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熒幕上的母親專業戶,張少華的演技得到了大大小小演員及觀眾的一致認可和肯定,在她出道30餘年的演藝生涯中,她的角色就是單一的母親一角,即便都是配角,但她憑藉精湛的演技深受觀眾的喜愛,在《我的醜娘》劇中更是賺足了觀眾眼淚。
張少華出生於1936年北京的一個貧苦家庭,還沒來得及感受父愛,父親就英年早逝,靠母親獨立支撐,母親改嫁後家裡又添了十幾口人,這讓本就捉襟見肘的家庭雪上加霜,不得已母親將她寄養到奶奶家。就在這種父愛和母愛嚴重缺失的家庭中張少華默默成長。
13歲時她考入了中國評劇院,她對青衣情有獨鍾,但命運總是不停地在捉弄她,因為身材和長相的緣故,她只能去演丑角,要說沒有怨言是不可能的,但張少華仍然在自己的角色上辛苦耕耘。
《楊三姐告狀》是她的人生轉折點,主角因為特殊原因不能參加,張少華抓住機會在舞臺上狠狠地漏了一把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她,同時也認同了她的演技。
直到1982年張少華的定位開始轉變,她在電影《花為媒》中飾演媒婆,自此進入影視圈。1993年,年過半百本該退休的她才開始紅起來,她的角色也轉為母親形象。
成為演員的張少華一直都是謙遜好學,對待工作兢兢業業,在《我的醜娘》之後她迅速走紅,可是也讓她遭受了莫大的質疑和謾罵。
很多人把劇中面醜心善的醜娘和新鳳霞的事情作對比,稱張少華打碎了母親新鳳霞的半月板導致其癱瘓,指責張少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人醜心更醜。
儘管張少華出面澄清事實,但網絡暴力卻始終把矛頭指向張少華。這件事情的發生直接導致了張少華人氣驟減。
熒幕中的張少華是一個慈母,也是一個孝子,熒幕外的張少華也是這樣。張少華和丈夫有一個兒子,但由於工作太忙他們就把兒子送到母親那裡由母親撫養,直到兒子14歲的時候才回到張少華身邊。
為了彌補缺失的愛,張少華近乎溺愛,導致他的兒子成為不折不扣的啃老族,為了幫兒子償還巨額的房貸車貸,80歲時還在到處奔波接戲給兒子還貸。
在張少華病倒在醫院數日,兒子卻對他不聞不問,來看望她的只有乾兒子楊志剛和乾女兒蘇巖以及娛樂圈的一些合作夥伴。
就是這樣一位德藝雙馨的老戲骨晚年卻過得如此悽慘,不禁讓人潸然淚下。有人認為是張少華年輕時沒有照顧孩子,沒有盡到一個母親的義務和責任,才會有今天的結果,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