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2月21日上午,記者從安徽省政府舉辦的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禮系列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截至11月底,全省PM10平均濃度58.5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同期下降18.8%,年均值第一次穩定達到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十三五」期間,安徽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改善。從大氣環境質量來看,14個未達標城市(除黃山、池州)PM2.5平均濃度為37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同期下降28.8%,好於「十三五」考核目標;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85.9%,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平。從水環境質量來看,截至11月底,全省106個國考斷面中,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84%,好於考核目標9.5個百分點;無劣V類斷面。其中,長江流域水質優良斷面比例90%,創國家考核以來最好水平。近期,省統計局專項民意調查顯示,全省生態環境滿意率首超九成,也為歷年來最高。
長江大保護成效突出,全面實施長江(安徽段)生態環境大保護大治理大修復強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專項攻堅行動,梳理排查出「23+80+N」共1747個突出問題,建立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指揮長的領導推進機制和「點對點」「長對長」問題整改責任制。截至11月底,已完成整改1597個,佔比91.4%。同時,在池州市率先開展全域入河排汙口排查監測溯源整治同步實施試點,在合肥市建立入河排汙口「排長制」,提升長江入河排汙口治理能力。
此外,為進一步聚焦汙染防治攻堅戰重點任務, 今年對合肥等6市開展專項督察,推動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在全國率先推動重點汙染源自動監控設備安裝、聯網、運維監管「三個全覆蓋」,已有2212家重點排汙單位與省級監控平臺聯網。鞏固形成「新安江模式」,新安江水質連年達到補償條件,累計獲得補償資金57億元。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姚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