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內容、題材廣度、文創模式、嘉賓陣容、呈現技術,《上新了·故宮》第二季「上新」,以更加新鮮、趣味的方式,向觀眾呈現故宮不為人知的故事。
帶著一顆虔誠敬畏之心,推開故宮深牆的「門」。
11月1日下午,人民日報數字傳播在北京舉行《上新了·故宮》第二季節目看片會暨創新研討會,節目開播進入倒計時。看片會上,總導演毛嘉從硬核內容、題材廣度、文創模式、嘉賓陣容、呈現技術五個方面介紹了新一季《上新了·故宮》的亮點呈現,她感慨道:「如果你不把根系扎到最深、蔓延到最遠的地方,你是無法從如此龐雜的歷史範圍內抽取出我們想要表達的清晰脈絡的」。
春田影視傳媒有限公司CEO、《上新了·故宮》總導演毛嘉
2018年11月9日,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開播,在電視觀眾中再次掀起了一陣「故宮熱」。作為一檔文化類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一季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問鼎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電視綜藝節目獎等20多個獎項,節目在流量、口碑、話題性等多領域獲得了認可。
第一季節目結束之後,毛嘉曾表示,「我們將會繼續扮演替觀眾挖掘故宮文化的角色,用更加富於誠意的作品滋養人們的心靈。」看片會上,故宮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館員王子林引用了《中庸》中的一段話評價《上新了·故宮》節目組,「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溫故而知新。」足以見得新一季的製作誠意。
故宮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館員王子林
據介紹,《上新了·故宮》第二季在題材的選擇上有著更大的時空視野。這體現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
時間維度方面,新一季節目不再局限於第一季以人物歷史為主要內容的格局,而是以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歷代文物為依託,用大歷史觀的視角解讀凝聚在古老文物之上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之美。
空間維度方面,全新升級的《上新了·故宮》實現了地域的全面拓展,節目中所涉及的文物涵括中外,將呈現出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友好交往的歷史軌跡,探索在歷史上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讓觀眾真正感受到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互通、文明的溝通互鑑。
「明年是紫禁城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5周年,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傳播好當代中國文化的創新成果」,人民日報數字傳播有限公司數字資產部副總經理魏豔說。從這個角度來看,《上新了·故宮》第二季也給廣大電視觀眾帶來新的思考:如何從歷史的印記中,找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源流。
人民日報數字傳播有限公司數字資產部副總經理魏豔
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社科院滿學所博士後楊原看來,好的東西永遠是好的,「為什麼紫禁城能與山河同在?把作品的每個細節研究到位,再把細節綜合到一起,就會是好東西。我覺得《上新了·故宮》就是這樣。」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社科院滿學所博士後楊原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的故宮考古成果將在節目中首次公開,觀眾得以從中一窺歷史的真相。關於故宮這座神秘的宮殿,有很多民間傳說:故宮地底下到底是什麼?故宮地下是否真的有「地宮」?如果有,「地宮」又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或寶藏?在《上新了·故宮》第二季中,這些謎底都將一一解開。
縱觀近年來的「爆款」影視劇、綜藝節目,向來不乏「故宮」相關題材的優秀作品。雖然類型、風格、受眾不盡相同,但都離不開「創新」與「匠心」兩個元素。新一季《上新了·故宮》想要繼續躋身「爆款」,在綜藝節目琳琅滿目的今天實現差異化審美,同樣需要深挖原創模式,吸引年輕人換個視角愛上「故宮」,提升青年人的文化自信。
新一季節目將邀請鄧倫、張魯一擔任「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同時,王剛、吳尊、楊冪、宋祖兒、馬天宇等飛行嘉賓也將加入到探索故宮的陣營中。接地氣的表現形式,將讓節目脫離刻板說教的桎梏,通過明星的「眼睛」充分滿足年輕圈層的審美。
而由魯班、魯達、花花組成的「御貓天團」既是故宮裡的活物,與靜默的文物形成動態對比,也是故宮向外傳播的載體。它們時而靈動輕巧、時而慵懶軟萌,將以更加年輕化的形象成為故宮和年輕觀眾之間最佳的溝通橋梁。
「中國歷史上說不盡道不完的歷史文化的象徵性符號,化大為小,化總為零,通過一些有趣的點進入,把綜藝節目和文化歷史巧妙結合起來,《上新了·故宮》是一個很好的開頭。」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如是說。中國人民大學廣播電視學博士、日本愛知大學訪問學者何天平在看過《上新了·故宮》新片後則表示,「在《上新了·故宮》播出以後,我們聽到國潮這個概念變得越來越多,慢慢會形成一種規模化效應,這就是我們在找尋文化綜藝和今天年輕人跟文化的連接點一種很重要的互動。」
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張頤武
為了儘可能地讓觀眾觸摸到真實的歷史,新一季《上新了·故宮》還加入了一系列的「黑科技」,企圖用最新鮮、趣味的方式,向觀眾呈現故宮千百年來不為人知的故事。現場露出的第一期精華片段中,節目用3D動畫技術復原明朝故宮的搭建場景,超高的技術門檻將讓節目看起來科技感十足。
《上新了·故宮》總製片人劉兵曾在採訪中表示,「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分享是最好的傳播。」能夠看到,只有當傳統文化真正融入每個人的生活點滴,才能真正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國風文創也可以是一種文化輸出的載體,可以是表達文化價值認同的一種形式。
華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新了·故宮》總製片人劉兵
如何讓傳統文化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上新了·故宮》可謂頗具匠心。第一季節目,利用「文創新品」這個有效的紐帶,讓大眾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元素的魅力。節目播出後,根據宮廷簪花金什件與乾隆花園倦勤齋中的江南元素設計而成的美什件單日搶購達5000套;結合了暢音閣蝙蝠和仙鶴紋樣、乾隆時期的戲衣設計而成的真絲睡衣在淘寶旗艦店供不應求……
凡此種種,無不體現出《上新了·故宮》這條文化產業鏈條的生命力和號召力。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服裝設計學博士楚豔談到,「《上新了·故宮》給我一個最大的啟發就是怎麼把我們的傳統文化,把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能夠用一種新的解讀方式傳播到更多的年輕人內心當中去。」
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服裝設計學博士楚豔
新一季節目在此基礎上做出更進一步的升級調整。節目籤約了4位頂級設計師,力圖將「上新研究所」打造為一個「前店後廠」的文化目的地,以新氣象走進大眾視野的同時,也將為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生活開啟更大的想像空間。
劉兵介紹,所謂「前店後廠」,實際上是一個實體運營的「上新研究所」,目前已經在北京798開啟。「前面是旗艦店,後面是節目設計文創的上新研究所。這種模式會是非常大的線上轉化線下的突破,勢必能夠成為文化內容變現模式上的又一創新。讓傳統文化煥新,不僅是文化層面的,也是產業層面的。」劉兵說。
某種程度上來說,「上新研究所」既是一個集文化、消費、展覽於一體的銷售與傳播終端,也讓節目所要表達的文化信息突破播出時效,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讓文創搭載故宮的歷史文化信息,不僅豐富了媒體的表現手段,而其產業鏈條中的售賣環,在全媒體的語境下也將成為一種全新的信息接收終端。「有的節目叫好,有的節目叫座,而《上新了·故宮》是市場真賣貨,節目真好看!」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評價《上新了·故宮》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
探討文創品的上新研究所,將古韻與現代審美結合,《上新了·故宮》圍繞故宮文化所賦予的節目責任感和儀式感令人心生敬意。劉兵說道:「我們希望《上新了·故宮》能憑藉以中國文化為依託發展壯大的民族文化產業引領國潮,以點帶面形成更大的規模效應。這不僅僅是一檔節目的流行,它會引領一種文化潮流,帶動一種文明風尚,給觀眾以更強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誠意滿滿,定不負期待,11月8日,《上新了·故宮》第二季,讓我們靜靜聆聽朱牆內外的「故宮新事」。
·End·
編輯 | 徐蕾 王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