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不缺人才,但不適合怪才。人才常有,但怪才不常有。即便有了,也不見得會適合好萊塢。
以「髒科幻」享譽國際影壇的尼爾·布洛姆坎普,就是這種不適合好萊塢的怪才代表——即便他的成名作[第九區]是在好萊塢完成的,但它從內在邏輯到外在形態,都不是好萊塢的產物。
緊接而來的好萊塢遭遇,以及至今得靠自組工作室投拍科幻小短片招攬投資,讓尼爾不適合好萊塢的情況凸顯得更明顯。
夫妻搭檔勇闖好萊塢的明星有很多。尼爾·布洛姆坎普和老婆特麗·塔歇爾,算是不太知名,又相當高開低走的一對。
從憑藉四部短片([Tetra Vaal]、[約翰尼斯堡的外星人]、[AdicolorYellow]和[暴動機器]),被大鬍子彼得·傑克遜賞識,邀約他來執導微軟公司的旗艦電玩系列[光暈]。
再到這對夫妻祭出[第九區]震撼電影圈及世界影迷,再到他們拍出[極樂空間]和[超能查派]而被好萊塢「嫌棄」,整個過程只持續了七年。
儘管七年不算短,但要看這七年裡,他們只交出了三部作品的話(還有兩部被戲稱是「賠錢貨」),已經算是混得相當差了。
尼爾夫婦與好萊塢不得不說的事兒,得從微軟公司在2005年用百萬美金的片酬邀請亞歷克斯·加蘭(這哥們後邊執導了[機械姬],之前以編劇聞名)撰寫[光暈]的劇本說起。
《光暈》(HALO)主角——士官長約翰-117
在這之前,尼爾夫妻遵循著丈夫和妻子聯合編劇,然後丈夫尼爾做導演的習慣,從南非約翰尼斯堡開始,製作一些看上去髒亂差,實則跟他們在這裡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幻短片。
其中最知名的,就是那部後來被改編成長片[第九區]的[約翰尼斯堡的外星人]。
但在好萊塢各大片商見到[光暈]的劇本後,情形就發生了變化。
一方面是各大片場拒絕了微軟要求電影藝術的絕對掌控權和收益分配方式。
一方面是環球和福斯決定聯手打造這部曠世傑作,而他們指定的導演,則是以[魔戒]系列著稱的大鬍子導演彼得·傑克遜。
在一番博弈後,微軟同意了環球分享美國本土票房、福斯賺取海外票房的要求,同時以500萬美金購買微軟的版權,並把全球票房的一成分給微軟。
在這個前提下,微軟認可了彼得·傑克遜(其實從最開始微軟就認定了是他)。
只不過大鬍子只籤下了共同製作人的合約,並跟吉爾莫·德爾·託羅一番眉來眼去後,力排眾議邀請了只有四部短片作品的尼爾·布洛姆坎普擔任該片導演。
這位此前為耐克、阿迪和雪鐵龍等品牌執導過華麗又高調的廣告的導演,本身也是《光暈》遊戲的愛好者。兩者一拍即合。
為了給自己在好萊塢開個好頭,尼爾夫妻也算拼盡全力。
他們現實打造了三支以[光暈]為主題的小短片試水,希望能看到片廠和觀眾的反應——這三部小短片,就是後來被尼爾剪輯成七分鐘短片的[光暈:登陸](2007)。
對於這次試水,現在已經搞不清楚到底哪裡出了問題,總之這個項目沒有能夠順利推進。可以肯定的是,[光暈:登陸]是受到了微軟和大製片廠的肯定。
參與過該片製作的維塔工作室(彼得·傑克遜的特效工作室)的工作人員表示,拍攝短片所用的素材,他們一直還保存著,就是為了有朝一日這個項目能重新啟動。
「畢竟」,參與過這個項目的尼克·巴瑞斯說:「所有拍攝短片的素材,都是從零開始,是我們專門為它設計的。」
據他回憶,拍攝之前尼爾只有一個要求,拍攝的地方「必須是一大塊地,最好是垃圾掩埋場,背景裡有一些建築物。」
所以最終選定的[光暈:登陸]拍攝地,是在紐西蘭首都威靈頓的一個垃圾掩埋場。
但這個項目最終沒能繼續下去。作為聯合製作人的託羅投身到[地獄男爵]的製作當中,彼得·傑克遜的[可愛的骨頭]等項目也進入前期開發階段。
只剩下尼爾和他老婆,茫然不知所措。
好在彼得·傑克遜在這之前,就向三星電影公司(TriStar Pictures)舉薦尼爾,並鼓動他把[約翰尼斯堡的外星人]改編成長片——這就是後來的[第九區]。
尼爾後來回憶說,[光暈:登陸]結束後,三星電影公司的法蘭·華許就給他打電話,希望能為彼此帶來利益,可以一起做些事情。
「在拼命為[光暈:登陸]賣力卻最終跌入低谷後,」尼爾說,「我很希望能真正地證明自己,所以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第九區]的製作中。」
這部2009年的[第九區],被多家媒體和影評人認為是「二十一世紀最傑出的科幻片之一」:它對官僚和媒體鞭辟入裡的諷刺,對自私和貪婪一針見血的刻畫,對階層固化入木三分的揭示,都是其它科幻電影少見的。
更令人過目難忘的,是尼爾電影裡那種難得一見的「髒亂差美學」:它沒有電光火石和光怪陸離,也沒有雨夜和霓虹燈交錯,恰好相反,它是貧民窟式的,帶著動物般的本能和野性。
這種極度個人化、風格化的作品,不僅讓尼爾在來年的奧斯卡裡獲得了四個提名,更確立了在國際影壇範圍內,專屬於他自己的影視美學特點——但也正是這種優點,成了掣肘他繼續發展的障礙。
尼爾的電影,除了顯著的「髒亂差美學」風格,還有一點很少有人注意到,那就是與他搭檔的編劇,一直都是他的妻子特麗·塔歇爾。
這位半路出家的編劇,之所以能把[第九區]的故事講得那麼棒,完全是因為這就是之前她和丈夫親身經歷過的生活環境。
這既成就了[第九區],也限制了她對更廣闊世界的想像力度。
所以[極樂空間]裡對美國醫療的抨擊和諷刺,才會讓很多美國人覺得幼稚又可笑。
而丈夫尼爾主導完成的[超能查派],儘管是個搖滾與機器人的故事,但它的外在形式和內在思考的問題,仍舊是套路化的東西。
作為局外人,我們很難說,是妻子的編劇能力,限制了丈夫尼爾的發展前途。但可以肯定的是,脫離開既有的生活範圍,尼爾夫妻的想像力,就缺了一股勁。
[超能查派]
迫使尼爾最終離開好萊塢的,是他心心念念的[異形VI],被雷德利·斯科特老爺子給截胡了:由其掌舵的[普羅米修斯]系列,有著根正苗紅的基礎。
因此,在一系列不如意下,他和妻子出走好萊塢,並在2017年五月組建「燕麥工作室」(Oats Studio),藉助目前家用電腦端最受歡迎的遊戲發行平臺Steam,以及YouTube平臺,在2017年6月14日公布了標題為「Volume 1:Rakka」([拉卡],2007)的第一支短片新作。
截止到目前為止,燕麥工作室一共放出了12支共計16部短片,分別是[拉卡](21分52秒)、[與比爾一起做菜](首支短片三分鐘,後有三部續集)、[火力地堡](26分52秒)、[上帝:蓋倫賽蒂](3分53秒)、[合子異種](22分24秒)、[卡普炔:福祿克](4分51秒)、[亞當:鏡子](11分22秒,該片的第二部分被單獨放出,時長是6分59秒,故算作兩部)、[格但斯克](2分鐘)以及僅有45秒預告的[壞總統]。
[上帝:塞倫蓋蒂]
2017年11月又放出2分37秒預告的[執行官]、9分鐘[亞當:第三集],而2018年再出3分35秒的[上帝:都市]。
除[卡普炔:福祿克]和[亞當:鏡子]、[亞當:第三集]是純CG動畫之外(這三部純CG依然不同,前者是動畫效果,後兩部[亞當]是真人效果),其它短片都有真人扮演。
[亞當:第三集]
這些短片放出後,被粉絲問及是否會有續作後,他的回答是:「得看大家是不是願意看更多內容。」這句話,既是對粉絲的一次試探,更是他對投資者的試探。
畢竟這種科幻電影,需要強硬的資本做後臺。
所以他免費放出,是對整個市場的試水。萬幸的是,從目前得到的反饋看,粉絲已經迫不及待看到更多內容了。
我們似乎有理由相信:那個以「髒亂差美學」著稱的尼爾,是時候回到觀眾視野裡來了。
比如第一部短片[拉卡],就完全是對[第九區]另一種形式的延續。只不過它是末日化、全球化的敘事方式。
這部由西格妮·韋弗參演並擔當旁白的短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以旁白的形式,全景式介紹了地球被外星人入侵後人與地球的悲慘遭遇;
第二部分則通過瘋子諾什和黑人阿米爾兩個角度,展現人類對外星人的抵抗;
第三部分則是把以上敘事歸結到西格妮的視角裡,講述她帶領人類攻佔外星人的同時,又通過黑人阿米爾預知人類的未來——只不過,這個結果電影並沒有顯示。
[拉卡]是一部概念先行的作品,三個部分之間的關聯性很弱,且敘事以旁白為主,帶著末世的荒涼與悲愴,給人一種啟示錄的風格。
類似的風格還出現在[亞當:鏡子]裡。
這個故事剛開始就結束的短片,全程用CG技術操控機器人,它以哲學化的風格,講述末世世界裡,正義的最終走向。
但它的敘述是隻言片語的,在觀眾進入故事那一刻,也正是電影結束的那一刻。
相較而言,[火力地堡]和[合子異種]的故事性更強一些——儘管它們都是那種沒頭沒尾的故事,但略去旁白的代入式敘述,還是讓人更有感覺。
比如[火力地堡],講述的是越南戰爭期間,一位死去了家人的越南村民因悲傷憤怒導致基因突變,擁有了自我隱身和操控外物的本領,並最終只剩下骨骼和神經脈絡的故事。
這是個玩弄歷史元素的電影,有著致敬[鐵血戰士]的嫌疑。
但它概念太先行且完全沒解釋操作模式,讓電影顯得有些尷尬,倒是燒傷小哥回憶時說自己穿越到了美國,然後才發現自己在越南被燒傷的中插,有著讓故事越發豐滿的內涵。
除此之外,就是那個被稱為「河神」的骨骼造型,以相當驚人的視覺風格,讓凡是看過的人都難以忘懷。
此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達科塔·范寧主演的[合子異種]——習慣了艾麗·范寧的我們,似乎都忘記她還有個雙胞胎姐姐,也曾經在電影裡溫暖過我們。
在這幾部短片裡,[合子異種]是故事性最強,恐怖感也最足的一個。
尤其是那個由96個人的身體合成的怪獸一路在背後追趕,當真讓人心生恐懼。
不過它還是沒說清楚這個故事的緣起和走向,只是用了怪獸不停追趕的一段敘事,依舊把人看得一頭霧水。
除此之外的幾部短片,故事性也都不強:
[上帝:蓋倫賽蒂]說的是上帝看著自己造的人居然提前20年生出了火,就跟管家一番惡搞後把人類全部殺死了;
[卡普炔:福祿克]說的是武器專家造出了現今武器,就拿來犯人隨意實驗的殘暴和人性缺失。
此外還有一個[與比爾一起做菜]的系列短片,也是惡趣味的短片,講人們在推銷餐具時,吃到了手指頭、頭髮之類的人體器官。
整體來下看,燕麥的這幾部短片都沒有實質性的劇情,更多是在販賣概念和特效。
尼爾的目的性很明顯,就是要對市場(觀眾和投資商)試水。至於我們是不是能夠看到續集,關鍵還是得看投資商是不是對這些東西感興趣。
不過就目前的反饋情形看,似乎我們距離看到尼爾長片的時間也不遠了,[第十區]、[地獄]、[消失的世界]等電影,已經在來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