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姓是一個漢族姓氏,在全國姓氏人口中排名第43位。蔣姓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七百多萬,佔全國人口總數0.42%。
起源始祖蔣伯齡。周武王姬發滅掉荒淫無道的商紂王之後,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繼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紂王之子武庚和東方夷族的叛亂,確定宗法制,創立了典章制度,並不斷分封同姓諸侯,其中將自己第三子伯齡封於蔣地(今河南省淮濱縣期思鎮,原為河南省固始東北蔣集,一說今河南省光山縣西),世稱蔣伯。公元前617年,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名為姓,稱為蔣氏,並尊蔣伯齡為蔣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傳播
炎、黃乃我中華人文始祖。《史記》黃帝本姬姓,子二十五家,承姬姓者十三人。
傳至西周初,姬文王生子姬發(周武王)、姬旦(乃周公,輔政武王),為西周大政治家。
周公姬旦第三子伯齡受封於期思(今河南淮濱市期思鎮)建立蔣國,為蔣氏受姓之始,伯齡公為蔣氏始祖,蔣國第一代國君。傳至公元前617年蔣氏23代國君簡公時,被強大的楚國所滅,伯齡公皇族以國為氏。
蔣國被滅後,伯齡公子民四散逃難,然而不堪受侮的蔣氏子孫,秉承祖先「中正平和」之遺訓,經過若干代人的繁衍和拼搏,終於成為中華民族在歷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姓氏,造就了燦爛而獨特的蔣氏文化。
星星之火,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繁衍子孫,播遷各地。除部分留居河南,大部外遷山東、江浙、兩湖、陝西、貴州、四川、兩廣等地。
如遷往山東廣饒、博興、壽光等地的蔣姓發展為一大望族。在當地建祖廟,赧王視之親賜「不忘祖本」,並封樂安郡,為蔣氏後來一大堂號。
又如劉邦滅秦,打敗項羽,建立劉漢政權後,重用賢才,又一支蔣姓族人徙居關中,自此關中長安一個姓蔣的杜陵家族,世代旺盛,史稱杜陵八秀。
三十三世蔣球的八個兒子,個個為官。
伯齡公的四十二代孫蔣滿,字懷慨,舉孝廉為漢淮南相。
滿公之子蔣萬,字彥明,任弘農太守。父子同日「剖符」(同一天被皇上封功)。
萬公生蔣詡,字元卿,任西漢哀帝時兗州刺史,為歷史上著名清官。
詡公二子:助為會稽太守,崇為北海太守。助生晃,拜司徒,封杜陵郡;崇生修,官至御史大夫。
晃公生橫,字承先,年十八,形體宏大,隨漢光武南徵北戰,討赤眉有功,擢大將軍,太尉,封逡遒侯,威震四方。
這時,朝中司隸羌路誣陷其謀反而害死橫公,其子孫為避滅族而南逃。此時朝野均鳴不平,民謠四起。橫公被囚冤死後,童謠云:「君用讒慝,忠烈是殛,鬼怨神怒,妖氣充塞」。蓋日昏翳者三日,後帝覺醒,誅殺羌路全家,為橫公伸冤平反,並將橫公九子就地封侯,是蔣氏第二次遇難後的起死復生。
橫公蒙冤後其子孫磨難至深,能平反昭雪,若無頑強為正義而鬥爭之勇氣,決無今日之蔣氏。
橫公九子九封侯於江南各省,是蔣氏由北向南的重大發展。
歷經後漢、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播衍華夏九州,世界各地。
蔣氏源遠流長,其姓單純,天下無二。
凡蔣姓者都是三千年前伯齡公的後代,源於北,盛於南。人才輩出,星光繁浩,光榮之至。
(一)郡望:指某一姓氏,在某地成了影響全國的望族大姓,並創造輝煌的業績,才可稱某姓之郡望。
(明)大學士、文定公蔣冕在「蔣氏郡望辨」一文中指出:(作者對原文有部分增補)蔣氏郡望有:曰汝南、曰樂安、曰晉陵。
汝南郡:古汝寧府之光州(光州,今河南橫川,古轄固始、期思、蔣集)。今考證蔣氏祖根地是期思,蔣之得望始於此,天下之蔣氏者,皆以此為望也。
樂安郡:又稱樂安千乘郡,古山東青州府,為廣饒地,漢置樂安縣,這裡為蔣氏一大望族。蔣氏30世祖庚蟾字尹正,在此建祖廟(意欲復蔣國),周報王親視之,封樂安郡。從此「樂安」一詞名振天下,為蔣氏一大郡望(據考全國命名樂安地很多,但除期思在歷史有稱樂安外,在山東廣饒地確屬置樂安了)。
晉陵郡:為今之常州市(府),地在漢分屬吳郡,東晉新改為晉陵郡,晉陵之蔣,東漢有蔣澄封亭侯,亭在宜興西北,九大諸侯中,子孫最旺的一大支派,屬古晉陵所轄。還有蔣默,封雲陽侯,居宜興,羨陽湖之西,古稱湖西支,故宜興為東漢蔣氏兩大支派祖居地,歷史的進程,世系的繁衍,晉陵、東陽為蔣氏的發跡聖地,古譜記載:「五龍」鳴於漢,「五賢」播於唐,這些蔣氏名人,乃多出自亭澄公後裔。晉陵大宗譜記載安陽侯蔣琬,出自亭侯裔,今日琬公子孫遍布全國各地,全國蔣氏在望期思、望樂安、望晉陵,然一脈也。
還有京兆杜陵郡(今陝西長安),漢初武帝舉賢才,蔣氏田景之族,聚集杜林,三七世祖一清之八子,個個才學顯著,有杜林八秀之美稱。44祖蔣詡,出自杜林。西漢兗州刺史,為歷史著名廉潔清官,蔣氏望杜林史稱京兆杜林郡故也,亦為蔣氏一脈前後不斷延續。
展望歷史的演變至近代,浙江、奉化、溪口,又是近代蔣氏一大郡望,國內外不少學者、專家在這裡潛心研究,近半個世界以來,中國在這裡產生的一個學術文化研究基地。
(二)堂號:是指某一姓氏的祠堂名號,一般以郡望或以郡望相關的典故來命名。
全國蔣氏多以「樂安堂」、「三徑堂」、「九侯堂」、「忠雅堂」等命名最多。
其實在某個歷史時期出現了某個名人望族,族宗支在建祠纂譜時,又以這個名望名人名事確定堂號的。
如湘西黔陽,寧、宣、永、冕(歷史上頗有名氣,宣公宗支就命名「敦睦堂」或「敦倫堂」。永定公宗支就命名「愛敬堂」、「燕堂」、「誠敬堂」。
又如江西豐城長樂,80世祖蕃公在此仕官發跡,後人建祠時命名「崇本堂」,江蘇宜興茗嶺命名「貽谷堂」。
還有浙江的「四句堂」,江蘇無錫的「一梅堂」、「四賢堂」,武漢的「鳳竹堂」江西嚴莊梅溪的「謙益堂」、「履泰堂」,湖南零陵蕭湘琬公出生地命名「忠雅堂」等等很多。
蔣姓在100個大姓中排在39位,是中國人口較多的50個大姓之一。
據有關資料統計,蔣姓佔中國總人口的0.48%,約700多萬。
以江蘇、浙江、湖南、四川等省為多,約佔全國蔣姓總人口的60%。
再據一些歷史資料記載,西周分封蔣國於期思時,人口約四千餘人。
秦朝(前221—前207)戰亂紛紛,時間短不會有多少增加。
到兩漢(前206—公元220)社會較為安定,蔣姓輾轉遷徙到山東、江浙、兩湖等地,人口有所繁衍增加,全國蔣姓此時達5萬人左右。
到魏、晉、南北朝(220—589)已發展到約8萬多人。
到隋唐(581——907)特別是盛唐,由於社會較安定,人口則有較大的增加,全國蔣姓已有15.6萬人了。
到宋、元(960——1368),大約已有28.9萬人了,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34%,此時蔣姓在全國的分布已基本形成江浙贛、湘桂兩大板塊。
到明、清(1368—1911)兩朝,全國蔣姓人口增加至近200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0.53%。
民國(1911年)再發展至今,已近700萬之多。
蔣氏家族,源遠流長,自始祖伯齡公以來,在蔣氏三千餘年的發展史上,湧現出大量的名人賢哲,國家棟梁,以下僅隨機選取小部分作簡要介紹:
蔣伯齡 西周 陝西岐山 封蔣國(河南淮濱)蔣氏鼻祖
蔣 晉 西漢 仙居(今屬浙江) 交州刺史
蔣 橫 漢建武 陝西杜陵 大將軍封為逡道侯
蔣 詡 杜陵(今陝西西安) 兗州(今屬山東)刺史
蔣 穎 居婺州金華七新鄉 封金華侯任中散大夫車騎大將軍青州刺史
蔣 鄭 居越州紹興封會稽侯
蔣 川 居潤州鎮江丹徒 封臨川侯任酒泉太守
蔣 耀 居湖州安吉 封鎮湖侯
蔣 漸 居姑蘇蘇州 封臨蘇侯
蔣 巡 居杭州餘杭 封卜亭侯官員外郎散騎長侍
蔣 稔 居九江平河縣 封平河侯官殿中將軍襲爵九江侯
蔣 默 居義(宜)興 封雲陽侯任諫議大夫
蔣 澄 漢平帝 明帝 居義(宜)興都山封 亭鄉候任婺州刺史
蔣 琬 蜀漢 零陵郡 進尚書令遷大將軍封為安陽亭侯
蔣 濟 魏 楚國平阿(安徽懷遠) 關內侯升遷為太尉
蔣 孟 居義(宜)興都山 冀州刺史
蔣 直 居義(宜)興都山 南陽刺史
蔣 休 居義(宜)興都山 丹陽刺史
蔣 政 居義(宜)興都山 荊南刺史
蔣 元 居義(宜)興都山 袞州刺史
蔣子文 廣陵 (今揚州)為秣陵尉
蔣 欽 東吳 九江壽春 遷蕩寇將軍拜右護軍
蔣少遊 北魏 宣武 樂安博昌官至前將軍贈龍驤將軍青州刺史
蔣恭 劉宋 台州刺史
蔣升 北周 楚國平阿官至東騎大將軍河東郡守
蔣雋 北周 官至王府從事中郎趙興郡守
蔣鎮 唐 常州義興 官至左拾遺司封員外郎
蔣 冽 官終尚書左臣
蔣 防 長慶 大和 義興(即今宜興 諫議大夫中書舍人貶袁州刺史
蔣 偕 累任太長少卿
蔣 伸 唐德宗 僖宗 宜興芳莊鎮 拜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太傅贈太尉
蔣 係 官兵部尚書
蔣 乂 貞元 遷右諫議大夫封義興縣公
蔣將明 天寶 國子司業集賢殿學士
蔣 儼 唐太宗 授朝散大夫太子詹事致仕封義興衝衝縣子
蔣沉 萊州膠水 官至右散騎常侍追贈工部尚書
蔣清 官至太子校書郎鞏縣丞
蔣 渙 玄宗 官終禮部尚書
蔣欽緒 唐高宗 玄宗 萊州膠水 任吏部侍郎累任太常博士
蔣敏 唐 樂安(官至河南府洛陽縣錄事)
蔣浚明 北宋 浙江奉化 中書平章事贈金紫光祿大夫
蔣 峴 宋寧宗 浙江 官至刑部尚書殿中待御史
蔣 琉 浙江 官至朝議大夫
蔣重珍 宋寧宗 無錫 癸未科狀元刑部侍郎為朝請大夫
蔣 芾 宋徽宗 宜興楊巷鎮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宰相)
蔣之奇 常州宜興 官至大學士
蔣鍇 宜興 官至侍從
蔣猷 潤州金壇 官至吏部工部刑部兵部等四部尚書
蔣 燦 崇寧 宜興 戶部侍郎贈正議大夫
蔣興祖 常州宜興 知開封陽武縣
蔣 靜 神宗 任大司成洪州知府贈通議大夫
蔣 璨 徽宗 高宗 宜興 遷兩浙轉運副使知平江府
蔣獻 明洪武 錦衣衛指揮
蔣廷瓚 明洪武 永樂 河南滑縣 任工部右侍郎任貴州布政使
蔣貴 靖城阡橋 北平彭城衛部指揮企事定西侯
蔣雄 正統 靖城阡橋 追贈懷遠將軍
蔣琬 天順 成化 靖城阡橋 累官太保兼太子太傅贈涼國公
蔣驥 爵位典京營兵
蔣傅 授平蠻將軍銜鎮守兩廣官至太子太保
蔣中臣 明萬曆 戶部侍郎
蔣思文 明永樂 湖廣長沙 任通政使司通政使授嘉議大夫貶青州同知
蔣如蘋 明萬曆 山東益都 任容城縣令擢揚州同知
蔣升 官至南京戶部尚書
蔣欽 常熟 官至南京御史
蔣昪 全州 官至留都南京戶部尚書
蔣冕 全州 官至首輔內閣大學士
蔣信 常德 累官四川水利僉事遷貴州提學副使
蔣小保 永樂 任武功中衛
蔣琮 弘治 大興 任南京守備太監
蔣瑤 歸安今湖州 累遷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贈太子太保諡恭靖
蔣英 嘉善 歷知松溪漳浦宜興
蔣守約 永樂 直隸宜興 禮部尚書太常寺卿
蔣宗武 天順 江蘇武進 擢為院判院使等職後晉升為禮部左侍郎
蔣主善 洪熙 景泰 江蘇句容 任太醫院院判
蔣武生 永樂 江蘇句容 太醫院院判
蔣用文 洪武 永樂 句容 太醫院院判後任承德郎
蔣若來 江蘇 江浦守備
蔣光彥 福建晉江 官至江西副使廣東布政司參議
蔣德璟 天啟 隆武 晉江 任戶部尚書晉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
蔣允儀 明萬曆 擢太撲少卿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
蔣士銓 清乾隆 江西鉛山 官至翰林院編修
蔣廷錫 清康熙 江蘇常熟 任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
蔣榮芳 山東博山 贈奉政大夫
蔣 璞 清雍正 乾隆 山東博山 誥贈奉政大夫
蔣 璐 清雍正 乾隆 山東博山 侯選經歷司
蔣 綜 清雍正 乾隆 山東博山 贈奉政大夫
蔣今懿 清雍正 山東博山 青州府糧捕通判馬公
蔣今長 清乾隆 山東博山 官中書舍人加五級晉贈中憲大夫
蔣天鈞 清嘉慶 山東博山 官兵部職方司主事加二級封奉政大夫
蔣天珍 清嘉慶 山東博山 大理寺評事加四級誥封奉政大夫
蔣天睿 清嘉慶 山東博山 例封儒林郎
蔣天倪 清嘉慶 山東博山 例封武略佐騎尉
蔣天錦 清嘉慶 山東博山 覃恩贈修職郎
蔣松岐 清道光 山東博山 侯選尉千總例封修職郎捐修書院域工加二級
蔣健岐 清道光 山東博山 侯選直隸州州判
蔣封岐 清道光 山東博山 江蘇金山縣知縣歷署蘇州府督糧同知
蔣坦岐 清道光 山東博山 任東昌府冠縣教諭歷署魚臺定陶樓霞教諭
蔣桄岐 清道光 山東博山 侯選教諭例授修職郎
蔣 宓 山東博山 贈文林郎
蔣心淳 山東博山 舉人
蔣持縉 山東博山 封文林郎
蔣其倫 清光緒 山東博山 撰說文解字
蔣立鏞 清嘉慶 道光 天門 狀元任廣西鄉試主考官
蔣 艮 清同治 宣統 商城伏山鄉 任山東鄉試副考官
蔣 伊 清康熙 江蘇常熟 陝西道監察御史官至河南提學副使
蔣 植 江西鉛山 任翰林院編修
蔣龍光 清順治 授中書舍人刑部郎中
蔣春霖 清嘉慶 同治 江陰城內蔣家巷 署富安場鹽大使
蔣 楷 清光緒 荊門陽田村 任東平州知州補授莒州知州署平原縣
蔣文慶 清嘉慶 鹹豐 漢軍正白旗 遷安徽布政使擢巡撫
蔣赫德 清順治 遵化人隸漢軍鑲白旗 任文華殿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
蔣攸銛 清乾隆 道光 遼陽漢軍鑲紅旗 大學士充軍機大臣授兩江總督晉太子太傅
蔣懋勳 清康熙 浙江臨海 官至溫州鎮總兵
蔣祥墀 清乾隆 道光 天門淨壇鄉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鴻臚寺卿
蔣元溥 清道光 天門 任九江知府署江西鹽法道
蔣啟勳 清鹹豐 天門 鎮江蘇州知府後任湖南衡永郴桂兵備道
蔣傳燮 清光緒 天門 任雅安縣令
蔣陳錫 清康熙 江南常熟 歷官河南按察使山東巡府雲貴總督
蔣弘道 清康熙 順天大興 戶部左侍郎加一級左都御史
蔣益澧 同治 湖南湘鄉 任廣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廣東巡撫
蔣洲 乾隆 江南常熟 歷官山西布政使山東巡撫
蔣溥 雍正 江南常熟 東閣大學士兼領戶部
蔣國柱 漢軍鑲白旗 授山東巡撫後任浙江巡撫
蔣鳳藻 江蘇吳縣 福寧知府
蔣錫綬 清道光 江蘇長洲 官至安慶府知府
蔣振生 清康熙 金壇 授國子監學正
蔣炳 清雍正 江蘇陽湖 官至河南巡撫
蔣國禎 鳳陽知府
蔣永修 清順治 平越府知府終湖廣提學副使
蔣發 居河南溫縣東鄉劉村 太極拳創始人
蔣良騏 乾隆 全州 官通政使
蔣啟歇 鹹豐 龍水鎮 河南彰德衛輝懷慶兵備道
蔣介石 民國 浙江奉化 中華民國總統遠東戰區總司令
蔣介卿 民國 浙江奉化 浙江海關監督浙江省政府委員
蔣百裡 民國 浙江海寧 國民黨陸軍上將
蔣鼎文 民國 逝江諸暨 國民黨陸軍上將陝西省主席
蔣先雲 民國 湖南新田 被譽為黃埔三傑之一
蔣翊武 民國 澧縣城關鎮 武昌起義總指揮
蔣經國 民國 浙江奉化 任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總統
蔣尊簋 民國 諸暨紫東滸山 浙江都督任軍政部次長代理參謀長
蔣作賓 民國 湖北應城 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陸軍部次長
蔣夢麟 民國 浙江餘姚 北京大學校長
蔣衍升 民國 山東博山 山東省秘書長
蔣光鼐 民國 廣東東莞 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兼綏靖主任
蔣緯國 民國 浙江奉化 升陸軍二級上將任裝甲兵司令
蔣國秉 民國 任國民黨陸軍八十八師少校參謀中校團副
蔣仲苓 民國 浙江省義烏 任國防部長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副主席
蔣修仁 民國 陸軍少將國民革命軍整編第26師44旅旅長
蔣在珍 民國 貴州桐梓 中將新八師師長第二十五軍第三師師長
蔣孝先 民國 浙江奉化 陸軍中將
蔣鋤歐 民國 東安山口鋪 鐵道部警備總局局長交通警備司令
蔣伏生 民國 祁陽掛榜山 湖南省軍管區副司令官兼長沙警備司令
蔣志英 民國 諸暨浬浦 任浙江省保安第二縱隊少將司令追授中將
蔣伯誠 民國 諸暨浬浦鎮 任國民政府陸海空軍總司令行營總參議
蔣復璁 民國 海寧硤石 任臺灣故宮博物院院長
蔣廷黻 民國 湖南省邵陽 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
蔣方宇 山東博山 策劃吳化文起義任中條山有色公司黨委書記
蔣衍亭 山東博山 福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副兵團級)兼參謀長
蔣新松 江蘇省江陰 中國工程院院士
蔣南翔 江蘇宜興 教育部部長中央黨校第一副校長
蔣正華 浙江 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蔣心雄 浙江吳興(今湖州 核工業部部長
蔣祝平 江蘇宜興 湖北省省長省委書記
蔣志彤 浙江定海 現名喬石任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蔣 偉 臨澧縣修梅鄉 筆名丁玲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蔣海澄 浙江金華 筆名艾青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蔣耀平 江蘇武進 任信息產業部副部長
蔣一成 上海松江 美國亞洲協會主席
蔣仲平 安徽含山 江西省政府副省長
蔣兆和 瀘州市的龍馬潭 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蔣亦元 江蘇省常州 中國工程院院士
蔣樹聲 無錫市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主席
蔣大為 天津人 任中央民族歌舞團團長
蔣以任 上海嘉定 任上海市副市長政協主席
蔣崇安 重慶忠縣 少將貴州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
蔣宏坤 江蘇張家港 任南京市代市長
蔣潤觀 江西廣豐 陸軍少將任福建省軍區政委
蔣順學 深縣西康莊 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院長
蔣成光 雲南德欽 陸軍少將任西藏軍區副政治委員
蔣文鬱 宜興市芳橋鎮 任江蘇省軍區司令員少將軍銜
蔣金流 諸城軍少將 湖南省軍區司令員
蔣克誠 四川閬中 任瀋陽軍區後勤部副部長予少將軍銜
蔣潔敏 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總經理
蔣超良 湖南汨羅 交通銀行董事長
蔣大國 隨州 湖北省副省長
蔣巨峰 浙江諸暨 四川省省長
蔣定之 江蘇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蔣 震 山東 香港雄震機械集團董事長
蔣遠華 湖北宜化集團董事長總經理
.等等,難以一一枚舉,以上所列,不過滄海一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