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對青春和塞罕壩精神的再發現

2021-03-03 中國藝術報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海報

「最美的青春」獻給塞罕壩

用傳奇書寫奇蹟

中國藝術報記者  吳月玲

剛剛在央視一套播出的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2分,這是國產電視劇罕見的高分。這部講述20世紀60年代,以馮程、覃雪梅為代表的18個來自全國各地的畢業生,與承德圍場林業部等組成拓荒隊伍,積極響應祖國號召植樹造林的故事,也就是塞罕壩由荒漠變成森林的故事。這部電視劇看似只能針對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中老年觀眾,卻意外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目光。導演巨興茂之前獨立執導的電視劇為網絡劇高分之作《靈魂擺渡》,監製郭靖宇則是眾多超高收視劇的導演,可兩位導演在談及這部電視劇的創作時,談得最多的還是「真」這個字。劇中偶爾被年輕觀眾吐槽的陪伴主人公馮程三年之久的那棵樹,「難道是PS的嗎?」近日,郭靖宇在由中國電視藝委會召開的《最美的青春》專家研討會上承認,那是一棵假樹,原因是在承德境內已經找不到大片荒漠了,而劇本中那棵樹就在荒漠中佇立。「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繁榮讓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那些景象完全沒有了。從基本環境上看,河北省境內無法拍攝這部戲的前30集。」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劇照

真實還原不能湊合,也是巨興茂對自己的要求。為了達到要求,他們下的都是笨功夫。在沙漠裡拍荒漠,有一天,風太大了,沙子像河水一樣在眼前跑,汽車的門被沙掩住了,從裡面推不開,必須有人在外面,才能把門拽開。人在外面都站不住。原打算停機了,讓主演都回去了,可轉念又想,這樣的場景輕易碰不到,於是又把演員叫回來拍了幾場戲。就在這場風沙中,主演劉智揚為了拍一場自盡的戲,吃盡了苦頭。為了拍雪景,他們來到克什克騰旗,動輒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有演員也有攝影師的手指頭都凍黑了,可是沒有一個人撤退,因為他們自己也被塞罕壩的精神感動著。

這部在央視播出的36集電視劇拍攝耗時六個月,轉場八地,是近來電視劇拍攝周期非常長的一部。這六個月還原塞罕壩原貌的實景拍攝,讓主演劉智揚對塞罕壩精神有切身的體會和理解,「當成為馮程面對那一片望不到邊的荒蕪的沙漠,寸草不生的惡劣條件,像小刀一樣刮在臉上生疼的冷風,一種從未有過的沉重的責任感、使命感鞭策我堅持下去。」劉智揚說:「通過馮程的視角我見證了塞罕壩從一片荒蕪成為浩瀚林海,三代人的熱血青春走出的坎坷造林路,用再生動的文獻資料、再生動的描述都不及身臨其境的衝擊。在我第一次看到茫茫林海時,在演員穿著不抵風沙的棉服和沙漠融為一體時,在接近零下20攝氏度的夜裡馮程依然不放棄尋找希望時,頂著呼嘯的風和粗糲的沙石風暴回到那個被外國專家都放棄的塞罕壩,與當年那369名造林先鋒一起並肩作戰,那時我才真正理解當年塞罕壩人50餘載歷經磨難,深耕不息,植樹不止,最終建設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完全是靠了他們超乎常人的信念和使命感,也正是這份永不罷休的倔強讓塞罕壩人創造了改變自然的奇蹟。都說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塞罕壩人用青春和生命創造綠色奇蹟的同時,也創造了偉大的塞罕壩精神。」這位年輕的演員認為,《最美的青春》之於他早已不只是一個角色一部戲那麼簡單,而是這段傳奇的參與者、再現者。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海報

導演巨興茂在當演員時就與郭靖宇導演合作過多部電視劇,現在也是郭靖宇的徒弟,因而在他的執導和郭靖宇的監製下,這部電視劇也打上了濃濃的郭氏風格。回望一下郭靖宇的作品目錄:《鐵梨花》《打狗棍》《紅娘子》《勇敢的心》《我的娜塔莎》,哪部不是傳奇色彩濃鬱呢?因而《最美的青春》也以強情節吸引了不少觀眾。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認為,以郭氏這種重情節重性格衝突的藝術模式,實現了對塞罕壩精神、對主流價值觀的一種新的發現。以馮程、覃雪梅為代表,這些形象的塑造非常令人信服地證明了什麼是最美的青春,就是因為我熱愛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於是主動地挑戰艱苦,攻堅克難,敢於創造,不怕犧牲,變不可能為可能,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去創造奇蹟,以報效祖國造福人類。中國電視藝委會研究部主任陳超英說,神樹的被砍與保護,以及男女主人公的身世都為本劇增添了一抹傳奇色彩。故事講得流暢並不難,難就難在一波三折,更難在具有傳奇性。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劇照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說,沒有從《紅娘子》到《打狗棍》的歷練,不會有《最美的青春》,「將中國長篇電視劇的編劇藝術的強情節、危機藝術運用到了《最美的青春》裡,使弘揚主旋律的這部重要作品得到了很高程度的審美化、藝術化的表達。」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劇照

在這部劇中,除了展示在艱苦環境下堅持科學植樹造林外,「最美的青春」怎麼少得了愛情呢?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清認為:「劇中每個人都不符號化也不概念化,每一對戀愛關係都不同,而每一對青年男女走到一起,對他們的情感把握處理鋪墊都特別細緻。」劇中這些愛情發展絕不是空中樓閣,讓人感覺浮在空中不可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智華說,植樹造林線索和感情線索相互交織,感情戲佔的篇幅比較多,但是感情戲一直是服務於植樹造林這個主要線索,感情線沒有喧賓奪主,所以這個故事就精彩好看了,比如為什麼覃雪梅最後選擇了馮程,沒有選擇武延生,最主要還是因為在植樹造林上,他們志同道合。

在《最美的青春》對「三年自然災害」和「文革」等特殊歷史時期的表現上,專家在研討會上則存在分歧,但這畢竟是在電視劇中邁出了可貴的一步,大家還是予以肯定。


相關焦點

  • 演繹塞罕壩精神之魂——電視劇《最美的青春》評析
    一、再現了一個時代的民族風骨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以大量的篇幅再現的是塞罕壩機械林場建場前後幾年的故事,36集中就有30集是這個時代的內容。當時正值上個世紀60年代初期,國家正遭遇嚴重的經濟困難,但為了改變塞罕壩的自然面貌,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減少風沙對京津的危害,1962年由127名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和承德市的242名幹部工人一起,組建了塞罕壩機械林場。從《最美的青春》電視劇可以看出,撐起這369人隊伍脊梁的是曾經戰鬥在承德,為承德解放流過血、負過傷,對這片土地有著深沉愛的老革命們。
  • 致敬塞罕壩精神!專訪《最美的青春》總編劇郭靖宇
    《最美的青春》獲第32屆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該劇監製、總編劇之一郭靖宇接受河北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 用優秀作品致敬塞罕壩精神
  •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受歡迎,再現塞罕壩造林奇蹟
    主旋律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受歡迎,再現塞罕壩三代人造林奇蹟青春奮鬥史,真情實感更動人  「塞罕壩」是蒙漢合璧語,意為「美麗的高嶺」。為了恢復百年前的高嶺美景,三代塞罕壩人歷經55年的艱苦造林事業,最終造出了112萬畝的世界最大人工林。
  •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中塞罕壩被一行人築造成魅力風景線
    該劇於2018年8月1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在 2019年5月23日,《最美的青春》獲得了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中國電視劇提名。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減少京津冀地區的風沙危害,國家指定由林業部和河北省在承德境內高原荒漠塞罕壩上建立機械林場,抵禦渾善達克和科爾沁沙地南侵。塞罕壩是一片荒漠,寸草不生,只有一棵兩百年的老樹頑強地活著,正因為這樣覺得塞罕壩可以種樹。
  • 電影《那時風華》詮釋最美青春,展現最美塞罕壩精神
    他們不忘初心、勇擔使命,憑藉心血和智慧,把荒蕪的塞罕壩變成了綠色的大林海,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在激情似火的年代,青年學生唐學燕、李建設、羅舒婭等六姐妹主動放棄高考,毅然奔赴塞罕壩,和知識分子蘇鐵、軍人家庭出身的鄭百團等男青年一起,在戰天鬥地、植樹造林的事業中,結下了純潔的愛情和深厚的友誼,並經歷了特殊年代的風雨考驗。影片通過細節的刻畫描繪,將忠誠與背叛、堅守與逃離、愛恨與情仇的矛盾展現得細膩生動。
  • 央視大劇《最美的青春》,三代塞罕壩人無私奉獻建設家園
    最近剛剛在央視一套完結的電視劇《最美的青春》,不知道各位同學有沒有看過。反正對小編來說,這算是今年夏天最為震撼的一部電視劇了,塞罕壩人五十年來與沙漠奮鬥,奉上自己所有的青春,才保證了今天京津冀地區美麗的藍天,這是一部最美的青春史詩。
  •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好作品是如何煉就的
    編者按  近日,一部謳歌塞罕壩幾代造林人創造的生態奇蹟,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的電視劇《最美的青春》於8月1日在央視黃金檔開播,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收視率最高時達到1.6,豆瓣評分高達8.0分,獲得了觀眾的交口讚譽和業界專家的高度評價。
  • 承德塞罕壩:電視劇《最美的青春》8月1日CCTV1首播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劇中,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光裡,造林人員戰嚴寒、鬥酷暑、拋青春、灑熱血,營造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在荒涼的塞罕壩林場,他們同進退,共患難,不僅收穫了友誼和愛情,也譜寫了壯麗的人生詩篇。戲外,劇組人員同樣將熱忱獻給了自己熱愛的事業。
  •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書寫當代中國「青春之歌」
    《最美的青春》歷史內蘊是深刻豐富的。習近平同志近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要求文藝工作者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要在一部作品中深刻而精準地反映共和國從上世紀50年代後期到新世紀波瀾壯闊的歷史,必須堅持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實事求是、全面辯證地予以藝術表現。《最美的青春》在這方面展現的文化自信和堅守的唯物史觀值得稱道。
  • 一曲可歌可泣的青春讚歌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觀後感
    這是一部歌頌中國北部高原荒漠塞罕壩上老一代造林人奉獻青春和生命的英雄史詩。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減少京津冀地區的風沙危害,國家指定由林業部和河北省在承德境內高原荒漠塞罕壩上建立機械林場,抵禦渾善達克和科爾沁沙地南侵。以主人公馮程、覃雪梅等為代表的第一代造林人——來自全國18個省市的林業大中專畢業生與林業幹部職工為骨幹的369人開荒隊伍,帶領當地幹部群眾拉開了與自然抗爭的序幕。
  • 專訪「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最美的青春》主演劉智揚
    9月28日,第32屆電視劇「飛天獎」在河北省衡水市藝術中心大劇院揭曉。聚焦河北省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的優秀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喜獲第32屆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第32屆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頒獎現場。
  •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今晚在央視一套開播
    本報訊(記者田恬)由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委宣傳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承德市委市政府、河北廣電傳媒集團聯合攝製,北京完美建信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承德廣播電視臺等單位聯合出品的電視劇《最美的青春》,8月1日晚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
  •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現實主義電視劇創作新探索
    《最美的青春》這部劇在主題和情節上就體現了這一內涵。首先,建設塞罕壩,沒有大學生不行,沒有書本知識不行,但是光靠書本知識又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劇情設計上,在開始植樹育苗的時候,覃雪梅水平最高,但馮程比她更有經驗,馮程呆的時間長,他依靠實踐琢磨出種活樹的道理:越是脆弱的東西,越是要從種子時候開始經受敲打和磨鍊,如此才有強大生命力。其次,不能迷信教條。
  •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
    電視劇《最美的青春》在線觀看(手機,平板,電腦)導演: 巨興茂編劇: 郭靖宇 / 楊勇主演: 劉智揚
  • 連續劇《最美的青春》總編劇楊勇:唯有祖國和信仰不可辜負
    於8 月1 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愛奇藝、優酷視頻開播以來,首播雙日CSM52 城收視破一,並持續位居電視劇關注排行榜榜首,豆瓣評分8.2,全網播放量近一個月達4億。央視《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等報刊好評如潮。其中,《人民日報》視《最美的青春》為「打造高口碑綠色青春史詩」。
  • 為什麼電視劇《最美的青春》收穫盛讚?每一個角色都讓我無法自拔
    本期佳劇鑑賞——《最美的青春》。歲月的蹉跎,點染沉默的山色。像祖先的靜默,用肩膀承擔重責。這一抹春色,映照風雨的蕭瑟。似父輩的心火,用雙手開闢先河。生死的漩渦,往來命運的顛簸。如躍動的脈搏,跟隨內心的選擇,我來這。青春最美的顏色是熾熱的心火。太陽下白熾深褐,等待林蔭在側。青春最美的顏色是稚嫩的春色。將愛匯成河,澆灌綠色。
  • 只講種樹的電視劇《最美的青春》,為啥這麼火
    而《最美的青春》清新剛健的精神氣質是如此卓爾不群,如一股清凜的山泉滌蕩著廣大觀眾的心靈,是近兩年現實題材創作最美的收穫。  該劇表現承德地區第一代塞罕壩植樹人用汗水、淚水與熱血乃至生命創造的綠色奇蹟,它不同於前些年「致青春」類故事局限於小我情感的傷感懷舊,與網絡流行爽文及據此改編的大量影視劇一味沉迷於「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夢想故事更是判然有別,該劇展現的「最美的青春」是一曲大氣澎湃、深情雋永的青春奮鬥與奉獻之歌,這些造林人的奮鬥精神與意志品質也是我們全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 用歌聲傳唱塞罕壩精神
    □記者 曹 錚 「你讓那一棵松漫成一道風景,也讓一種精神紮根在山嶺。牽來一座圍屏,也讓一個信念穿越了時空。啊!傳奇的塞罕壩,美麗的高嶺……」近日,一首歌頌塞罕壩精神的歌曲《美麗的高嶺》在燕趙大地傳唱開來。
  • 央視播出的《最美的青春》是我這麼多年來看過最好的一部劇
    這麼多年來,看過了太多的電影、電視劇!但央視的劇你們最喜歡的是哪一部呢!我最喜歡的一部劇就是《最美的青春》18年上映的《最美的青春》,它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減少京津冀地區的風沙危害,一群造林人在河北承德境內高原荒漠塞罕壩建立機械林場,抵禦渾善達克和科爾沁沙地南侵。
  • 《最美的青春》這部劇看完後,讓人熱血沸騰
    在收看央視熱劇《最美的青春》過程中,常常會不由自主的熱淚盈眶,總會被林業人的奮鬥場景和奮鬥精神所打動。劇中多個情節和場景讓人心緒難平,艾青的那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讓人盪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