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毛芋艿是我市首個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特色農產品,每年的中秋節前後,是新毛芋艿集中上市的時間。但今年,新毛芋艿主要產地電站村開始「試水」芋艿的雙季種植,市民有望在6月份就能吃上正宗新毛芋艿。
今年,電站村的芋艿種植地在電站生態園的北側。記者在現場看到,地裡覆蓋著一條條薄膜,芋艿苗正在薄膜下培育,還沒有探出頭來。旁邊的芋艿大棚裡則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大棚裡共種著9行芋艿,芋艿苗都已破膜而出,苗與苗左右間距有60釐米左右,前後間距有80釐米左右。芋艿苗小的才破膜而出不久,大的已經有20多釐米高,葉子最寬處也有20釐米左右。
電站生態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早芋艿在2月初就開始下種了,長得有高有矮與種子大小、種得深淺等都有關係。旁邊地裡的芋艿是3月中旬才下種的,前後差了一個多月,再加上大棚內的溫度和地裡的不同,預計早芋艿的收穫期可以提前3個多月。
除了試種早芋艿外,今年,電站村還將在去年試種的基礎上改進引進的新品種荔浦芋頭的種植技術。電站生態園的農技人員告訴記者,生態園去年試種了荔浦芋頭,從收穫的情況看,畝產約2000公斤,和新毛芋艿差不多。和廣西產的荔浦芋頭相比,芋頭的香味、口感都沒什麼問題。芋頭大的接近2公斤,和廣西的差不多,但也有部分沒有那麼大,平均重量約1.4公斤。請教了廣西的技術人員後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沿用新毛芋艿種植方法後,芋頭生長初期澆水量少了;二是對根部的莖片修理沒有完全到位,以至於旁邊的小芋頭長得較大,影響了中間大芋頭的生長。今年,他們將在這兩方面加以改進,相信荔浦芋頭也會越種越好,市民們很快就能品嘗到新毛產的荔浦芋頭。
(文章來源:太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