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樣。」
每當聽到這句歌詞,很多人都會想起那部陪伴著我們長大的家庭情景輕喜劇——《家有兒女》。
如今,《家有兒女》已經播出15年了。
一切都「物是人非」了。
宋丹丹退休了,高亞麟退居幕後,張一山、楊紫轉型成功,成為了一線演員,尤浩然「隱形」了。
看劇的觀眾也褪去了童真,變成了大人模樣。
而最近官方帳號「電影家有兒女2020」曝出將重啟家有兒女IP,在全國範圍內海選演員。
開啟「夏雨夏雪下冰雹」的明星養成計劃,後續將推出家有兒女系列影視劇。
圖片來源:網絡
其中院線電影已經拿到龍標,檔期待定。
該消息一出,引起網友熱議。
一些人心懷憧憬,期待原班人馬回歸,給自己的童年一個交代。
更多人心生抗拒,因為兒時的回憶根本經不起現在環境的消費。
圖片來源:網絡
還有網友「犀利」指出:
頂著《家有兒女》大IP的名號,卻做出選秀、捧新人的舉動,這樣的「割韭菜」行為實在是太難看了!
時間回到20世紀初,那時的網際網路還沒有興起。
童年沒有玩具,更沒有手機相伴。
準時守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成了孩子們不可多得的樂趣之一。
這時,《家有兒女》在2005年橫空出世,夏東海、劉梅攜夏雪、劉星、夏雨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圖片來源:網絡
三個性情、年齡迥異的兄弟姐妹,上演一場場生活鬧劇。
與屏幕外的孩子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而劇中的那些經典話語歷歷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我想把這玩意染成綠的。」
圖片來源:網絡
「我叫夏雪,我叫夏雨,我叫下冰雹。」
除了歡笑,每一部也都聚焦了一些當時最棘手也最現實的家庭問題。
無論是青春期的叛逆,還是兒童的心理問題,還是重組家庭的建設,都能讓觀眾笑過之後產生深思。
這也是其能成為經典中的經典的根源所在。
而這部劇在三年時間內播出了4部,卻陪伴了大家很多年。
宋丹丹在某次接受採訪時說過,因為《家有兒女》前面三部都是100集,第四部是65集,加起來365集,這樣就可以陪伴大家365天了。
不過第四部最後又加了兩集。
但導演組的用心陪伴,顯而易見。
之後,每次《家有兒女》主演重聚,都能引起一波回憶殺。
2020年北京衛視春晚現場,張一山、楊紫牽手合唱,劉星經典畫面重現,讓人夢回《家有兒女》。
圖片來源:網絡
而那些陪伴我們長大的經典劇還有《還珠格格》、《西遊記》、《亮劍》、《武林外傳》......
每一部劇都烙印在過去每個人的心裡。
每逢暑假,電視裡都會響起
「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
「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
「你乾脆槍斃我得了。」
「是誰殺了我,而我又殺了誰。」
圖片來源:網絡
劇中的每個人物都非常鮮活,從而在每個人的心中種下了一個個古裝夢、仙俠夢、江湖夢。
而這些劇就算現在去看,也讓人回味無窮。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它不但歷久彌新,而且常讀常新。
對於翻拍劇,無非兩種結局,一種是毀經典,一種是超越。
最開始,觀眾對翻拍劇還是持包容態度。
但導演、編劇在翻拍時,一邊想要對原版觀眾割韭菜,一邊又用當下主旋律的套路來吸引新的觀眾「入坑」。
再加上死搬硬套、故事空洞、人物形象扁平、改編用力過猛,「翻拍劇」似乎陷入了「毀經典」的「怪圈」。
十部翻拍,必有九部爛劇。
和原版相比,翻拍劇的某些地方真是尷尬到想當場吐血。
一度打破了新加坡15年收視紀錄的童年經典《小娘惹》在今年被翻拍了。
圖片來源:網絡
光看海報南洋風有了,和老版相比明顯更高端、大氣、上檔次。
但,這海報真的不是在影樓拍的嗎?
劇中最值得吐槽的地方就是菊香被糊了一臉彩色麵糊之後,洗臉的畫面。
一低頭,一抬頭,麵糊瞬間就沒了,堪比某洗面奶廣告的洗臉鏡頭。
加上突如其來的唯美撒花效果,還有柔光,慢鏡頭,偶像劇式的相顧無言。
圖片來源:網絡
不看名字,還以為誤入了某個偶像劇,沒有年代感和復古感。
而原版的《小娘惹》,全劇色彩一直籠罩著淡淡的紙黃,菊香也表現出了「照片斑駁的恬靜時段,隨記憶回溫」的溫柔又懷舊的美。
圖片來源:網絡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神鵰俠侶》作為一部經典武俠劇,不知道被翻拍了多少次。
最讓人看不下去的就是陳曉、陳妍希版本的。
雞腿頭飾、包子臉、道化服難看,和小龍女的仙氣飄飄完全沾不上邊。
圖片來源:網絡
而曾經的唯美畫面劇情,卻變成了動不動就親的狗血劇情。
這,真的很「於正」。
網友直呼:看不下去了,太毀三觀了。
這部劇也讓處於頂流的陳曉、陳妍希遭遇了滑鐵盧。
總的說來,這些劇雖然毀經典了,但還是有一個「優點」。
那就是越翻拍,原版就越深入人心。
翻拍不是原罪。
但要想觀眾接受,就必須要把故事徹底植根於「此時此地」,加強本土性和時代性。
提起《情深深雨濛濛》,大家會想起趙薇、林心如等人。
圖片來源:網絡
但它其實也是一部翻拍劇,改編自瓊瑤的《煙雨濛濛》。
之前,劉雪華已經演過一版,反響不錯。
而《情深深雨濛濛》在劇情和人物設定上做了不小的改動。
由於將故事背景從臺北搬到了上海,就結合當時的國情,加入了抗戰的相關情節,對主題進行了升華。
最後的結局也根據主流氛圍做了調整。
原版中,依萍復仇成功,如萍自殺了,爾豪住進了貧民窟。
新版中,依萍最終和陸家和解,也沒做過什麼復仇的事。
依萍書桓、如萍杜飛、爾豪方瑜都有情人終成眷屬,算是個團圓的結局。
圖片來源:網絡
為了讓劇情更加豐滿,編劇還創作了杜飛這個新角色。
而劇中的場景、人物服飾,導演都細心考察過了。
最後才呈現出了不錯的效果,遠遠超越了原版,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
不管是原創還是翻拍,影視劇的成功,與很多因素密不可分。
知名編劇高滿堂說過:
「劇作家,一種是拿它來吃飯,一種是將其視作生命。創作應該深入生活,在堅實的大地上起飛,像老鷹抓地一樣,能抓起一把土。」
影視劇,就應該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而生活的千變萬化,給影視劇的翻拍提供了更多考驗。
曾經的那些經典影視劇就像我們的一位「兒時好友」。
圖片來源:網絡
不管我們現在走了多遠,長成什麼模樣,遇見了多少人,
心底深處總有一絲一毫的地方為它留著。
每次「相遇」,都會牽扯出一些難忘的、深刻的記憶。
記憶中承載了童年的純粹。
到了飯點,就和家人一起守在電視機前,陪著劉星、小雪、小雨一起哭一起笑。
圖片來源:網絡
披著蚊帳扮演白素貞,施法動作笨拙又搞笑。
與其說是經典,不如說是一種無形的「羈絆」。
這些「羈絆」,將過去和現在串聯在一起。
經典在,「羈絆」就在,那個天真無邪的「小孩」就還在。
而翻拍經典,受眾沒變,環境變了,「好友」的模樣也變了,
他們卻強行在當下環境中讓受眾穿越回去,一點一點地消耗「羈絆」。
總有一天,情懷不在,「羈絆」不在。
那些「兒時好友」會「被動」失去我們。
這世間萬物的所有羈絆,不過是剛剛好。
在對的時間遇見了對的「人」,對的角色,成功的影視劇。
圖片來源:網絡
多年以後,還能互問一聲:好久不見。
如若不成,相見不如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