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歷史D學堂
龍王為群龍之首,法力無邊,行雲布雨,是古代神話中掌管水族的神仙。看似強大的龍王在《西遊記》中,被孫悟空強借了鎧甲和「定海神針」,又在《封神演義》中,飽受熊孩子哪吒的拳腳,連遭打擊,形象撲街。
不過,失落的龍王在民間的香火供奉中找到了存在感,那麼龍王真的香嗎?
上圖_ 央視版《西遊記》裡的龍王形象
其實,龍王是個外來戶。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與鳳、龜、麟並稱「四靈」。西漢學者胾德在《大德禮記》中有稱:「鱗蟲之精者曰龍。」它變化無常,行蹤不定,登天潛淵,無所不能。即便如此,龍的最初形象並沒有「龍王」一說。
魏晉時期,大乘佛教傳入中原。《大樓炭經》、《佛說海龍王經》《阿育王傳》、《大方廣佛華嚴經》等佛經存在著大量的「Naga」形象。在梵文中,「Naga」音譯為「那伽」,本意為「蛇」。佛經的翻譯過程中,中原僧侶將印度宗教中對蛇的敬畏與中國龍文化相結合,產生了全新的「龍王」。
東晉時,道教典籍《太上洞玄靈寶八威召龍錄用經》中,描述了龍王虞淵降水救世的故事,可見外來的龍王和本土的龍文化產生交集,互為補充,頗接地氣。
《西遊記》共有100回,出現「四海龍王」具體形象的有17回。這個「龍王天團」的組成,還得感謝唐玄宗。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冊封「四海龍王」,分別是東海廣德王敖廣、南海廣利王敖欽、西海廣順王敖閏、北海廣澤王敖順。有了皇帝的冊封,龍王總算把「暫住證」換成了「戶口本」。和本土文化的順利合流,龍王享受祭祀和供奉,也是落戶應有的待遇。
上圖_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俗話說:「大水衝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其中透露出龍王專司降雨的神職。商朝以後,中國進入了農業社會,雨水的多少關係到收成的豐歉。先秦時期,人們相信降雨靠的是雨師,共工、湘君、河伯等水神也有下雨的法力。西漢後,民間供奉赤松子為雨神。
在《左傳》、《墨子》、《山海經》、《淮南子》等典籍中,也有「祈龍降雨」、「土龍祈雨」等記載,這種神通不過是龍的兼職。
南宋文人趙彥衛在《雲麓漫鈔》中坦言:「自釋氏書入中土, 有龍王之說而河伯無聞矣。」「釋氏書」指的是佛經。這番話表明魏晉時期龍王追隨佛經來到神州之後,搶了河伯的飯碗,幹起了專職雨神。
上圖_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佛教主要經典之一
雨神有風險,降雨需謹慎。佛教《華嚴經》云:龍王降雨「潤澤周普, 地無停水, 亦無泥洹。」唐朝時,道教在四海龍王的基礎上,增加了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黃帝等五方龍王。佛道兩家對龍王的競相宣傳,使唐朝將祭祀五龍列為國家祭典,民間爭相修建龍王廟,祈求風調雨順。
不幸的是一旦求雨不成或降雨成災,有些地方就有「鞭龍」或「曝龍」的習俗。《哪吒鬧海》中,四海龍王施展法力,水淹陳塘關,招致哪吒重生復仇。不論是現實還是神話,龍王得到差評,百姓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龍王落了戶口,當了高管,百姓用香火表達對它的認可和肯定。
上圖_ 龍王 騰衝紙馬
龍王的護法使命,一向鮮為人知。《西遊記》中,組團取經的成員中,除了唐僧師徒四人之外,還有被人忽視的白龍馬。事實上,佛經中龍王篤信佛法、守護佛陀的事跡比比皆是。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中,一次,佛陀禪定時,碰巧「七日七夜降霪大雨」,龍王「自身纏繞七匝卯首上覆, 如傘蓋相, 經七晝夜不動不搖」,自願充當佛陀的保護傘。《雜阿含經》記載著龍王盡心竭力供養和保護佛塔的事跡。
受其影響,魏晉時期的道教賦予了龍王有護世救民之功。時至隋朝,佛僧費長房編寫的《歷代三寶紀》中坦言:「帝以國土調適住持無諸災障,上資三寶,中賴四天,下籍龍王諸神佑助。」
隋文帝對龍王也深信不疑,命人撰寫護國龍王的名錄,對每年的龍王祭祀極為重視,「諸所祈求帝必親覽」,對龍王救民濟世的神力推崇倍至。唐宋以後,帝王封敕龍王、敇建龍王廟、祭祀龍王的行為層出不窮。
清朝帝王十分青睞北京黑龍潭龍王廟。康熙曾多次在此地祈雨,並「鼎新廟宇, 御製碑文以紀之」,雍正皇帝也來到黑龍潭,「致禱澍雨」,乾隆皇帝還加封黑龍潭龍王為「昭靈沛澤龍王之神」。官方評了龍王的「職稱」,促使民間跟風效仿,為龍王信仰的推廣提供了普世價值。
上圖_ 龍宮水府圖 元·朱玉
在百姓眼中,龍王意味著財富。先秦時期,龍就和珍寶掛了上鉤。《莊子》曰:「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南梁任昉的《述異記》透露:「凡珠有龍珠,龍所吐者,……越人諺云:種千畝木奴,不如一龍珠。」木奴就是常見的柑橘。清朝學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記述:「合浦向有得一龍珠者,不知其為寶也,以之易粟。」這些記載反映了龍珠的彌足珍貴。
佛教來到中國後,龍王多寶深入人心。《華嚴經》中說,海中有四大寶珠,具有「悉生海中一切眾寶。若無此寶, 海中眾寶悉皆滅失」的神力,寶珠被「娑伽羅龍王密置深寶藏」,而且神話傳說中的龍王樂善好施,接濟貧窮,因此,它在民間頗受歡迎。
上圖_ 龍王出巡 據《點石齋畫報》
敦煌莫高窟第85窟中,有唐末五代「波羅奈王國善友太子入海取寶記」壁畫,描繪了印度波羅奈太子善友入海赴龍宮,向龍王求取如意寶珠的故事,畫面精緻,色彩絢麗,人物生動,令人過目不忘。
另外,《全唐詩》中,提到「龍宮」的有近50首,其中有20多首是遊寺覽廟時的作品,詩人用「龍宮」表示「佛經密藏之地」。從中可以看出,龍王的文化內涵從物質層面延伸到了精神層面。
傳統文化中,龍潛藏於大河深淵之中,幽暗靜謐,神秘莫測,是藏寶的絕佳地點。此外,百姓經常祭祀珍貴財寶,用來取悅龍王,久而久之,龍王成了地地道道的土豪。人們羨慕多金龍王,憧憬美好生活,唯一能做的就是拜它、拜它、拜它。
上圖_ 清朝的青石高浮雕龍壁
龍王初來乍道,非但沒有水土不服,反而有戶口、有職稱,有工作,有錢財,還住上了「水晶宮」這樣的豪宅,妥妥地「龍生贏家」。它和九州的政治、文化、宗教、藝術深度融合,發揮一專多能的技能,迎合社會進步的需要,迎來了自己的「王者榮耀」。
參考資料:
【1】沈梅麗 《古代小說與龍王信仰》
【2】周曉薇 《古代典籍中的龍王及其文化寓意》
【3】劉 博 《中華龍與龍王文化意蘊分析》
【4】呂洪年 《古今海龍王信仰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