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有一首歌的歌詞是這樣的:每隻螞蟻都有眼睛鼻子,它美不美麗?偏差有沒有一毫釐?
那麼螞蟻到底美不美麗呢?
波蘭有一位拍攝螞蟻的大牛人——Kamil Stajniak,在他的鏡頭下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一隻螞蟻的面部。
全身體只有幾毫米長的螞蟻,Kamil Stajniak把它們的面部拍得像人類的證件照一樣清晰,你會發現每個種類的螞蟻樣子差別很大,有的可愛、有的恐怖、有的呆萌……微觀世界簡直就是另一宇宙。
要拍清楚螞蟻的面部有多困難呢?比如圖片的右下角就是螞蟻的大小,要拍成圖正中的面部大小↓
Myrmica sabuleti ↓
英格蘭大藍蝶獨特的生命周期和這種紅蟻有關。大藍蝶把卵產在百裡香的花瓣上,孵化出的小毛蟲落到地面並分泌出同螞蟻氣味相似的化學物質。這種氣味讓螞蟻誤認為它們是自己的幼蟲,從而帶回去撫養。在螞蟻的保護下,藍蝶幼蟲在接下來的10個月裡可以以螞蟻幼蟲為食,衣食無憂,然後在蟻窩的入口附近結繭。兩周後,這些蝴蝶破繭而出,遠走高飛。而上當的就只有這種紅蟻 Myrmica sabuleti 。你說它們是不是倒黴孩子?
這是黑背草甸蟻 Formica pratensis ,科學家曾研究螞蟻為什麼不塞車就是針對這種螞蟻。
研究人員在一個黑草蟻窩外架起了攝影機長期拍攝,用縮時影片來分析蟻群的流動。研究說,這個黑草蟻窩共有四條主要蟻群行徑路線通往外頭的覓食區。這些路線就仿佛人類的高速公路一樣,成千上萬的螞蟻進進出出,有些甚至長達18米。隨著蟻群交通密度變化,每一條行徑路線還可能分成多條不同「行車道」。往外覓食的螞蟻會集中在一條車道、而帶著食物返回蟻窩的螞蟻則會在另一條,兩條道路中間的路徑則成為「會車道」。
螞蟻不但完全沒有人類道路「車越多開越慢」的問題,蟻群密度越高,螞蟻的平均行進速度反而越快。如果兩隻螞蟻「相撞」了,它們會利用機會互相交換道路上的交通資訊情報,然後便很快地各自分頭繼續前進。而如有個別螞蟻行走比較慢,後面的螞蟻則會有秩序地「超車」——通常是從右邊。
如果螞蟻發現路上有障礙物,例如小石頭或樹葉,它們還會主動把障礙物撿起來移到一旁,讓蟻群行徑不會受到影響。
此研究的結果說明螞蟻在對於交通的感官能力上是相當發達的。
螞蟻的視覺很差,所以研究人員推斷螞蟻一般是用觸覺(螞蟻的腳)來交換交通資訊。科學家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在蟻穴和糖之間設了兩條「寬度不同」的路徑。實驗開始後,較窄那條路很快就「塞車」了。但是總會有幾隻從塞車路段回來的螞蟻,熱心地把正要往塞車路段方向走的螞蟻,引向另外那條寬敞的路。這樣一來,窄路上的螞蟻減少,塞車問題解決了,而蟻群的整體效率也因此大大提高,原來良好的溝通互動是蟻群避免塞車的超有效方法。
亞馬遜河流域的樹棲螞蟻 Cephalotes atratus 。它們能夠使用臀部有效地控制空中滑翔的方向,當這些螞蟻從樹上棲息地跳下時,將在空中利用後背「翻筋鬥」,伸展腿部抬起自己的身體,之後降低自己的臀部或者後半段身體。在這種情況下,體形微小的螞蟻能夠充分實現空氣動力學,在沒有翅膀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滑翔過程,滑翔過程類似於人類跳傘。
Dolichoderus quadripunctatus ↓
Lasius fuliginosus ↓
Camponotus nicobarensis ↓
Messor barbarus 野蠻收穫蟻,在國內有售,比較好養的一種螞蟻↓
Acromyrmex sp. 某種切葉蟻↓
Harpagoxenus sublaevis 亞光盜蟻↓
Odontoponera transversa ↓
Manica rubida ↓
Diacamma rugosum ↓
烈蟻屬的某個種,像是個沒有感情的殺手↓
獵鐮猛蟻 Harpegnathos venator ↓
擁有繽紛身體的 Rhytidoponera violacea ↓
有黃金腦袋的 Camponotus fragilis ↓
Plectroctena strigosa ↓
這隻螞蟻用頭在比心↓
其他就不一一說明種類,反正絕大部分人也不認識 ,來看看螞蟻的證件照↓
每一張照片都是對自然的描述↓
接下來是全身寫真:
野外寫真:
目前,Kamil Stajniak拍攝的這些照片也在進行展出,讓更多人看到。不過你們比較幸運,在壹水族就看到了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 Kamil Stajniak ANTonio Photography
回到那句歌詞,「每隻螞蟻都有眼睛鼻子,它美不美麗?偏差有沒有一毫釐?」
螞蟻美不美麗?這要看你的認為了,但螞蟻的樣貌在我們生活的相對宏觀的世界裡是看不到的,所以大部分都是有點嚇人的吧;還有就是螞蟻是靠身體的氣孔呼吸,所以它們沒有鼻子。
長按 ↓ ↓ 二維碼關注本平臺
素材:Kamil Stajniak ANTonio Photography
文 / 編:賣腎吃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