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片《時雨之記》上映於1998年,由日本昭和時代最負盛名的女演員吉永小百合搭檔渡哲也聯袂出演。53歲的吉永小百合依然在電影裡美得讓人心顫,吉永小百合自帶一種處子之美,跟電影裡多江這個人物氣質極其貼合,真是想不出還有比她更適合這個角色的女演員。面對這麼美的女人,你能不心動嗎?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男主壬生會在二十年前的葬禮上對她一見鍾情,為什麼會在二十年以後再次相遇時哪怕拋家棄子也要窮追不捨。
多江讓壬生為之心醉的還不僅僅是美貌,多江自丈夫去世後一直寡居,她為人正派,低調,性格溫和、嫻靜,是一名花道老師,有著很高的文學、藝術修養,氣質優雅,雖然日子過的平淡如水,但是有花、有書、有和歌,多江活得獨立充實。壬生突如其來的介入,才打破了她一塵不變的生活。
男主壬生是個年過半百事業有成、家庭完整的建築公司理事,就因葬禮上的驚鴻一瞥,讓他魂牽夢縈了二十年,相遇已嫁,重逢已娶,命運似乎已經做出了安排。都說五十知天命,是個年輕時候的理想、不甘都應該淡忘的年紀。可壬生偏偏要抓住這個機會,彌補過往的遺憾,壬生第二天就去多江家裡拜訪,此後更是多次相邀,送她貴重的繪志野瓷瓶以做插畫之用,敏銳的多江,察覺到了他倆關係的曖昧,直截了當的告訴壬生他們這樣交往不合適,對她來說這樣的關係是一種負擔。但是兩人的交往並沒有因此結束,壬生死纏爛打,多江也逐漸接受了壬生對她的這份愛意。
我看b站上電影解說視頻裡的彈幕基本都圍繞著「三觀」「家庭」「責任」「渣男」「綠茶」「原配」,總結起來就是男的渣、女的婊,老婆很可憐,家庭很受傷。
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文學藝術作品本身的視角是審美的,但是觀眾(讀者),很大一部分會用道德的、實用的視角去看待,這就出現了為什麼網上會有一大批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文藝作品裡的「三觀不正」,從實際角度出發去吐槽《海的女兒》裡的愛情觀。
《時雨之記》當然必須是眾口所謂的「三觀盡毀」的美化婚外戀之作,理由如下:
1.壬生有家室,老婆兒子健在,一把年紀了,拋家棄子去搞黃昏戀,就是渣啊!
2.多江的態度就是典型的「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表面上不安,其實是欲拒還迎,以退為進啊,這不是綠茶是什麼!?
3.壬生口口聲聲說愛多江,你為什麼不離婚再追求啊,不能正大光明的給女主一個家,你配說愛嗎?
好的,綜上,吃瓜群眾想看的只是一個男主愛上女主,回家鬧離婚,然後原配撕逼小三的爽劇。
不好意思,《時雨之記》根本不想表達這些家庭倫理。
故事的時代背景發生在昭和年末,一個時代行將結束之際,昭和是日本年號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從1926一直到1989年的1月7日,期間風雲變幻,翻天覆地,戰後的幾十年繁榮,是以幾代人瘋狂工作換來的,多江與壬生一起遊玩東京,面對日益陌生的繁華都市,壬生訴說起大時代的發展與變革,繁榮與危機,時代浪潮推著一代一代的人往前走,不曾停留、不曾回望,只有一座座無用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日新月異的東京為什麼會讓身處其間的兩人感到手足無措、格格不入呢?因為他倆都是工業文明裡的失落者。
多江愛好傳統文化、古典文學,她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都不是現代的,而壬生看似是時代浪潮裡的弄潮兒、成功者,其實那深埋於心二十年的愛才是他生命的本真。而多江的出現喚起了壬生對於人性本真的渴望,同時來自死亡的威脅也讓他下定決心要去追求「真與美」。壬生對多江說「你告訴了我很多從前與我無緣的東西」,戀愛是一場審美,他倆從現代的東京逃到古典的京都,去訪古剎、賞紅葉,壬生許諾多江,要在山上給她造一間草舍,效仿古代詩人隱居山野。現實生活裡沒有一段婚外情像這般如此的清新脫俗,影片不探討欲,只表現情與美,男女主人公遵守著彼此之間的君子協定,含蓄、克制、傳統,電影裡唯一一場吻戲也是點到為止。影片在講述一個典雅雋永的愛情故事的同時,也是一次對於逝去文明的追尋與哀嘆。
這也是為什麼男女主人公結局不會圓滿,我們誰也阻止不了時代車輪的滾滾向前,誰也無法挽回農業文明的凋零。就像多江與壬生憧憬的山間小屋只存在於圖紙上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