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這部片完全可以讓我從付出學校畢業。因為男主說出「我住在你家,我想像不出我要為別人的房子交電費的理由」後,女主居然還能說出「如果不是因為你我會更早離開東京。你沒有錯,你沒有變過,是我一直在改變不能適應你了」這種話。
沒想到最後居然看哭了,而且評論裡大家都哭了,就想著感情還是得付出更多,要不然儘是遺憾。
不知道現在大陸還能不能拍這種不努力奮鬥吃別人軟飯題材的作品,就算是拍也會被網友口水淹死。但不拍不意味著現象不存在了,壞現象得不到關注了可能比壞現象本身還嚴重。
當男人吃軟飯讓我感覺不適,換位思考下如果一個女孩追求夢想讓男友養著好像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時候,我知道我對男女權利與義務的要求又不平等了。
《劇場》的厲害之處是讓我可以在男女主人公身上都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己有時是那個自負社恐愛生氣的文青,有時又是那個欣賞對方才華不欣賞對方工資的小老百姓。說起為對方付出,別說女主的無限包容,連男主騎車帶女主看櫻花都比不上。
電影裡面兩個人真的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愛著對方,而且越往後看,越能感覺到那個渣男對女朋友是真的喜歡,可是就像我們大部懂及時止損的普通人一樣,我們一定會選擇離開那個渣男,然後在看到很多悲劇作品的時候獨自飲泣,後悔自己當時怎麼沒有再堅持一下,再相信對方一些,可能就能看到曙光。
其實都是徒勞的,我們只會想像一下文學作品裡面的愛情,自己是不可能以身試險的,因為我們很自私,很現實。
可能最後也有點理解女主角。這些文化人是不可能既掙到錢又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的,就是需要身邊的人去付出,甚至豪賭。你賭對了他就是李安,給你捧回小金人,你賭錯了他就是《惡童日記》裡面的維多,最後瘋掉把姐姐殺了。
你的這種崇拜要看是你對這個人的愛,還是你對你自己欲望的一種投射。你自己實現不了你自己的夢想,讓這個人去幫你實現,就要承擔你的風險。因為你去支持的不是一個設定好的機器,而是一個人,人就有變好和變壞的可能。
所以說男主角讓這個女孩在30歲之前認清現實,放棄夢想,從東京回老家,可能真的是幫她,所以真的要謝謝他。
日本的愛情電影很多事你看的時候就會有所感悟,或者是你看的時候覺得不明白,但是有了生活經歷以後就明白了,總之就是很真實。
女主就是住在那麼小的房子裡面,騎一輛二手的自行車,絕對沒有大陸劇裡面那些豪宅,寫字樓的公司,華麗的衣服。也提醒不了什麼編劇了,就提醒自己寫東西的時候要再低一點,再真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