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潤萱
《精英律師》是真的「火」了。
根據云合數據,這部劇從播出第四天就開始保持市佔率第一,微博熱搜詞上了12次,百度指數僅次於同期的「劇王」《慶餘年》。但另一方面,這部劇的豆瓣評分卻不斷下跌:從最開始的6.5直接降到5.2分。
該劇的市佔率趨勢與豆瓣評分趨勢對比
輿情的熱度證明了受眾對於律政題材依然有熱情,但是評分卻顯示,他們並不滿意。
很多觀眾會拿來跟美劇《金裝律師》相比,即便不談版權(版權之說還無定論),《精英律師》依然會有很多明面上的問題:解決問題全靠一張嘴,嘴炮比真槍實刀的案例多。何塞和羅檳在律所鬥嘴永遠高於幹正事的時間。
據原劇粉說,《金裝律師》劇情密度幾乎高出一倍以上。以及有點尷尬的是,這部劇雖然說請到了專業法律顧問,但依然有明顯漏洞:比如劇裡提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智慧財產權法》,它帶上了書名號,卻根本不是一部可以形成體系的部門法。
上一個律政劇進入大眾視野的時刻是2014年,這一年有兩部題材同時播出,傅東育的《金牌律師》和楊文軍的《離婚律師》,雖然也有觀眾吐槽編劇是法盲,但是都在豆瓣上保持了7分以上的評分。尤其是《離婚律師》,根據2014年csm50的收視率數據顯示,播出期間這部劇基本都保持在前三。姚晨還憑藉該劇獲得2015年上海白玉蘭最佳女主角提名。
《離婚律師》
而更古早的幾部,諸如《律政佳人》、《勝訴在美國》等國產律政劇,在豆瓣上則不那麼受歡迎,甚至沒有評分。再看歐美,《傲骨賢妻》、《傲骨之戰》、《波斯頓法律》、《律政狂鯊》,基本上都是豆瓣8分俱樂部成員,屬於基礎勝率高的那一類。但在國內,勝率高的則大多是古裝、玄幻、傳奇、言情。
都是律政劇,為什麼差異會這麼大?
既然是職場劇,就要從律師的職場體系說起。有多位從業者告訴毒眸,英美法系屬於辯論制,以雙方律師辯論為主導,法官的作用比較「被動」,對雙方律師的舉證和論述決定接受還是駁回。庭審中雙方律師唇槍舌劍打得有來有往,拍出來戲劇感也會更強。而我國大體上歸類大陸法系(並有自己的特色)的訴訟制度是法官主導整個庭審過程,法官進行詢問並作出事實判斷,庭審中法官的地位遠高於雙方律師,甚至會出現同時批評雙方律師的情況。
一位律師就在和毒眸的對話裡用近期的熱門事件舉例:在楊冪名譽權侵權訴訟流出的庭審音頻裡,雖然楊冪方是原告,但法官也在法庭上反覆追問,並且對他們在法庭上進行了一段批評教育。其中一段在網絡上流傳甚廣的發言就是,「別一股腦就覺得什麼都是(詆毀侵權)就覺得什麼話都不能說了,你自己得把它捋清楚。」這對於看慣了歐美律政劇的觀眾來說,就很有些有些中國特色。
視頻來源:B站@哇哇哇妹
「也不是大陸法系就拍不出好看的律政劇,而是嚴格按照我國的庭審程序拍的話,一般不會出現英美、香港律政劇裡那樣唇槍舌劍針鋒相對的精彩庭審戲。」上述律師告訴毒眸。
在美劇中充當戲劇點的另一個關鍵角色,陪審團在中國的司法體系裡也並不存在。之前的《愛爾蘭人》裡,傳奇人物吉米·霍法為了脫罪就試圖買通陪審團成員,因為後者可以判定當事人是否有罪,但在中國這不大可能。在中國,有人民陪審員制度,但只在部分案件庭審中參與合議庭。總而言之,不同的司法體系,決定了國產律政劇的戲劇結構沒法按照美劇來。
此外,律政劇通常與案件相關,免不了腥羶色,這些都是調動收視的常見元素,比如另一部2014年播出的《逍遙法外》,作為本該是正面人物的律師女主角安娜麗絲反而袒護殺死了自己丈夫的學生們,這在國內的環境裡就不太合適。
但大陸法系的框架裡也出現過佳作,不是只有刺激性的情節才能造就神劇。比如日劇飯們津津樂道的《Legal High》(日本也是大陸法系),這部劇的情節和美劇相比刺激性要小得多:建築物之間的鄰裡關係、智慧財產權案糾紛、離婚訴訟、遺產爭奪,相比案件本身,其實還是日劇挖掘人性的那套在起作用。《Legal High》和主演堺雅人都因為這個提名日本第73屆學院獎。這部劇的中文名也揭示了它真正的核心:勝者即正義。豆瓣有熱評寫道:世事多作怪,公道誰來裁。勝者即正義,敗者幾人愛?
講到人性,港劇雖然也是英美法系,但關注的案件和日劇有類似之處,會更關注一些民生議題:比如低收入人群、家庭暴力、精神病患等等。
以《盲俠大律師》為例,這部律政劇裡的案件有關於虐待兒童和疏於照顧兒童的,也有關於親子關係調解的,甚至還有毒狗這種小事,從案例來說算不得多大,但勝在人物刻畫,豆瓣也達到了7.7分。
《盲俠大律師》
講到這裡,大陸法系的律政劇怎麼做好看點並不難總結:講好故事,離觀眾近一點兒。雖然國產劇觀眾可能被美劇的大尺度養刁了胃口,但關於他們自己的生活,依然有很多故事可講。《精英律師》其實又犯了大部分國產劇懸浮的毛病,用了挺大功夫刻畫律師們敞亮的的辦公室和著裝,但偏偏在故事上有點弱。
當講到羅檳所在的律所兩位創始合伙人「內鬥」的情節時,首先性犯罪這個帽子扣得就證據不實,一位堂堂合伙人竟然被可能不存在的桃色新聞逼「退位」。即便非專業的觀眾也會想:沒有證據,怎麼就能認定事實?而解決這場「宮鬥」,觀眾們也沒有看到推理過程,直接變成羅檳和他的小助理開金手指找到了當事人。總之,還是一張嘴皮子搞定一切。
合伙人被逼退位
或許因為在尺度上比不上美劇(也因為亞洲文化更含蓄),日本和香港的行業劇往往會在人物關係上做文章,比如《Legal High》裡貪財且腹黑的古美門和坦率魯莽的真知子;《非自然死亡》裡個性冷酷的中堂系和簡單的三澄美琴;《妙手仁心》裡溫柔的程至美和風流的黎國柱。這些都是用強人物對照組來增加戲劇性,但是《精英律師》裡,無論是羅檳和戴曦,還是羅檳和何塞,人物本身都顯得有點扁平,你會發現他們沒有那種差異的絕對值。故事不勁爆,人物不反差,題材不接近,請問觀眾如何能滿意?
國內與法律相關的編劇是有牛人的,比如趙冬苓老師,她是關於公檢法題材的一位硬核創作者。在2009年她有部作品叫《復仇女之罪愛》,名字聽著有些雷人,但豆瓣評分高達8.4。這部劇某種意義上做出了國內律政劇的一個示範:更中國本土化的辦公室、法庭和律師生活,但故事節奏不輸美劇。男主角在第一集就想進入精英律所,但他馬上了遭遇了律所主任的拷問:你有律師執照嗎?沒有執照的男主角只能悻悻走開。這和《精英律師》裡沒有學歷也沒有通過司法考試就上崗的戴曦相比,顯然更符合中國國情。
當然,或許也不能完全責怪《精英律師》,因為這大概是現階段的國產都市劇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一方面觀眾的內容審美水平和歐美全面靠齊,可能需要把外包裝做得更「全球化」一些才能吸引人;另一方面,由於某些職業的中國特色,如果過於美劇化,又顯得不夠真實。如果《精英律師》真的購買了原版的版權,那麼它的尷尬就更可以理解了:從英美法系轉換成大陸法系,這改編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在精美的外包裝和求真的內核之間,創作者們實在是很難。
但話說回來,難並不是這個行業可以找的理由,畢竟任何行業都不容易。
最近很火的一部臺劇《想見你》或許能給有志於做律政劇的從業者一個啟示:製作、成本、演員其實都是次要的,回歸本心講好一個故事才是最重要的。這樣一個純愛故事完全靠的是劇本本身。臺劇式微很久了,無論從哪個方面都比不上大陸,但這兩年卻異軍突起,因為他們最關注觀眾在想什麼這件事。熱烈的情話看多了,他們就給觀眾穿越時間線也要堅持的樸素情感體驗。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律政劇什麼時候能出神劇?等到製作方知道觀眾最在意什麼的時候,離出現律政界的《破冰行動》或許也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