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寒窗苦讀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希望可以在高考中金榜題名考出一個好成績上一所好大學,但是想在高考中出人頭地又何嘗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如今的升學壓力沒有以前那麼大了,以前在高考中若是可以考上二本院校算是很讓人羨慕的一件事,但是如今隨著三本升格為二本加上本科升學率的大幅度提升,現在提到高考上本科並不算什麼太難的事情,但是想在高考中考上985或211類院校依然困難重重,畢竟這兩類大學的升學率太低了,而且院校也十分的稀少。
說到高考很多人也會聯想到中考,中考對學生來說的重要度僅次於高考,甚至有人形象地稱其為「翻版小高考」,畢竟中考成績的好與壞直接決定了未來三年將在哪所中學就讀的問題,中考分數高的同學其實也有很多的選擇餘地,我們所了解到的文理實驗班其實就是在中考的時候定的。
若是中考成績十分拔尖的話,那麼可以進入一所省級重點中學的重點班學習,未來考上本科和好大學的概率將會變大很多,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中考大軍隊伍中,也會出現這樣一類人那就是中考失利落榜最後無緣考上重點高中,甚至只能去普通中學就讀,但是三年之後,有人努力得以逆襲,雖然普高的學風不好而且師資不如重點中學,但還會冒出一些拔尖考生,或許這就是雞頭鳳尾效應吧。
而發生在自己身邊就有過這樣的活生生案例,這件事情發生距今已經過去了10多年時間,我的一個張姓同學在初中的時候其實成績一直都非常的不錯,甚至還被老師看作是重點中學的苗子。但是在中考時,他卻因為2分之差與我們縣重點中學失之交臂,當時家庭條件差,沒有錢交擇校費,最後這位同學選擇去了一所被很多人認為混子很多的普高就讀。
但是三年後,高考結束的時候這位張姓同學考出了630分的理科分數,而且還進入到了我們縣的前30名,而身在重點中學的我則只考了500多分最後走了一所二本。
這位張姓同學在當年超出了一本線80多分,最終考上東南大學這所985(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當時試卷難沒有動輒一個省有萬人甚至像去年四川省3.5萬人考出600分的成績),最終他通過上東南大學改變了人生命運,因為專業不錯後來繼續讀研讀博,如今在南京的一所一本院校任教。
而這位同學的改變其實代表了這樣一類人,那就是潛力很大,但是中考卻失利的人,雖然這位同學中考沒有考出理想的成績甚至重點中學都沒有考上,但是從初中的時候就可以看到這位同學的理科成績特別好,數學幾乎是滿分的狀態,而物理化學也都一直保持在年級前列。
只是這位同學的政治歷史這類科目因為一直不理想導致了他中考沒考好,而進入到了高中以後,在分科以後可以看到,優勢向這位同學傾斜,而且高中學習和初中學習有很大不同的是,初中的時候如果態度認真加上學習用功的話,付出和努力往往是成正比的。
而高中則不同了,高中不僅僅需要努力和認真的態度,想考高分需要一定的天賦才行,而這位同學就是所說的後者:高中時候把自己的潛力和學科天賦激發了出來,所以取得了這樣的好成績。
所以我們不能純粹的以中考是否上重點中學是否考出好成績作為評判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畢竟學生的學習狀態一直在變,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每個學生,而我也相信很多人身邊也不乏這類初中成績不突出而高中爆發的同學。
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