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北醫臨床醫學的根

2021-01-10 健康界


阿里醫療隊的年代看病全靠基本功

王叔鹹教授已離開我們30年了,我還清晰的記得每天早晨我跟隨他查房時的情景。

我1965年入學,學制本是6年,但因文革後恢復醫學高等教育時,強調新老不見面,即文革前入學的屬「舊教育體制,舊學校」培養的學生,和新入學的工農兵學員不在校交叉重疊,因此北醫63、64和65年入學三屆學生,1200多人「一鍋煮了」,一起分配。絕大多數分配到新(新疆)、西(西安,實指陝西各縣)、蘭(蘭州,實指甘肅各縣)。還有些分在寧夏、青海和西藏。之後又陸續考研或經其他途徑回歸內地。

我本做好充分準備去西藏。最後衛生部以搞教改的理由,留下70人在北京,分別在北醫、中醫研究院(廣安門、西苑、東直門等中醫院)。我被意外列入其中,我覺得應該是和張義超同志的推薦有關,我們曾一起到河北寬城搞教育革命,他是軍宣隊領隊。宣布完分配方案後,我們留北醫的50人先到茶澱五七幹校(原茶澱勞改農場)勞動鍛鍊一年。

1971年從茶澱五七幹校回京,我才第一次邁進北大醫院的大門。此前的學醫經歷主要在大隊合作醫療站、公社衛生院和河北寬城縣醫院,當的是赤腳醫生和全科醫生。到北大醫院後,院方安排帶我的第一位醫生是血液專業的周家琴老師,當時只有大內科和不同專業,沒有二級科室。

那時文革還沒結束,但己在「鬥批改」,醫院和學校都恢復了工作。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醫院的科室稱連隊。汪麗惠(後來的北大醫院院長)任連長。

大內科老主任,來自老協和的王叔鹹教授還沒「解放」,還戴著「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當時工軍宣隊定的北醫四大「反動學術權威」有四人:三王一劉,內科王叔鹹,藥學系王序,生理王志圴,生化劉思職。實際上,這四人是北醫水平最高的專家學者。臨床僅有一人王叔鹹。這從另一側面反應出,北醫系統那麼多醫院科室中,臨床與學術水平最高的是王老。王老一生先後從事的研究領域包括結核病、內分泌/糖尿病和腎病。他是中國現代腎病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王海燕老師就是他的大弟子。

我剛進內科病房,還在實行打破等級制度,護士、不同年資(那時沒有職稱了)的醫生每人平均管12個病人,實行「包產到戶」,從早上取血送化驗,留尿,留大便送檢,再到一早查房前紮好靜脈點滴,一桿子插到底,誰管的病人誰負責。我看王老一大早戴著老花鏡給患者打靜脈點滴之辛苦,實在心有不忍,我就每天早七點到病房,把王老和我的靜脈點滴打完,幫他把病人的血尿便送檢,這樣王老便可晚點來病房,能多休息。無心插柳柳成蔭,他讓我跟他查房,我就有了機會直接跟他學臨床。現在回想起來,收穫真是太大,我能有機會直接跟隨王叔鹹教授學臨床,奠定了我學醫成長的根基。

當時王叔鹹教授還沒「解放」,其中有兩次突然「失蹤」很久。後來我們才知道是中央安排王老去阿爾巴尼亞和越南,為霍查和胡志明會診了。

文革結束後,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王叔鹹教授又成為大內科主任。北大醫院這段有件很特殊的事,大內、大外科實行雙主任制,一個專家主任,一個黨員主任。大內科兩個正主任,王叔鹹和汪麗蕙,大外科兩個主任是李家忠和顧方六。顧方六老師是又紅又專的「雙肩桃」人才,既是黨員,業務、手術和英文又一流水平。顧方六老師的夫人施曼珠教授在內科內分泌專業。她查房邏輯思維脈絡清晰,有條有理。我也跟她學過一段,對自己臨床水平提高很有幫助。他們夫婦兩人有學問,為人正直善良,可惜都過早被癌症奪去生命。李家忠教授50年代因高血壓合併腦出血,兒子及時把他送到友誼醫院做過開顱手術。

王叔鹹教授學識淵博,知識面廣,治學嚴謹,臨床經驗豐富,哪個專業的房都能查,查的各專業的頭頭都口服心服。如果是周三上午查房,周一早上就要把每次查房床位號和患者姓名寫在這層樓病房的小黑板上通知大家,他每周查一個半天房,各專業輪流,全科醫生參加,一次查3到4個病人。我們年青醫生下夜班也不捨得走,極珍惜這種學習機會。

王老查房前都要提前花半天時間親自看病歷,看病人,還要帶著問題到圖書館看書和文獻。王老對下級醫生要求極為嚴格。如果病史問的不仔細,物診做的有差錯,如脾大沒觸到,肝大小摸的不準確,心音、雜音或附加音聽的有差錯,王老都會嚴厲批評。據說有一次一位主治醫心臟聽診有失誤,王老說這種雜音實習醫生都應聽出來,然後就不許這位主治醫繼續報告病例。王老每次大查房前,自已查病人時都會把問診物診要點記錄到一個褐色封皮的小本上,裝在他掛在病房的白大衣口袋裡,年多日欠,本的封皮已磨損。有一次比我年長的李慶彬大夫開玩笑說,他怕王老批評他,他事先偷偷看了王老本上記錄,查房時就按本上記的說。

王老每周半天門診,僅看2個病人,一定是施曼珠、張鳴和、王海燕、高巖等這一級別醫生提交的真正疑難複雜病例。王老門診也要求提前提交詳細病歷和要解決的問題,門診前一天下午同樣要去圖書館。王海燕和高巖教授都是王老的研究生,研究領域分別為腎臟和內分泌,她二人都是1959年北醫本科畢業的。

王老對下級醫生高標準嚴要求,對事不對人,從無個人恩怨,大家對他怕而不恨,從內心更多的是敬重或敬畏。即使文革中他被戴上反動學術權威帽子,被批鬥也是流於形式。嚴師出高徒,王叔鹹教授不僅為北大醫院,也為全北醫各附屬醫院帶出了一代名醫,他們都是我年青時的老師和偶像。

上世級70年代末王叔鹹教授集中精力開拓現代腎臟病學科。北大醫院腎內科群星薈萃。王海燕、張鳴和、杜學海、潘輯聖、諶貽璞……。

王叔鹹教授專心治學行醫。文革中批判來批判去,我能記住的就兩條,一是周總理舉行國慶招待會,請他出席,他專注於研究和臨床工作沒到場;二是因病歷不合格,他嚴厲批評過出身貧下中農家庭的醫生,被認為階級感情有問題。

王叔鹹教授患糖尿病多年,他對自已飲食管理極為嚴格,中午在醫院食堂吃飯,2兩饅頭,2兩醬瘦肉。

我1985年1月5日去美國做訪問學者,1987年1月5日回到北京。王叔鹹教授1985年2月4日早上正要上接他的汽車上班,發生心臟猝死,我沒能送他最後一程。

如果說北醫的臨床醫學是顆枝葉繁茂的參天大樹,王叔鹹教授就是這棵大樹的根,根深才有葉茂。我在自已剛剛走進臨床醫學入口就有幸在這位學術和臨床大師的薰陶下,教育下,指導下學習、提高和成長,奠定了我一生的根基。

當今醫院規模巨大,設備精良,技術能工巧匠很多,遺憾的是大師風範無存,我們需要深思,當今鋼鐵為何煉不成?

相關焦點

  • 北醫三院:科技創新 驅動學科群建設
    作為北京大學的附屬醫院,北醫三院既是一家疑難疾病會診中心,又是一家醫學新技術的研發中心。醫院創新的動力源於臨床一線的醫務人員,源於他們面對患者病痛、希望給予幫助的醫者仁心。 作為醫院,對創新的激勵方式,除了營造創新文化之外,最重要的是打造創新平臺。所謂創新平臺,就是要為創新者提供最好的資源和服務,同時去承擔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
  • 海森健康:臨床、科研兩難全?看看北醫三院怎麼做
    北醫三院一項調查顯示,醫院臨床研究中,非結構化數據高達80%,結構化數據只佔20%。這種信息,醫生難以直接利用,只能採用人工方式進行轉錄,很容易出現差錯,極大地增加了科研數據採集的時間成本。除此之外,科研課題如何切入,如何實現創新型的研究思路和觀點,也困擾著當代的醫生群體。
  • 50餘位北醫專家和學生代表寄語北醫105周年
    當天下午,北醫人以「厚道·醫學」為主題,講述北醫105年來薪火相傳的醫學精神和永不停歇的發展步伐。郝平表示:「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標誌著我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十九大提出的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為醫學科學發展,現代醫學管理制度建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進。」林建華表示:「我們要鼓勵全校學科面向醫學需求,加強與臨床醫學和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全面提升綜合實力,把學校建設好。」
  • 北醫三院與義大利維羅納大學附屬醫院舉辦新冠肺炎臨床救治技術線...
    應義大利維羅納大學附屬醫院邀請,為進一步交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經驗,在國家衛健委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的指導下,4月29日,「一帶一路」醫學人才培養聯盟與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主辦了線上「命運與共,全球戰『疫』——中意新冠肺炎臨床救治技術交流會」。
  •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北醫三院專場舉行
    北醫三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援鄂醫療隊隊長沈寧,北醫三院危重醫學科副主任、援鄂醫療隊副隊長葛慶崗,北醫三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援鄂醫療隊「90後」黨員吳超,北醫三院急診科主管護師、援鄂醫療隊隊員崔曼參加新聞發布會並回答媒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主持。
  • 《北醫之歌》MV傾情上線,祝福北醫生日快樂
    608字,閱讀約需7分鐘(含視頻) 今天是北醫的107歲生日 北醫青年學子們 為傳唱了幾十年的《北醫之歌》 重新編曲
  • 中國圍產保健之母嚴仁英:「我革了臨床醫學的命」
    「我革了臨床醫學的命」1979年,66歲的嚴仁英早已成為新中國一代著名婦產科專家,更以全票當選為北大醫院院長。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嚴仁英上任後第一個決定就是從臨床改行做「圍產保健」。這一舉動,曾被她戲謔地稱為「我革了臨床醫學的命」。
  • 北醫三院崇禮院區開展健康扶貧
    為解決基層群眾就醫難問題,去年以來,崇禮院區先後共計組織開展健康扶貧大型義診活動13次, 由院長帶領各臨床科室及醫技科室骨幹醫師深入基層村鎮,實現了在醫療救治方面的扶貧目的。期間,通過懸掛宣傳標語、發放宣傳材料及現場答疑解惑等形式,群眾的健康知識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免費發放了價值6萬餘元的各類藥品,也從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部分群眾的就醫負擔。
  • 胡大一 周鵬 心血管空間(十一)——心肌活性、CT和核磁造影......
    胡大一 周鵬 心血管空間(十一)——心肌活性、CT和MRI造影、鈣化積分,冠脈的無創性評估
  • 【第一直播間】胡大一與Wenger談心臟康復及女性心血管病防治新理念
    一系列臨床試驗表明,對冠心病患者來說,心臟康復可明顯降低死亡率,所以在最新的臨床實踐指南中,心臟康復屬於Ia類推薦。胡大一教授是的。令人激動的一點是目前我們正在進行相關的臨床試驗。這種方式簡便易得,花費也低,我相信未來的十年內,這種模式將大放異彩。
  • 最難考的醫學名校,北京大學醫學部分數線最高,外省招生計劃又少
    在合併之前,北京醫科大學就已經是211工程院校了,與北京大學合校後,醫學部充分利用北大綜合學科優勢,加強交叉融合助力學科發展,推動醫學教育改革與科學研究,努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啟動並不斷探索醫學、藥學與預防醫學學生長學制的培養模式,大力推進醫學學科與理科、工科、人文社會學科的交叉,學科實力顯著提升,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北京大學醫學部招生計劃
  • 把脈疫後醫療,更需探索臺灣醫院DNA【醫院系列|篇1: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全球是生命共同體,華人同根同源,兩岸手足血濃一家親,互攜互助共為提升高質量醫療融合發展,才能啟動大健康產業為人民帶來實質的助益。北醫團隊攜手工研院以及各領域菁英共同研發出的「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臺」,充份體現作為串接學術、臨床與產業實務交流的重要性,未來期能持續合作投入資源,打造防疫科技創新產品與服務。』北醫附醫陳瑞傑院長表示。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闡述:「『零接觸式防疫科技平臺』導入了工研院『非接觸影像心律偵測』與『物聯網智慧閘道器』(IoT Gateway)兩項技術。
  • 「北京大學海澱醫院教學醫院」揭牌 由北醫三院與海澱醫院融合發展
    林航表示,建設北京大學教學醫院,對未來海澱醫院的學科建設和發展起到關鍵性的引領作用,為引進學科帶頭人和培養人才搭建了優勢平臺,有利於為海澱區引進更多的、優秀的複合型醫學人才。據北京大學醫學部教育處處長劉虹介紹,海澱醫院是一所有著教學傳統的醫院,與北醫三院融合發展以後,從教學體系、教學規章制度、師資隊伍、教學場地設施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快提升。2018年10月,經過評估達到了北大醫學部作為本科教學醫院的基本條件,與北醫三院籤訂教學合作實施方案細則。
  • 北醫那三屆之周莉莉:文藝青年的執著追求
    《北醫那三屆》是我北醫同學張起東主任,通過回憶、採訪多位北京大學醫學部77、78、79級同學的故事和成長經歷,用詼諧、生動的文字呈現出的系列人物小記,將一個時代群體的集體記憶躍然紙上,和我們及當代醫學生們共勉,探究中國醫學高等學府所承載的精神內涵和時代意義。
  • 北醫三院舉行2020年教師節總結表彰大會暨迎新會
    北京大學醫學部常務副主任、北醫三院院長喬傑院士,醫學部黨委副書記徐善東,北醫三院副院長李樹強、王健全、付衛、沈寧、宋純理,北醫三院黨委副書記劉東明、總會計師李春出席。醫院教學管理委員會資深專家、各科室主任、教學副主任、教學秘書、導師代表、護理部主任、縱向班班主任、獲獎教師,以及2020級研究生新生等共200餘人在現場或通過線上形式參會。會議由教育處處長韓江莉主持。
  • 北醫三院崇禮院區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揭牌
    去年9月,三地進一步籤署深化合作協議, 將北京合作醫院數量進一步增加到10所,推動北京朝陽醫院(張家口)呼吸中心、北京安貞醫院(張家口)心臟中心暨國家心血管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張家口分中心的建立。越來越多來自首都的優質醫療資源的湧入, 不僅群眾就醫獲得了便利,各合作醫院的管理能力、診療水平、本地醫師隊伍建設等也得到顯著提升。
  • 戰疫故事|堅定信心 攻艱克難 堅決打贏防控疫情阻擊戰——北醫三院...
    2月6日,北醫三院檢驗科正式開始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工作。檢驗科第一時間啟動了獲批的可同時檢測六種呼吸道病毒核酸的晶片法的院內流程,不斷探索更優方案,為臨床診斷提供最準確的報告。為了提高檢測的陽性率,滿足臨床需求,不斷增加樣本檢測類型,除咽拭子和痰外,血液和糞便標本也將納入檢測範圍。一個月內,檢驗科已完成核酸樣本測試數逾300次。
  • 生命是最美好的——記三院生殖醫學中心喬傑
    該項目第一完成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喬傑,1987年便開始從事女性生殖健康的研究,迄今已20多年,矢志不渝,砥礪琢磨,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她的求學、從醫和科學研究工作經歷,見證了中國生殖健康醫學的飛速發展。
  • 中國十大醫學專業大學
    醫學,是通過科學或技術的手段處理人體的各種疾病或病變的學科。它是生物學的應用學科,分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從解剖層面和分子遺傳層面來處理人體疾病的高級科學。它是一個從預防到治療疾病的系統學科,研究領域大方向包括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法醫學、檢驗醫學、預防醫學、保健醫學、康復醫學等。學醫最好的大學有哪些呢?
  • 北醫三院教育處組織師生與援鄂醫療隊代表共同學習總書記回信精神
    針對此次抗疫工作,她提到三點最大的感觸:一是此次疫情的有效控制,充分展示了我們國家、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二是疫情初期,在陌生環境及陌生疾病情況下,三院的同志們能頂住病人量大,任務重,時間緊的困難,利用少有的醫療設備、醫療物資,不畏艱險、不懼生死,體現了北大醫學人大無畏的精神;三是由於北大醫學對年輕人的培養,讓他們掌握了紮實的醫療基本功,在醫療隊中,青年人迅速成長,每個人都發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