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自網絡
地球上第一盒鋼普拉誕生於1980年,認真算起來,是在初代高達播映結束之後半年之後的事。為什麼不和高達動畫一起推出呢?這是有故事滴~(說書模式啟動)。話說,1979年初代高達剛推出的時候,因為內容太有深度,小朋友看不懂,收視率表現不佳,原來預定製作52集,最後卻被腰斬成43集。
然而,沒想到隨著故事接近尾聲,劇情越來劇精彩,吸引了許多青少年及成年觀眾收看,評價直線上升,播映結束之後人氣不墜,在熱情支持者的要求下,一再重播,並製作了三部電影版,熱潮一直延燒了好幾年。可以這麼說,高達誕生於1979年,但熬了一年之後,才被世人發現他的價值。而鋼普拉的誕生,正是將這股熱潮真正推向了巔峰的主要原因。
▼史上第一盒鋼普拉,理所當然是1/144主角機RX-78-2高達,從發售到現在已經數不清復刻多少次了。左邊為2011年再販版,右邊為1980年的原始版。
▼上面為1980年舊版,當時萬代玩具(BANDAI)的品牌標誌還是個醒目的大字人形,下面則是2011再販版。它的價格數十年如一日,一樣維持300円日幣。
▼ 2011年復刻版在盒子側面加上了清楚的說明,包括使用年齡、注意事項、素材…等資訊。
大家通常都只問第一,很少人知道誰是第二,但有時第二才是最有趣的答案。世界上第二組鋼普拉是什麼?你一定會猜是扎古對吧?錯!別急,讓我們繼續看下去。1970年代最紅的動畫作品是《宇宙戰艦大和號》,流風所至,當時模型界也吹起一股戰艦比例模型熱潮。
在這股熱潮影響之下,鋼普拉也推出了許多船艦模型,像是連邦軍的白色基地、麥哲倫級、薩拉米斯級、以及吉翁軍的格瓦金級、桑吉瓦級等等都有戰艦模型推出、甚至連老母雞「卡烏」攻擊空母都有。因此,答案來了,世界上第二組鋼普拉不是MS,而是戰艦!也就是夏亞剛登場時搭乘的「量產型姆賽級輕巡洋艦」。
你猜對了嗎?第三呢?第三是夏亞專用紅扎古。
比例尺的寫實感
鋼普拉的魅力之一,便是類似軍事模型的擬真感。這一點其實也受到《宇宙戰艦大和號》的影響。最初在1979年發送的鋼普拉預定發售目錄上,並沒有標示比例設定,鋼普拉只有大(700日幣)和小(300日幣)兩種尺寸。當時BANDAI推出的300日幣科幻模型系列,稱之為「最佳機體大全集(best mega collection)」。
▼ 1980年推出300円日幣的「最佳機體大全集」系列,除了高達之外,還包括其它的超級機器人和假面騎士等等,其中大約三分之一是船艦或MA(機動堡壘/MobileArmour)。
700/300日幣的便宜訂價是為了讓小朋友也能輕易入手,尺寸上大約都是12.5 公分左右,高達MS 的身高設定是18 公尺,換算之後差不多就是1/144,這個比例,正好就是國際常用的縮尺,例如轟炸機或空中巴士等大型飛機的模型,便經常用這個尺寸。「最佳機體大全集」曾經出過許多超級機器人和英雄,但只有高達角色才有嚴謹的尺寸比例。統一比例形成一個統一世界觀,讓人很能融入其中,不由自主就會想要收集全套,組一個屬於自己的高達大軍。
MSV的無限世界觀
另一個為鋼普拉推波助瀾的,則是MSV(Mobile Suit Variation)。高達動畫結束半年之後,由於觀眾對高達的熱情持續發燒,想要知道更多關於高達世界的來龍去脈。
因此,由講談社為中心的雜誌特集,企劃並發表了一年戰爭時期外傳故事,並找來高達機械設定師大河原邦男,重新設計了一系列的衍生型MS,例如光是扎古,便有沙漠型、水中型、炮擊型、布雷型、高機動型等等,甚至還包括王牌駕駛員「白狼」松永真與「真紅的閃電」強尼萊汀等人專用機等等。MSV 擴大了高達的世界觀,也為後來的高達作品開創無限發展的空間。
▼ 1980 年代的MSV 海報,上面有某些夢幻機種,至今還從來沒有推出過鋼普拉。
▼紅扎古一定是夏亞吧?不對哦,這是強尼萊汀(ジョニー・ライデン)專用MS-06R-2高機動扎古II 後期型。他也有個很響亮的名號:「真紅の蹈妻」稻妻就是閃電的意思,也就是像閃電一樣,來無影、去無蹤,宇宙世紀最快的男人。
▼ 1981年曾推去1/60強尼萊汀專用高機動扎古II,尺寸大到嚇人,可見當年鋼普拉迷們玩得有多大。
1980年開始,隨著模型雜誌和漫畫連載的推波助瀾,鋼普拉成為當年中、小學生最熱門的休閒活動之一,例如Hobby Japan雜誌便開始連載「How ToBuild Gundam」專欄,不只教初學者如何做模型,同時也運用了軍事與科幻模型常用的高級技法,教大家創作出自己心目中的高達作品。
▼ Hobby Japan於1981年推出《HOW TOBUILD GUNDAM》第1集和第2集,成為當年許多鋼普拉迷的模型教科書。2009年曾推出復刻版。
另外,包括漫畫月刊《Comic BonBon》及萬代官方的《模型情報》都有專欄連載,再加上安井尚志的模型漫畫《模型狂四郎》(プラモ狂四郎)產生相乘效果,人氣度不斷飇升。
最誇張的一次,是1982 年在千葉縣DAIEI 新松戶店,大約250 名中、小學生為了排隊搶購新發售的鋼普拉,居然發生電扶梯推擠事故而上了社會新聞,數十人受傷、四人重傷。日本社會學家將這波熱潮稱為「GUNPLA Boom(ガンプラブーム)」,中文姑且翻譯為「鋼普拉大爆發」吧。
▼漫畫月刊《Comic BonBon》曾為《模型狂四郎》推出抽獎限定品,1/144全裝甲型高達(模型狂四郎Ver.)模型,不只是成型色換成藍色,包括盒面和說明書也都是特製的。由於市面上沒有流通,現在已成為可遇不可求的夢幻逸品了。
接下來看看鋼普拉技術的進化吧
▼ 1980年代隨著模型附送的接著劑,這是為了方便小朋友一撕開就使用,不必另外花錢買模型膠。不過,根據筆者的親身使用經驗(糟糕!洩漏年齡了~XD),這個東西超難用的,一不小心就會擠得到處都是,模型還沒黏好,你的手指頭已經全部黏在一起了。
免膠卡榫定位技術
模型膠的原理很簡單,基本上就是融化膠塑使其接合的化學溶劑,對家長來說,讓孩子整天聞著濃濃的化學味,這可不是什麼健康的嗜好。如果能夠發明一種不用膠水就能固定的方式,不但可以避免化學溶劑的使用,同時也能輕鬆簡單地組合起來,不用搞得滿手都是膠水。
於是,劃時代的鋼普拉技術誕生了──精準的「免膠卡榫定位技術」,讓模型零件可以更輕鬆地組合起來。不過,說起來簡單,以1980年代的塑膠射出成形技術來說,誤差大到連兩片零件能不能準確地合在一起都成問題,離技術成熟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 1982年BANDAI和森永制菓合作的「森永巧克力球機動戰士高達」,是史上第一個導入「免膠卡榫定位技術」的產品。
史上第一個導入免膠卡榫定位技術的不是鋼普拉,而是1982年BANDAI和森永制菓合作的「森永巧克力球機動戰士高達」,也是所謂的食玩,在食玩中放入模型膠水包,絕對會被告到死吧?既然不能放膠水,因此便成為挑戰免膠水技術的第一個契機。
食玩的尺寸小,需要的固著力小、誤差的影響也小,因此,不需要太高的技術就能夠達成。然而,史上第一個導入「免膠卡榫定位技術」的鋼普拉,則是1985年發售的1/220 阿席瑪和Z高達,之所以能夠輕易實現,主要原因也是尺寸小的關係。
▼史上第一次不用膠水就能組合的鋼普拉,是《機動戰士Z高達》系列中的1/220 阿席瑪,尺寸雖然小,精細度卻不輸給1/144 的鋼普拉。
「免膠卡榫定位技術」第一次全面使用,是1988年的《機動戰士Gundam逆襲的夏亞》系列,但為了牢靠,在某些特別需要補強的地方,還特別增加了金屬螺絲來固定,根據筆者的親身經驗,即使是不鎖螺絲,其實也不會影響到組合強度,算是一個過渡時期的產物。
而到了1989年的《機動戰士高達0080口袋中的戰爭》系列之後,這項技術已經全面成熟,完全不需要螺絲來輔助。從此之後,不用膠水也能輕易組合鋼普拉。而「模型膠是什麼?能吃嗎?」這樣的問題,也漸漸成為入門玩家心中一個難以理解的謎團。(笑)
▼這是1/100 ν高達的組合說明書,虛線代表不用膠水直接以卡榫定位接合,其中只有6處需要以金屬螺絲來補強,其實,不使用螺絲也能夠穩固地組合起來,絲毫不會有任何問題。
除了免膠水的卡椎榫定位之外,同時發展出來的還有一項技術,那就是不斷進化的球形可動關節(ball joint)。可動度是角色模型或人偶最大的魅力之一,和幾乎完全不能動的飛機、坦克、船艦等靜態模型相比,鋼普拉從一推出就以驚人的可動度打響名號,比起同時代的所有超級機器人都來得更加靈活。
史上第一個使用球形可動關節的鋼普拉是1981年發售的1/144龜霸,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可動度當然是小得可憐,不過,當時這個設計就是針對他造型奇特的髖部,讓他被局限住的雙腳能夠張開,前後左右做出各種動作。可以看出模型設計師在這方面下了一番苦心。
▼在模型框架的右下方,可以看到有四個零件採用了球形關節的設計。這是龜霸領先同時代的創新設計,但顯然沒有什麼人在乎這件事。
軟膠滑套關節(ポリキャップ)
一般鋼普拉採用的材質是PS樹脂(polystyrene、スチロー兒樹脂),這種材質雖然有加工和黏合容易、熱可塑性等優點,但缺點是摩擦係數大、沒有彈性,換句話說,也就是接觸面很「卡」,可動關節之間會卡卡的,一不小心就斷了。
因此,1983年,BANDAI開發出了一種新材質的PE樹脂(polyethylene、ポリエチレン)軟膠滑套關節(ポリキャップ),有了這個可愛的小東西,從此,鋼普拉就像吃了維骨力一樣,腳骨變得駕軟Q,可以做出比較靈活的動作了!
PE軟膠滑套關節,第一次推出,是運用在《銀河漂流Vifam》系列模型,而鋼普拉則是從Z高達系列開始使用,之後不斷研發突破,從簡單的滑套關節、到後來的球狀關節、多重組合關節、一步一步進化,終於讓鋼普拉像練過瑜珈一樣,可以做出各種不可思議的高難度動作。
▼ 1983年,《銀河漂流Vifam》系列模型開始使用PE軟膠關節,最初只有A、B兩種,到現在已經發展出各式各樣不同造型、結構、尺寸的創新設計。
▼日本玩家將PE可動關節當作素材,創作出各種造型可愛的機器人與小動物。
多色成形技術(いろプラ)
最早的鋼普拉都是單色成型,例如高達RX-78-2,便是由兩片白色框架所組成,組合起來就是一架樸素到不行的白色機器人,「白色惡魔」之名就是這麼來的(笑)。另外,像是紅色慧星、青色巨星,每架機器人都是單色成型,塗裝的部分全部要自己來。
對於技術和財力都比較成熟的大人來說,這比較不成問題,畢竟塗裝也是製作模型的一大樂趣之一,但對於連筆都拿不穩的小屁孩來說,用模型漆上色是個難如登天的任務。因此,「多色成型」很早就成為鋼普拉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史上第一件多色成型鋼普拉出現在1983年,是一系列名為「イロプラ」(念成伊羅普拉,也就是多色模型的意思)的1/250模型,共推出包括高達、紅扎古、綠扎古和老虎四組,技術是有了,但難題在成本的控制,這個問題還需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才能解決。
▼ 1983年的イロプラ多色模型系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小的一片組合框架上就分了四種不同顏色。
多色成形技術真正普及之前,有一個過渡時期的產品很值得介紹,雖然不是多色成形,卻是先在框架上先幫你把顏色都塗裝好了。將零件剪下之後,直接上模型膠黏合起來就完成了。
這個系列稱之為F.C.M全彩色模型(Full Color Model、フ兒カラーモデ兒),1988年推出,共發行了高達、鋼加農、吉姆、夏亞專用茲寇克、量產型茲寇克、老虎、大魔等七架。而隔年,正好是高達十周年,這個系列再推出十周年紀念版,盒面全部重新畫過,包裝更精美,銀色盒面的質感超好。
筆者小時候曾在西門釘萬年大樓買過其中幾盒。蠢的是,我為了做無縫,居然把顏色磨掉重新上色。當初如果保存下來的話,現在應該也價值不斐了,如果有機會找到的話,一定要收藏起來啊~~~(淚)
▼ 1988年發售的高達F.C.M系列,包裝上特別採用了一眼看穿的透空設計,讓你可以看到盒子裡面上好色的零件框架。
▼ 1989年慶祝高達10周年的限定版,包裝相當的精美,每一個盒面上都有限量編號,非常值得收藏。
提到高達10 周年,當然是一種值得紀念的重要年份,1989年,這一年主打的是高達外傳OVA《機動戰士高達0080 口袋中的戰爭》,算是一個小歸小,但是精美到令人感動落淚的系列,不但劇情厚實、觀點獨特、情節感人、劇中登場的MS也都延續了初代高達的精髓、並融入了更上一層樓的設計。
鋼普拉也做得非常有誠意,除了上面提到的免膠卡榫之外,在可動關節的設計、線條比例上、開模技術上,也札札實實地讓人感受到時代的進步。
▼ 1989年的《機動戰士高達0080口袋中的戰爭》系列,採用了當時最新進的技術,而全系列的盒面都是由擅長畫巨大怪獸的開田裕治老師所繪製,充滿了迫力感與強烈的光影明暗表現。
1990年,為了慶祝鋼普拉發售10周年,於是集結了當時最先進的制模技術,包括連動球型關節、免上膠卡準、多色成型技術、透明特效零件、以及可變式系統… 等等,令模型外觀和可動性都大大改善,開創出全新的HG(High Grade)系列,帶領鋼普拉來到了一個新的紀元。
當時HG化的機體包括RX-78-2 高達、高達MK-2、Z 高達、ZZ 高達4 機。其中RX-78-2高達因為大量再版,模具不堪使用,終於在2001 年正式宣布停產,成為史上第一架,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正式絕版的鋼普拉。各位家中如果有這一套的話,請把他收好,以後可以留給子孫當成傳家寶了。
▼ 1990年誕生的HG RX-78-2 高達,集結了十年份的技術進化,開創出HG系列鋼普拉的新基準。
▼ HG RX-78-2高達不但採用了1983年開發的多色成形技術,而且還運用了最新的多重嵌入技術,能夠在同一個零件上形成超過兩種以上的顏色,例如主軀幹的部分,就有紅、藍、黃三種顏色。
▼ HG RX-78-2高達的造型設計及構成主要是由大河原邦男擔任,妙的是,說明書中卻找來新一代機械設計師カトキハジメ(Katoki Hajime)繪製插畫,現在回頭看,彷彿當時就預先埋了一個世代交替的伏筆在其中。
本文鋼普拉技術發展以HG為主線,MG技術另外介紹。
本文節選「餓模人」的《藍星人夢想與技術的結晶:鋼彈模型是也~~》
臺灣香港的同胞才完整的體驗到了從高達誕生到繁榮的全過程,還好同語言,讓我們能回顧了解玩的鋼普拉的真正歷史。本文行文於2014年6月,挖到寶藏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