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影視作品中,尤其是在反映戰場場面中,一般在描寫戰士受傷時常見的情景是,戰士捂住受傷的胸口,眼中無神,大口喘氣,斷斷續續的說:「班長,不要管我,一定要保住陣地」。然後頭一歪,口中流出一口血。光榮犧牲了。這種場景普遍出現在鏡頭裡。
真實的嘴裡吐血,只有在傷到胃,肺部才能從嘴裡出血,其它部位一般是不會的。不過有時可能是是導演,編劇或工作人員忽略了的原因,有些「吐血」表演的不夠準確,可能是對人體的結構,哪個部位受傷能吐血,哪個部位受傷後嘴裡不可能吐血,沒去考慮,而導致的不確切畫面。
再一個說打到頭部或者脖子部位或者貫穿口腔也可能造成嘴裡流血如果是打在人體其他部位比如胳膊,大腿等地方是不會嘴裡流血的。如果打在其他部位造成嘴裡流血可能是影視劇為了增加渲染力或者增加血腥暴力而特意為之。其實這是對觀眾的誤導!還有可能是導演缺乏這方面的常識而導致的!
現在電視水平很差,看個熱鬧罷了,可別當真,有哪個導演編劇或演員打過仗,或見過打仗,都是小兒科,糊弄賺幾個錢花,聽打過仗的老人說,肚子被彈片炸一個洞,腸子往外流,當時只顧著眼前的敵人,所以一個手捂著肚子,另一個手還要打槍,尤其現在的抗日神劇能把抗日老兵氣暈,太不靠譜,胡編亂造。
我們在生活中見到一個重傷、重病的人,會接收到的信息相當多,但有些信息不容易在螢屏上表現,比如臉色蒼白,到螢屏上要讓觀眾捕捉得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幾秒鐘的一個鏡頭,觀眾很可能忽略「臉色蒼白」 這一點。所以,影視裡面常用一下子就能讓觀眾明白的表現辦法,就是咳嗽、流血之類。當然還有嘔吐,不過那又會使人感到不適。
確實有導演「不過腦子」的情況。還有一種不得已,就是英雄人物,要是中了一槍一言不發撲通倒地就此不動,審片又會覺得這戲太馬虎。所以,不得不讓本該昏迷的人發表長篇抒情。其實,表現英雄情懷難道只有這一招嗎?說一句「崇洋」的話:外國電影基本不會出現這種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