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文本(劇本),我們如何開啟創作呢?如果創作遇到瓶頸,可以有哪些其他創作方式呢?在多數常見的劇場作品中,可能多是依賴文字,也可能依賴演員的聲音或身體。
劇場的視覺化,到視覺的劇場性,觀看與觀念的位移,尋找當代劇場不同的敘事路徑與創作方法。
只要你喜歡創作,不限形式的創作,繪畫、肢體、雕塑、文字、空間、影像等等,都一起來和Baboo導演探索劇場性的新可能吧!
福爾摩沙馬戲團《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劇照
「視覺與劇場跨界工作坊」是從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日常物件出發,可能是一幅畫、一張照片、一張椅子、一杯水等,從具體的「物件」去創作一個沒那麼具體的敘事文本。
這次果陀劇場特別邀請了臺灣知名先鋒導演Baboo(廖俊逞)擔任工作坊導師,融合自身創作經驗,將帶領參與者透過單一日常「物件」與媒材為創作元素,探究如何將可見的外在樣貌,以及不可見的內在狀態,經由物質系統重新結構與詮釋,形構表演的感官文本。
先來介紹下,Baboo導演:
Baboo Liao(廖俊逞)
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主修導演,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駐團導演。
2017 年臺北兩廳院駐館藝術家。
2018 年 ACC 亞洲文化協會受獎人。
三度受邀赴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主持的長島水磨坊駐村創作。2019年法國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藝術家。
近年導演作品:2019 年,《餐桌上的神話學》;2018 年,《神農氏》;2017 年,《重考時光》(臺北兩廳院駐館創作)、 《悲劇景觀》(臺北市立美術館「社交場」;2016 年,臺北藝術節《How Long is Now?一瞬之光》、音樂舞臺劇《小夜曲》、《百年孤寂》鹽山版、《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2015 年,《棄,時間的聲音並不哀 傷》;2014 年,《美利堅一千零一夜》(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in America,Water mill Art Center Summer Program)、「四物」之《一一》;2013 年,《不在,致蘇菲卡爾》;2012 年,《羞昂 App》、「一桌二椅 X4」之《檢場》;2010 年,《海納穆勒四重奏》;2009 年,《最美的時刻》,入圍第八屆臺新藝術獎。2008 年,《給普拉斯》入圍第七屆臺新藝術獎。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小夜曲Serenade》,導演:Baboo
Hebe田馥甄在2016年首次嘗試演出舞臺劇,正是Baboo導演和王嘉明編劇共同以田馥甄"日常"專輯概念為文本,量身打造的音樂舞臺劇《小夜曲Serenade》。
| 工作坊內容介紹 |
將共同體驗、實踐與探討以下問題:
ㄧ、一個想法如何轉化成一場演出?
2018臺灣國際劇場藝術節《神農氏》,導演:Baboo,攝影 周嘉慧
每個人都曾有過靈光乍現的時刻,或許是來自真實的經驗,或許是受某本書、某場電影、某段音樂、某件藝術作品的啟發,但如何將稍縱即逝的靈感,紀錄下來並讓它成為可被運用的素材,甚至成為一場展演的概念?我們容易被什麼樣的材料吸引?這些材料有沒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如何從材料當中選擇具有表現張力的元素,以此為創作發展的依據?我們希望透過什麼樣的表演形態,跟他人一起分享我們的想法?
學員需要帶來一件在他們生命中別具意義的材料,這個材料也將成為最終呈現的原始核心。
二、如何選取表現媒材、空間與形式?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百年孤寂》臺南鹽山版劇照
對個人而言別具意義的材料,如何透過具體物件的選擇,產生最大的表現力,和他者之間達成感知的共鳴?媒材如何連結原始材料?空間調度如何影響觀看視角與景框,決定觀者與媒材的關係?表現形式和真實材料之間,如何達到內外在的相互呼應?
工作坊將從選取的媒材,通過外在形狀、觸感、重量,以及內在的材質、質感和肌理,兩者統合起來進行討論,理解一個媒材的符號意義,翻轉符號衍生的各種可能,以及其置於不同空間框架之下,所延伸出的解讀,以此尋找最適合表達材料的形式。
三、創作者如何檢驗自己的作品?
長島水磨坊駐村創作《美利堅一千零一夜》,導演:Baboo Liao & Gintare Minelgaite
如何和自己的作品產生距離,維持一個客觀的觀看態度,不斷調整、修正、甚至賦予不同的表達方式?
在「選個真實片段,再輾轉相傳」工作坊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練習,學員除了要看別人怎麼展示手中的真實材料,還得就地取材,決定用何種形式做出全新的詮釋。
通過交換材料、相互詮釋,延伸主題內涵的行動,學員之間彼此激蕩想法,重新思考自己處理素材的方式。在輾轉相傳之間,材料逐漸變成了一種具有可塑性的有機素材。讓創作者和作品之間保持一段距離,用客觀的角度重新觀察、處理自己選擇的真實元素。
四、作品如何介入觀眾的真實?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不在,致蘇菲卡爾》劇照
材料的虛構與真實的邊界為何?作品與現實之間應該保持何種關係?演出如何面向觀眾與之對話?創作者該以何種角色、立場介入現實?
在這個階段,參與者走出排練場,接觸一般觀眾,也許是路人、也許是警衛,也許是劇院的員工,也許是附近商家的店員,和這些人攀談,展現自己的原始材料,並獲得他們的回饋,以此調整作品的內容。而透過實地體驗,參與者得以再一次思考創作與觀眾的連結。
| Baboo物件敘事導演作品參考 |
1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不在,致蘇菲卡爾》
Baboo導演在2013年的創作《不在,致蘇菲卡爾》,以法國藝術家蘇菲卡爾(Sophie Calle)的作品《劇痛Douleur exquise》為靈感創作,透過詩意的語言,機械一般的肢體,以及光影、音樂,傳遞一段私密的療愈經驗。
舞臺由藝術家吳季璁設計,臺上將是一張三公尺寬、十公尺長的巨大白紙,畫面像是一封無止境的綿延長信,在全然空白與光影折射的變幻之間,表現出主角的自我對話與流動的情緒。
2
長島水磨坊駐村創作《美利堅一千零一夜》
導演:Baboo Liao & Gintare Minelgaite
3
福爾摩沙馬戲團《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
當拖把不拿來拖地時,還能做什麼呢?當成假髮還是扮成長頸鹿?網球拍變成人臉是什麼模樣?日常生活隨手可得的對象,如何重新創造出新的觀看方式?
擅長營造舞臺視覺的Baboo導演,從定格動漫的構圖形式出發,搭配上「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神乎其技的身體技能,來自百元商店的日常對象取代了馬戲雜技的道具,身體與物件的混搭,變成如漫畫分鏡般的奇想畫面,構成一出幽默、荒謬又兼具詩意的日常馬戲。
| 物件敘事 —視覺與劇場跨界工作坊 |
工作坊的目的不在給予一套系統化的創作模塊,而是讓每個參與者在材料與呈現、自身與他者、真實與虛構、主觀與客觀、內容與形式之間,不斷來回折返,讓想法成為一個持續的運動狀態。
每位參與者都將貢獻自己的想法,也將在別人身上獲得刺激,從而找到自己的思考路徑與創作邏輯,建構一套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
招募對象:對劇場有基礎概念、對創作感興趣的人(創作形式不限)
招募人數:一期15人(滿8人開班)
活動費用:
早鳥優惠 1799元/人(2019/08/10前報名)
雙人早鳥優惠 1599元/人(2019/08/10前報名)
原價 2599元/人(2019/8/11後報名)
課程地點:
上海果陀劇場排練場(黃浦區永嘉路41號海佳大廈201室,上海文化廣場對面,近陝西南路)
附近交通:公交24、41、45、104、864、955,地鐵1/10/12號線陝西南路站。(附近公共車位有限,建議大家綠色出行)
注意事項:
1.付款時在留言框內留下您的姓名、電話以及微信號(必填),兩人同行則需合併支付並留下兩人的姓名和聯繫方式。
2.由於名額有限,報滿則截止。如出現支系統超收,付款項後未能獲得參與課程的機會,全額退款。
3.不接受退課、改期申請。
4.請學員務必保證上課時間,如果缺課,無法提供補課。
5.老師保有依照學員實際狀況,調整課程的權利。
6.工作坊中進行之拍照、錄影,作為記錄存檔及日後教學、推廣使用,版權屬於果陀劇場所有。
報名方式: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者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