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專版報導張京華教授

2021-03-01 瀟湘無極

 編者按:4月15日,《湖南日報》第6版刊發《張京華:沉潛於野 靜水流深》的報導,介紹了張京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事跡,稱其為「師耀湖湘」的代表。

報導中寫到「什麼樣的人稱得上老師?」張京華自問自答:「世希賢,賢希聖,聖希天。老師要有超越功利的價值追求,不能以學歷『投資』混飯吃。」於是張京華創立了國學讀書會,帶著學生們專心研學,並進行學術訓練,後在其帶領下創辦了國學院,教學採取小班制導師制,經典原典和田野考察並重,文史哲融合,還開了古琴、漢服等特色課程。並且張京華一直堅持,國學院是一個師生靜心讀書做學問的地方,要注重文化陶冶,去行政化、功利化。在他的指導下,學生們發表了近100篇學術論文,出版了近10部專著,30多人考上碩士、博士研究生。

2018年5月,張京華在道縣濂溪書院開講國學經典。(資料圖片)周平尚 攝

2017年,張京華教授(右一)為韓國訓蒙齋學者解說永州朝陽巖石刻。(資料圖片)周平尚 攝

2018年7月,《湖南朝陽巖石刻考釋》出版座談會上,張京華(右一)與師生交流。(資料圖片)周平尚 攝

張京華,男,1962年生,北京人。1983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本科畢業,1993年被北京大學破格評為副教授,現為湖南科技學院教授、國學院院長,兼任深圳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特約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南省濂溪學研究會會長,湖南省舜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湖南省濂溪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湖南省湘學研究院永州基地首席專家,湖南省社科聯國學普及基地首席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已出版學術著作10餘部,整理古籍1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

春雨初歇,晨讀聲鞦韆似地蕩出去。脆生生的「之乎者也」,竹筍一樣拱破了空氣裡裹著的溼漉。

3月18日,星期一。永州,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

每周一清晨,是國學院的晨誦與師生禮時間。院長張京華和學生們,互行鞠躬禮。

這位北大來的「南下教授」,沉潛於永州之野,其人生地理軌跡由繁華而偏遠,其精神生命與價值卻不斷拔節,聚能,發光。他帶出了一支傳奇的「張家軍」,創建了我省首家本科教研實體的國學院,是學生心目中「恆久的信任」。

如果永州山水能言,定會向他道聲「謝謝」。周敦頤和柳宗元,亦會約上這位「西巖書生」,把酒撫琴,共賞一池蓮。

    

    

「西巖」,標註地理方位:永州西巖。柳宗元有詩曰:「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書生」,凸顯生活方式與價值選擇:讀書、寫書、教書。

張京華喜歡「西巖書生」這個名號:「骨子裡我是一介書生,本能地喜歡安靜。」

他靠窗端坐,晨光透過樟樹的新枝葉,映綠半扇窗,也剪出他強調的那個「靜」字:「讀書人,心要靜,自動屏蔽喧譁與躁動。」

母親是第一個讓張京華感受到安靜的人。他說:「父親是軍人,長年在外,母親打零工供我讀書,很苦但從不抱怨。我從小就知道,只有好好讀書才對得起她。」

1979年,張京華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北大4年,張京華接受了嚴格的學術訓練,跟隨著名歷史學家王永興學習隋唐史。王老先生受教於一代宗師陳寅恪,住在10平方米的小屋裡,卻神情怡然;講起課來語言平靜,邏輯嚴謹。

潛心學問的北大老先生,讓張京華清楚了未來的人生方向。他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校當老師,31歲即被破格評為副教授。不少同學下海、做官,他則安心做學問。

1999年,母親躺在張京華的懷中逝去。送走母親,張京華從北大辭職赴洛陽。2003年他走得更遠,來了永州。

別人都想爭佔好資源,他則主動「退圈」:「洛陽有伊川故裡,永州有濂溪故裡,出來走走很好,我希望安靜地做學問。母親在天上看著我,她會支持我的選擇。」

讀書人的安靜裡,有力量,有信念。

偏居永州,張京華以旁人眼中近乎「愚痴」的方式,詮釋何為「老師」。「什麼樣的人稱得上老師?」張京華自問自答:「世希賢,賢希聖,聖希天。老師要有超越功利的價值追求,不能以學歷『投資』混飯吃。」

在師生關係疏離甚至扭曲的時代痛點中,張京華師生一體、教學相長的故事,堪稱一股清流。

第一次來永州,一家三口坐車去湖南科技學院,越走越迷糊。一個小夥子自告奮勇帶路,還請他們吃米粉。沒想到第一次上課,小夥子就坐在面前,還是班長。張京華說:「我發現不少學生是來自湘西的苦孩子,純樸善良,好好引導能成才。我按北大的傳統,辦讀書會,帶著他們讀書,並進行學術訓練。」

張京華把藏書搬到一間資料室,中間拼兩張桌球桌,誰有興趣都可以來。他鼓勵學生只要靜下心坐得住,人人可以做學問。彭二珂是預科生,在他的指導下出版了20多萬字的圖書,考上了天津師範大學的研究生。彭二珂回憶:「暑假裡,張老師幫我校書稿,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我每天搬個小板凳坐在一旁跟著學,實打實改了一周。」

2006年開始,永州摩崖石刻吸引了張京華的目光。他帶著學生到附近的朝陽巖上了一學期田野調查課。學生湯軍特別感興趣,提的問題有時連張京華也答不上來。朝陽巖有黃庭堅侄子的石刻,記述在這裡看到伯父題刻的心情。但黃庭堅的石刻,他們怎麼找都沒發現。放假了,張京華天天泡在圖書館查資料。有天下大雪,他突然查到一篇文章記錄了石刻位置,興奮地跑出去,冒著大雪找到了。

10多年來,張京華自掏腰包,領著一撥撥學生鑽洞穴爬山崖,基本摸清了永州摩崖石刻的家底,出版了一系列填補石刻研究空白的圖書。這樣的場景深烙於學生心底:為了保護他們的安全,大冬天裡他們的老師穿著防水服,在及腰深的冰冷溪水中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

從地方文獻、石刻文化入手,張京華帶出了一支傳奇的「張家軍」。他們發表了近100篇學術論文,出版了近10部專著,30多人考上碩士、博士研究生。很多學生每年放假都回來跟著張京華再讀書。他們在校外租房,分組開餐,張京華每天給每個組補助100元夥食費。

2015年,幾所大學出高薪請他,本校也以高薪懇切挽留。張京華說,高薪不需要,希望創辦一所國學院,多培養一點讀書種子。

    

「風月無邊,庭草交翠。」 周一上午,張京華和學生席地而坐,講讀王國維的《經學概論講義》。說到興起,他指著牆上一幅字,讀出這句詩。詩出自朱熹《六先生畫像·濂溪先生》,由韓國訓蒙齋訓長柳止庵先生書寫。訓蒙齋是韓國具有400多年歷史的講學堂。

    張京華此刻「點撥」,勾起師生共情共思的「遊學」回憶。

    2017年,是周敦頤誕辰1000周年,國學院邀請訓蒙齋學者赴道縣訪問。國學院師生親睹韓國儒林對中華先賢的崇敬:清晨6時開始演練,再換上儒服正式祭祀,全程3個小時,85歲的山長金古堂先生腳都腫了。2018年1月,江西白鹿洞書院大雪飄飛,師生向金古堂先生等人學習正式的書院祭禮;5月,道縣濂溪書院開講國學經典,老師當主講,學生做助教;8月,師生赴訓蒙齋,每天5時晨起共讀經典……

    在張京華看來,大學生是活躍的生命個體,「遊學」能引導其走進鮮活開放的現場:「人的成長不僅在學識中,更在時刻的生活感悟與檢討中。國學教育首先是道德的教育。學與行為一體,師與生為一體,才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張京華一直堅持,國學院是一個師生靜心讀書做學問的地方,要注重文化陶冶,去行政化、功利化。國學院所在的「集賢樓」找不到院長的辦公室,門上木牌只刻老師名字。教學採取小班制導師制,經典原典和田野考察並重,文史哲融合,還開了古琴、漢服等課程。

有人嘀咕,現在學古琴有什麼用?「不要總強調現實利益,要著眼長遠的生命涵養。也許現在沒興趣,閱歷深了就懂了。」張京華解釋。

    從讀書會到國學院,他的教育理念一以貫之:「高等教育不必以平衡利益、爭取資源為目標,不必以適應環境、追隨市場為目標,最重要是推進學術、教育青年、止於至善。」

江上一葉扁舟,江邊雜樹蒼翠……集賢樓牆上畫著「風日清淑圖」。畫裡有座小亭,亭裡有人撫琴。側耳細聽,果然琴聲悠揚。

  彈琴的是古琴老師歐陽平彪,九嶷派古琴的第四代傳人,琴學大師楊宗稷的族人。

「歐陽老師就在亭子裡彈琴。我和張老師呢,都跳到江裡遊泳去啦。」愛好冬泳的國學院副院長周建剛,開了個玩笑。這位清瘦的蘇州人,在湖南社科院工作8年後,原本要回蘇州大學任教。在張京華的鼓動下,一家三口來了永州。

「西域刀客」遇上「西巖書生」的故事廣為流傳。「西域刀客」原名傅宏星,是工科生,卻痴迷文史。兩人因一本舊書在網上相識,兩個月後,「書生」就把遠在新疆的「刀客」引來了永州。目前,傅宏星已整理出版了上千萬字的《錢基博集》。

學與行為一體,師與生為一體,教與研為一體。張京華提出的「三體」教育,浸潤出國學院一道獨特的「夜晚風景」:教室的燈光亮到10時30分,老師研究室的燈光則通常亮到晚上11時。萬籟俱靜中,師生次第下樓。不必刻意教導,靜心求學之風已潛移默化。

 而張京華研究室的燈,一直是最晚熄滅的那一盞。

 著名教育家梅貽琦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張京華之於青年學子,正如奮力而遊的前導「大魚」。從遊的「小魚」們,有福了。

肖欣

那天,蹚過河水漫漲積下的淤泥,我站到朝陽巖下。循著張京華大聲的方位指引,找到了他隆重推薦的黃庭堅石刻。有那麼突然安靜的一瞬,一滴水冷不丁落到頭頂,叫人心頭一顫。恍惚間,我、張京華和他的學生,正與周敦頤、柳宗元、黃庭堅等先賢席地而坐,對酒當歌。

我相信很多張門弟子,親歷過類似的場景與體悟。對於青年學生,入心的召喚與感染,勝過無數光鮮口號。張門弟子多麼幸運,碰到這樣一位良師益友,教之導之愛之護之,發掘心智潛能,確立學問坐標,輸送人格營養。因為他,這些曾被視為「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人生來了一個巨大的拐彎,奔向新的生命時空。

一個人年輕時若沒有感受過更高更強心靈能量的激蕩,其生命潛流很有可能停滯不前。而每一個生命個體,其實都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力。

 但一個張京華,對於優質教育資源並不豐富的偏遠之地,實在是太少了。只有越來越多的「張京華」主動從資源高度集聚的中心走向曠野,這裡的學子才能獲得更多的機遇提升自我,教育的公平公正才有可能實現。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由北大「逆向南下」的張京華,實在是了不起的前行者。所謂「後退一步,遠眺彼岸」,有隔離的智慧與超越的心靈,人生方有意想不到的遼闊。

毋庸諱言,因為張京華們的稀缺,有不少年輕大學生在空洞的激情裡漫無頭緒,虛擲光陰。如果大面積的青春浪費與迷茫持久而頑固地發生,功利與拜金主義的庸俗之風將無法拒之於校門之外,我們應當檢討與反思當下高等教育的諸多弊端。

我們需要張京華這樣的實踐者、建設者。他的每一個日子,都如一粒粒飽滿的稻穀,落入學生的心中,發出新苗,培育出一個個文化和美的種子庫。小而美的國學院,「三體」教育理念與實踐,也令人深思一個時代大問題: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它不應是高高在上的說教,也不必臣服於社會功利標準,而是要通過學術和人格的薰陶,儘量引導發展個人潛伏的高質心能,培養關心社會與他人的使命感、責任感。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

57歲的張京華給我留下明亮的「少年感」。他站在朝陽巖,觸摸石巖上青綠的苔蘚,大聲讚美空氣清新,朗朗背誦「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嶷,浮於沅、湘」。皇城根下那位因喜歡司馬遷而嚮往壯遊、熱愛歷史的少年,如在眼前。功利主義的浪潮淹沒了多少人年少的美好夢想。所幸,時代和命運,終於褒獎了他的安靜、純粹和初心。

張京華老師是我們國學院的靈魂人物,師德與學識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我曾問一位學生為什麼能考上研究生。他說備考時,無論多晚從圖書館回去,4樓總有一盞燈還亮著,讓他很受激勵。那就是京華老師辦公室的燈。

    2014年,有位記者來到湖南科技學院,問起校園有什么正能量的故事。我和另一位老師不約而同談到了這盞「永不熄滅的燈」。

     ——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兼副院長 周平尚

    受張老師恩惠快9年了,其威嚴是師,其慈愛如父。他心心念念的是學術和學生,以一己微薄之力,精心營造讀書做學術的氛圍,為學生撐起一片學習的天地。他還長期以自己的微薄薪水,貼補學生。碩士研究生考試時,考場設在永州市冷水灘區,需提前一天過去準備。赴考之前,張老師為我們餞行,要我們考試期間吃好住好。

    目前,我在韓國訓蒙齋學習,無雜事擾心。而張老師仍每日辛勤勞作,負重前行。每每想到此處,心有不安。年少不知報恩意,稍長略有報恩心,卻能力有限,不及師恩萬分之一。何以解憂?惟有讀書。

      ——武漢大學在讀博士 陳微

    2008年冬天,我寫下了人生的第一篇論文。學校放了寒假,我每天晚上和第二天上午在宿舍掙扎著寫一點,下午拿去給張老師看。他一句一句給我讀,一個標點一個標點幫我改。算下來,竟然寫了10天改了10遍。

    四川大學博士畢業後,我受張老師之邀回母校工作,每天8時30分到辦公室,晚上10時離開,但我在國學院絕對算不上勤勞。張老師每天早上8時到辦公室,晚上不清楚什麼時候離開,因為我從來沒有走得比他更晚。他沒有節假日,沒有寒暑假。對我來說,張老師是老師,是家人,更是並肩作戰的追夢人。

      ——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教師 彭敏

湖南日報: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9-04/15/content_1383144.htm?div=-1

相關焦點

  • 能讓光明日報整版點讚,無數專家為他說話,湖南衛視這檔節目到底有...
    2020年12月6日,《光明日報》青年說專版專題點讚了《舞蹈風暴》第二季。專版以《舞蹈風暴》第二季節目內容和舞者故事為典型案例,從記者採訪、青年學者觀點、青年舞者的自我闡述、互動話題等多個維度發散,帶讀者走進青年人的舞蹈世界,探尋青年國風舞潮背後的文化自信。
  • 光明日報都在給它打call,整整一個版面
    2020年12月6日,《光明日報》青年說專版專題點讚了《舞蹈風暴》第二季。專版以《舞蹈風暴》第二季節目內容和舞者故事為典型案例,從記者採訪、青年學者觀點、青年舞者的自我闡述、互動話題等多個維度發散,帶讀者走進青年人的舞蹈世界,探尋青年國風舞潮背後的文化自信。
  • 他們是國內最具收藏增值潛力的藝術家——八大美院教授及其作品
    從這裡走出來的著名教授和藝術精英,在構建中國美術發展道路和藝術審美體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始終走在藝術和教育的前沿,以各自對藝術的獨特理解,以相對獨立的姿態和純粹的藝術語言,豐富並定義著與當下現實密切相關的當代中國畫。以傳承中國書畫為使命的九鼎國粹書畫院,籤約了許多來自八大美院的教授畫家。
  • 中國優秀少兒報刊34年首次在頭版推小學生個人詩歌專版
    ▲《農村孩子報》4月17日(總第721期)在報紙頭版推出9歲小詩人申雨霏詩歌專版。江南傳媒訊 4月17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推薦的中國優秀少兒報刊《農村孩子報》,在該報總第721期頭版以整版的篇幅,重磅推出9歲小詩人申雨霏的個人詩歌專版。
  • 新加坡《新明日報》報導《最美逆行者》,給足肖戰排面
    就拿近日湖南衛視接檔的《親愛的自己》來說,高開低走收視率連續多日下跌不說,口碑也急劇下降連湖南衛視粉絲都吐槽不已。所以現在如果有一部口碑不錯的電視劇上檔播出,恐怕又會成為一枝獨秀了。《最美逆行者》作為首部抗疫題材的電視劇即將在17日登陸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該劇分為多個單元進行播出,邀請了一些演技派和偶像派的演員加盟。
  • 新加坡《新明日報》報導《最美逆行者》,給足肖戰排面
    就拿近日湖南衛視接檔的《親愛的自己》來說,高開低走收視率連續多日下跌不說,口碑也急劇下降連湖南衛視粉絲都吐槽不已。所以現在如果有一部口碑不錯的電視劇上檔播出,恐怕又會成為一枝獨秀了。《最美逆行者》作為首部抗疫題材的電視劇即將在17日登陸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該劇分為多個單元進行播出,邀請了一些演技派和偶像派的演員加盟。
  • 《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關注和報導湖南消防洪水救援
    2020年6月2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共同關注》《24小時》《第一時間》《朝聞天下》《午夜新聞》《正點財經》等欄目,湖南電視臺《湖南新聞聯播》《午間新聞》分別以《湖南懷化南方多地迎入汛最強降雨 道路被淹 群眾被困 消防緊急救援》《懷化洪江區:啟動防汛級響應妥善安置轉移群眾
  •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謝堅強教授作曲《生命的火鳥》
    歌曲《生命的火鳥》由湖南省音樂文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周飛躍作詞,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院長謝堅強教授作曲,湖南省民族聲樂研究會副會長、著名歌手譚凌風演唱,日前正式在騰訊視頻等平臺上線。「我們想用這首歌告訴奮鬥在抗疫第一線的勇士們,你們辛苦了,星辰大海來自點點滴滴,你們就是生命的火鳥,終將點燃希望的火光。」
  • 湖南日報小記者探索一粒米的故事
    近日,來自湖南日報小記者校園示範基地、衡陽高新區柘裡渡小學的湖南日報小記者們走進湖南角山米業有限公司,探尋一粒米的故事。湖廣熟,天下足。湖南歷來是大米的主要產區,優質稻米產量在全國一直名列前茅。湖南角山米業則是湖南本土最具有代表性的大米生產企業之一。小記者們在廠區講解員們的引導下,依次參觀了稻穀質檢室、稻穀倉庫和大米生產線。對常見於餐桌上的大米,小記者們進行了全面的探索。小記者們對於糧食安全問題表現出了很高的關注度,在湖南角山米業的稻穀質檢室,他們詳細了解了稻穀進入倉儲之前的質檢流程。
  • 文化輸出國際,新加坡新明日報報導《最美逆行者》給足了肖戰排面
    就拿近日湖南衛視接檔的《親愛的自己》來說,高開低走收視率連續多日下跌不說,口碑也急劇下降連湖南衛視粉絲都吐槽不已。所以現在如果有一部口碑不錯的電視劇上檔播出,恐怕又會成為一枝獨秀了。繼泰國後,在新加坡的網絡上,該劇也引起了熱議,連當地的中文報紙《新明日報
  • 「湖南日報朗讀者」打造思政「優課堂」
    這是「郵政杯」2020湖南日報朗讀者主題活動與交通銀行湖南省分行及恆定中學共同打造的集愛國主義教育、職業分享、經典誦讀於一體的創新思政課堂,也是湖南日報朗讀者主題活動依託平臺優勢,整合資源、聚合讀者的一次重要嘗試。「逆行英雄的壯舉為新時代青少年樹立了榜樣、提供了指引。」恆定中學校長蔣明權鄭重地說。
  • 線上參與流程詳解,「郵政杯」2020湖南日報朗讀者主題活動!
    「郵政杯」2020湖南日報朗讀者主題活動,為朗讀定製的舞臺聚光閃耀,迎接向更高邁進的湖湘兒女縱情朗讀,萬眾矚目! 高達260個決賽入圍寶座,讓朗讀不負韶華!超90席中級加冕名額,是團隊榮耀禮讚,是個人榮譽狂歡! 湖南日報金話筒獎,銀話筒獎、銅話筒獎,傑出組織(單位)獎...... 一不留神,個人或團隊風採,就風靡了全湖南!!!
  • 與時代同步 湖南日報全媒體與作業幫共助湖南基礎教育發展新路徑
    今天上午,湖南日報全媒體發展有限公司與作業幫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未來,雙方將緊密合作,立足AI時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共同助力湖南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湖南日報社黨組成員、社務委員張永中,作業幫公共關係副總裁王家耀,以及湖南日報、作業幫相關負責人出席籤約儀式。
  • 湖南大學、湖南日報共同召開服務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工作會議
    湖南大學、湖南日報共同召開服務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工作會議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2018-05-24 20:19:03
  • 500句英語推介湖南---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湖南日報12月22日訊(記者 周帙恆)「『Cece Will Do』,原來是『策策就會了』的意思啊。」今天下午,湖南省委外事辦舉行「湖南省國際語言環境建設開幕式暨第一次培訓活動」,旨在以籌備2021年第二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為契機,倡導全民學外語,為湖南省開放崛起營造良好的國際語言環境。
  • 「湖南日報朗讀者」打造消防教育「優課堂」
    新湖南客戶端訊(記者 李傑 通訊員 姚瑤 視頻 龍力 攝影 李雲建)「每一位消防員都是烈火中的英雄,你們冒著生命危險保衛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向你們致敬。」11月9日正值全國消防日。當天早上7:30,常德市外國語學校(白馬湖中學)舉行了一場特別的升旗儀式。
  • 「媒體看武夷」《福建日報》世界遺產專版:城村漢城遺址 江南漢代...
    3月23日,《福建日報》世界遺產專版版面正版推出武夷山報導——《城村漢城遺址:江南漢代考古第一城》。(趙錦飛 鄭雨萱)專家點評武夷學院藝術系教授柯培雄:中國建築走上木構建築體系為主的發展道路,將「木」和「土」兩種構建材料的運用發展到極點,秦磚漢瓦證明了中國是最早由生土向燒制磚瓦建築過渡的國家。
  • 益陽市梓山湖學校:成為湖南日報朗讀大賽「大贏家」
    新湖南客戶端訊(通訊員 唐暉)「哇,想不到我和媽媽共同演繹的《學生有難處,他欠的貸款我來還》一文獲得了「傑出朗讀者」榮譽,太激動了!」「首屆郵政杯湖南日報朗讀者大賽」參賽選手益陽市梓山湖學校1901班孔悅然喜形於色。
  • 開學季,和你一起從心出發——湖南日報朗讀者牽手共青團相約湖南...
    面對記者採訪,譚玉飛同學慷慨激昂,「我非常有幸參加了湖南日報朗讀者活動。朗讀政論文章讓我更加理解了黨的思想是一心一意為人民的。這次活動提高了我的政治思想覺悟。」「我不僅學習了我們本土的紅色革命文化,還學習到了如何去傳承發揚這種紅色精神,感謝湖南日報的老師們給我這一個寶貴的機會可以親身體驗『朗讀者』這一角色。」
  • 挑戰讀報新技能,尋找湖南最強聲 「郵政杯」2020湖南日報朗讀者...
    9月4日, 「青春激揚,聲動瀟湘」「郵政杯」2020湖南日報朗讀者主題活動正式啟動。本次活動由湖南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指導,湖南日報社、共青團湖南省委、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湖南省分公司、湖南省消防救援總隊聯合主辦。活動旨在以青春的聲音,奏響時代的旋律,吹起奮進的號角,將黨的聲音以新媒體業態全新呈現,在閱讀中培育青少年開闊的視野、開放的胸襟,展現廣大青少年的才藝與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