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道、許肇任、吳中天執導,郭濤、楊子姍領銜主演,Angelababy楊穎特別主演的《摩天大樓》,自8月21日可付費直通大結局了,該劇的口碑節節上升。
甚至有觀眾認為,這是今年迄今僅次於《隱秘的角落》的懸疑劇,也是今年迄今最好的女性懸疑劇。
一邊是該劇相對出色的口碑,一邊是該劇頗為低迷的播放量和討論量。
該劇8月19日播出,首周總播放量在8000萬次左右徘徊。
在騰訊站內的熱度,甚至低於一些小成本劇集。
這樣的播放量不僅稱不上「爆」,甚至可以說是「撲」。
《摩天大樓》講述了什麼故事?當前叫好不叫座的根源在哪?
羅生門敘事:搖曳多姿的懸疑
神秘的摩天大樓內,咖啡店老闆娘鍾美寶(楊穎 飾)死亡,漂亮的她與很多鄰居有著或深或淺的交情。
警探對她的身邊人逐一展開調查。
真兇,就在他們之中?
8名嫌疑人分別被帶至警察局問話,他們分別是:保安、建築師、建築師妻子、房屋中介、中介情人、女作家、保潔阿姨、鍾美寶繼父。
《摩天大樓》共16集,該劇每兩集為一個小單元,通過與案件相關的8個人物分別帶有主觀色彩的陳詞展開敘事。
這種敘事模式,也可以稱為羅生門敘事。
《竹林中》是日本短篇小說巨匠芥川龍之介創作於1922年的短篇小說。
該故事講述了一個武士帶著妻子在前往若狹的途中,遭遇大盜後,武士被縛,武士之妻被大盜凌辱。
該小說共有七段文字,分別是案件的證人樵夫、行腳僧、捕快、老嫗和案件的關鍵人物大盜在公堂上的供詞,加上武士妻子在寺廟中懺悔時對案件的描述以及被殺的武士借巫女之口對案件的描述,共同組成了該小說。
每個人的說法自圓其說,又相互矛盾。
1950年,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將《竹林中》改編成電影《羅生門》。
《羅生門》轟動影壇,成為20世紀世界電影的經典之作。
自此「羅生門」成為一個專業的敘事術語,指一個作品有多個敘述者,每一個人都是「主觀敘述」,都帶有主觀性的偏見或隱瞞,讓真相撲朔迷離。
羅生門是電影中常見的敘事手法。
比如2013年孫紅雷、餘男、郭富城等人主演的《全民目擊》,電影有四小段線性敘事,前三段來自不同的限定視角,有媒體、檢察官、律師,直到最後才採用全知視角,真相大白。
2016年西班牙的爆款電影《看不見的客人》,運用多層敘事,在企業家和女律師的三次講述中交代出車禍和密室殺人案的真相,自私虛偽的企業家原形畢露。
此前國內電視劇鮮少使用這一手法。
《摩天大樓》做了嘗試,16集分別以保安、建築師、中介、小說家、保潔阿姨、鍾美寶弟弟顏俊、鍾美寶繼父顏永原、鍾美寶的視點展開。
不同視點各自展開情節,相互補充,讓懸疑氛圍更加濃厚,撲朔迷離,牢牢抓住觀眾眼球。
前三個男性的敘述裡,都有破綻。
比如在保安的敘述裡,他是天之驕子,金融才俊,因為不幸的意外才淪落至此。
他與大樓裡的殘疾女孩還有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
但警察調查後發現,保安是個自卑的「loser」。他給警方的信息都是過濾過的,且保安非常善於製造錯覺,他刻意隱瞞一些信息,把案件往錯誤的方向引導。
這就給觀眾布置了迷障:敘述者在哪裡撒謊?他們為何撒謊?他們撒謊掩蓋了什麼?
同時,不同視角造成的「誤導」,讓觀眾久久猜不出兇手,因此最後的反轉,造成的情感衝擊才如此強烈。
總的來說,《摩天大樓》對羅生門的敘事策略的使用是得當的。
女性敘事:以懸疑破題
今年的女性向劇集迎來了一個大爆發。
當前市面的女性向劇集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女性群像劇,比如《誰說我結不了婚》、《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他其實並沒有那麼愛你》。
另外一類是女性懸疑劇。此前播出幾部小眾的《危險的她》、《刺》、《女孩們在那年夏天》等,口碑均尚可。
《白色月光》《摩天大樓》是今年女性懸疑劇這一類型裡製作級別最高的兩部了。
這些女性故事殊途同歸:以女性為主人公,講述女性的故事,呈現女性的生命體驗與生存困境,助力於女性處境的改善。
不過,不同於女性群像裡常出現的逼婚、出軌、鬥小三(就連《白色月光》也是「鬥小三」),《摩天大樓》的懸疑設置尖銳殘酷得多——它以一個女性的死亡,掀開女性血淋淋的生存慘狀。
不僅僅是鍾美寶,劇中出現的其他女性,共同組成一個被損害、被侮辱的女性形象。
在鍾美寶母親鍾潔的遭遇裡,我們可以看到女性被家暴,女性被「PUA」。
在鍾美寶閨蜜李茉莉的遭遇裡,我們可以看到哪怕一個出身優越、能力出眾的女性,也要在學習、生活和職場上面臨著來自父權結構的種種排擠和歧視。
在鍾美寶另一個閨蜜丁小玲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敢愛敢恨的女性在女德桎梏中承受的流言蜚語。
保潔阿姨葉美麗曾是醫院裡醫術高明的醫生李桂蘭,因為單身她也遭到醫院同事的吐槽。
至於女主角鍾美寶,更是集美與慘與一身。
她有多美,她就被傷害得有多破碎。
被繼父性侵;哪怕自己弱小,也要保護媽媽、保護弟弟;為了讓弟弟擁有安寧生活,獨自面對繼父這一惡魔;她那麼努力地試圖重建生活還是被毀於一旦,死亡時也不能免於「受害者有罪論」、「蕩婦羞辱」……
此外,經由女刑警楊蕊森之口,也對當前社會上對女性的種種歧視現象進行了批判。
《摩天大樓》的女性故事是沉重的。但劇集並不只是給觀眾留下絕望,它也在試圖探索女性的可能出路。
一個是不要放棄女性之間的相互聯結,不要放棄女性的「姐妹情誼」。
很多時候,女人都比男人更懂得女人,也知道怎麼幫助女人。
另外一個是女性不要拿別人(男性)的錯誤懲罰自己。
就像鍾美寶姐弟遭遇繼父的種種蹂躪和侵害,繼父拍了照片威脅。鍾美寶從一開始畏懼到最後的釋然:這是你的錯,你的恥辱,而不是我們的。
冒險的排播與偏差的營銷
《摩天大樓》有不錯的敘事技巧,針砭時弊的現實主義表達,在美學上水準也不差。
劇集的第一導演陳正道此前執導的《記憶大師》《催眠大師》口碑都不錯,其凌厲的作品風格和膠片般的美學質感,也延續到《摩天大樓》中。
為何《摩天大樓》的反響不及預期?
一方面,這要歸咎於該劇冒險的排播策略。
該劇總共16集,19日會員可看4集,到21日時,普通會員可看7-8集。
會員如果選擇付費點播,可以觀看剩下的8集,直通大結局。
換句話說,《摩天大樓》的排播方式是:三天就可以看全集了。
此前,視頻網站曾試水會員一次性看全集的模式,但幾乎都是粉絲屬性鮮明的劇集,趁機收割粉絲。
對於需要口碑發酵的優質劇集來說,排播密集會壓縮口碑發酵時間,壓縮劇方進行相關話題營銷的時間。
因為一旦觀眾知道大結局,觀眾的注意點便在大結局,而不是劇中某個地方的閃光點。
有觀眾會說,愛奇藝之前備受好評的《隱秘的角落》也是三天就可點播大結局。
但對比兩部作品,適合《隱秘的角落》卻不一定適合《摩天大樓》。
一方面,《摩天大樓》比《隱秘的角落》多三分之一的體量,《摩天大樓》完全可以更從容一些。
另一方面,兩部劇的發酵點完全不一樣。
《隱秘的角落》開播時,其漂亮開頭就已先聲奪人,適合乘勝追擊。
但《摩天大樓》前6集都是鋪墊,轉折點從7-8集開始,濃重的悲情色彩在11-12集充分釋放。
假如劇方在首周8集讓口碑累積,從12集這裡開始付費點播,效果恐怕會好得多。
因為之前都是「看戲」,到這裡劇情讓人「入戲」,主人公的命運能夠牽動觀眾的心。
更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是該劇的營銷方向。
該劇播出第二天,登上熱搜頭條。
公正地說,這一次angelababy的表現無功無過。
因為成年鍾美寶是一個非常美麗、非常破碎的角色,就像是精緻但易碎的洋娃娃。
angelababy總體適合於這個角色的氣質。
只是,如果對演技的營銷太過誇張,反倒適得其反。
不少路人網友看到這個熱搜條目,不是想看一下劇集一睹angelababy演技,而是把《摩天大樓》誤會成是一部粉絲劇集。
更關鍵的是,《摩天大樓》有無數的看點和話題點,比如關於女性生存處境的一些議論,就有價值、有意義得多。
但劇方在播出後兩三天的營銷沒能跟上,這樣一部沉重的女性話題劇引發的直擊痛點的討論寥寥。
《摩天大樓》的確有不少劇情上的漏洞。比如為了最後的反轉,將警方主要置於旁觀者的地位,警方對於鍾美寶的人物關係幾乎是一無所知的狀態,也沒什麼調查,這並不符合常識。
但瑕不掩瑜,《摩天大樓》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女性懸疑劇。
很可惜,被冒進的排播和不稱職的營銷宣傳拖了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