞噬殆盡。
這種病毒唯一的弱點就是極端低溫,於是只有各國駐南極科考隊的成員倖免於難。幾百位倖存的人類不得不抱團生存,並一起面對來自核武器的致命威脅。
電影花了將近1/3的篇幅來描述病毒肆虐下的世界各地的慘狀,40年後重溫這段劇情,你會覺得一切都是如此熟悉:
因為疫情最先在義大利大規模爆發,所以國際上就把病毒命名為「義大利流感」。
市民暴動,軍隊戒嚴,更有各路牛蛇鬼神現身作法,而無知無畏的年輕人還在夜店聚眾蹦迪。
醫療機構超負荷運轉,醫護人員以身殉職。一車又一車的屍體被運往街頭,就地焚化。
而最早意識到問題的美國「吹哨人」——那個堅決反對生化武器的年輕研究員,早在電影一開始就被將軍扣上了精神病的帽子,拖走處置了。
電影源自生活,這句話還真是一點都不誇張。
鏡頭轉向南極大陸,包括日本科考隊在內的800多人轉眼成為了地球上最後的人類,他們在這裡成立了南極聯邦委員會,盤算著如何用有限的資源生存下去。
電影裡的會議場景特別值得玩味,美蘇英代表坐在會場中央,其他國家代表分坐兩端,即便是人類生死存亡的時刻,冷戰思維依然印在每個人心裡。
深作欣二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做文章的好機會。在這個虛構的會議上,東歐國家代表終於硬了一回,膽敢當面和蘇聯人叫板。
一句「這裡可沒有坦克」直指布拉格之春,狠狠出了口惡氣。
一人揭杆天下應,身處第三世界的智利代表如法炮製,矛頭對準蘇聯美帝,口氣像極了叛逆期的少年。看他義憤填膺眼神,恨不得下一秒就把拳頭呼在兩位代表的臉上。
眼看大會都開不下去了,坐著旁聽的美國少校忍不住掏出手槍鳴了兩槍,剛才還扭打在一起的代表們瞬間愣住,連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開嘴炮我重拳出擊,一動真格就噤若寒蟬。說真的,這個鏡頭我看一次笑一次。就衝著這段群戲,也值得去補一遍電影。
連蘇聯人都忍不住想吐槽
相比之下,《復活之日》裡的另一場群戲就有點「深黑殘」了。一位女性向委員會控訴自己遭到了強暴,幾乎全是男性的委員會(男855人,女8人)表示為了繁衍後代,保證人類的延續,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委員會而且還隱晦地提出了每個女人應該和多位男性產下後代的要求,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或許是被「延續人類文明」之類的口號打動了,基地裡這8個姑娘居然默默接受了被當作生育工具的命運,而不是抱團反抗起義。這樣的情節要是擺在今天,估計要被女拳警告了。
其實光這一個情節,完全可以拎出來單獨拍一部電影。在世界末日的極端背景下討論人性、人倫和人權,想想都很精彩。可惜導演點到為止,沒有把這段情節繼續展開,等鏡頭再次給到這群女同胞的時候,她們不是著大肚子就是抱著孩子了。
男人負責拯救世界,女人負責在家生育或是抽空和主角談場戀愛,這種臉譜化的人物塑造,是電影的缺點之一。
隨著劇情推進,比病毒更可怕的威脅浮出水面:戰爭狂人美國將軍在臨死前啟動了白宮地下的ARS(自動反擊)系統,一場即將來臨的大地震將會引發全球範圍的核戰爭,就連遠在南極科考站也無法倖免。
為了再次讓人類活下去,我們沒什麼存在感的主角——日本科考隊隊員主動參加了敢死隊,和美國少校坐潛艇回到華盛頓,然後手動解除核彈發射計劃。
到這裡,電影才算是迎來了真正的高潮。
《復活之日》裡的人類世界經歷了兩次死亡,第一次是因為病毒,第二次則因為是核戰爭。歸根結底,都是人類自己造的孽。
作為一部反戰主題的災難片,電影花了不少筆墨表現人類文明的醜態。無論是疫情爆發初期的欺瞞低估,還是絕望時刻的互相殘害,這些情節都以一種粗暴直白的方式出現在鏡頭裡,相當生猛。
至於結尾的大規模核戰爭,無疑是冷戰時代恐懼的縮影:病毒和地震不過是催化劑和導火索,大國之間的軍備競賽以及意識形態的對立才是導致世界毀滅的元兇。
病毒過境,屍骸遍地,原本熱鬧發達的人類世界猶如死城般寂靜。反倒是未被汙染的南極大陸上,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就像電影開頭的這段南極航拍鏡頭,配上悠揚的英文主題曲,使人心情平靜而欣慰。
沒有人類紛爭的世界是如此美好,而人類又給地球帶來了什麼呢?是戰爭,是核輻射,還是成千上萬種汙染源?
我想,這也是導演想要傳遞給觀眾的反思之一。
電影結局可能是《復活之日》的另一個槽點。大概是出於對票房的考慮,深作欣二沿用了原版小說的結尾,扛過了核爆的男主如苦行僧般徒步跨越半個廢土世界,最終得以和其他倖存者團聚。
人類並沒有滅亡,而是在歷經磨難後再度「復活」,這就是片名的含義。
我倒是覺得結尾直接停在核彈爆炸的那一刻,顯得更簡潔深刻。給災難片套上一個童話故事般的HE,大大削弱了影片的真實感,反而多了幾分雞湯和說教的意味。
如果你像我一樣,先前是通過《大逃殺》和《無仁義之戰》認識深作欣二的話,那我強烈推薦你看一遍這部電影。《復活之日》告訴觀眾,老爺子不僅能駕馭類型片,連這種好萊塢風格的災難大片也是信手沾來。
受限於拍攝年代,電影中的部分布景和特效顯得有些粗糙。但瑕不掩瑜,你依然能從應接不暇的海外取景地,以及渾然壯闊的南極風光中感受到劇組滿滿的誠意。即便是40年後的今天,《復活之日》的規模和題材也不遜色於同類影片。
個人評分:7.5/10,病毒末日電影中,一部被掩埋的佳作。
參考與引用
復活の日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BE%A9%E6%B4%BB%E3%81%AE%E6%97%A5#
年間映畫興行収入ランキングhttps://entamedata.web.fc2.com/movie/movie_j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