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考研臨近,眾多考研學子在為擇校、選專業、備考忙碌著,而與他們同年級的山東農業大學齊魯學堂的學生們早已進行了一個多月的研究生學習,並在導師實驗室進行了課題研究,有的還發表了學術論文。「除了上課外,我幾乎每天都去實驗室,在導師和學長們的指導下做試驗,參與課題組的學術交流,這讓我的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研一學生吳亞男在齊魯學堂收穫頗多。
山東農業大學齊魯學堂成立於2015年,實行「3+2+3」本碩博一體化培養模式,每批學生大約40名左右,選拔自大一下學期開始。談及成立齊魯學堂的初衷,山東農業大學校長、齊魯學堂院長張憲省說:「這是為了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拔尖型農林人才,同時解決地方院校高端人才匱乏的問題,集中優質資源打造精、尖農林類人才,為學校『雙一流』建設添磚加瓦。」
優中選優,把好入門關
齊魯學堂學生從農學、植物科學與技術、種子科學工程、植物保護、森林保護、動植物檢疫等17個專業眾多學生中選出,選拔由學生自願申請、學院考核推薦、專家面試、學校審批等程序組成。
齊魯學堂研二學生房樂對面試時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評委大約有十多個,提問的內容涉及學業水平、學習能力、意志品質及科研興趣等多個方面,主要考察我們的科研潛質和素養。真的很緊張,好在之前有所準備。」房樂說,當時分給學院的名額是3個,包括她在內的17名植保學院學生參加了齊魯學堂的面試,最後經過篩選,只有她和另外兩名同學通過了面試。
然而通過面試並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了,學堂實行動態選拔淘汰機制,對進入學堂學習一年的學生實行中期考核。在充分徵詢導師、輔導員、任課教師等方面意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中期考核報告、課程學習成績、科研素質、意志品質等表現,結合學生意願,淘汰部分學生。這些學生退回到原專業繼續學習,而空出的名額由齊魯學堂之外的同年級學生補錄。
手把手帶,用好優質資源
山東農業大學每年拿出專門經費用於齊魯學堂的運行管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教學、科研資源也向齊魯學堂學生全面開放,為學生做實驗、創新實踐等提供場所和有關設備。學校還為學堂學生安排專門的教室,實行小班授課,並加大雙語教學比例。
齊魯學堂的學生還可以跨學院、跨年級、跨專業選擇專業課和實踐課課程。研二學生高恆彬對這個做法很滿意:「根據興趣和科研需要選擇課程,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節省了我們很多時間。」
山東農業大學為齊魯學堂的每一名學生配備一名指導老師,規定導師年齡不超過52周歲,具有博士生導師資格,原則上為學校的泰山學者,二級教授,「1512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省級以上教學名師等。
學生在導師手把手的指導下,比普通學生受到更多的科研訓練。「實驗室每周末都有組會,導師聽取我們的實驗進展匯報,並就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導師還教我們如何規範地撰寫科研論文。在實驗室裡,我們很快了解了作為科研工作者所要從事的日常工作以及應該具備的科研素養。」房樂感慨地說。
泰山學者李向東教授擔任了齊魯學堂的學生導師,他經常指導學生們選課、查閱文獻,並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專門培養計劃,「每個學生在學習能力、理解水平上有差距,為他們量身定做的培養計劃更有利於他們成長」。
同樣擔任導師的資環學院教授楊越超認為,要了解學生想法,激發他們的科研興趣,讓他們在科研上變被動為主動,還要教給學生追尋科研規律,掌握科研程序,並且允許他們在科研過程中失敗,一次不行,兩次,三次……要讓他們懂得堅持和吃苦耐勞。
齊魯學堂為學生提供多種海外學習交流機會,使學生有機會走進國外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2016年,學校依託齊魯學堂,申請了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的「優本項目」,在選拔時優先資助符合條件的學堂學生赴國外高校學習,並為他們解決學習交流期間的國外生活費及往返國際旅費。齊魯學堂研一學生楊慧和李響去年申請到這個項目的資助,赴佛羅裡達大學進行了為期10個月的交流學習。
齊魯學堂還邀請了許多專家學者,如芬蘭科學院院士加林·瓦爾科寧教授、蘇格蘭結構蛋白組學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煥庭、中國工程院院士束懷瑞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高玉林研究員等作報告,報告內容涉及科研創新、試驗操作、論文的選題和寫作等多方面,使學生們受益匪淺。
領先一小步,跨越一大步
在齊魯學堂學習的學生,原則上3年完成本科階段課程,5年完成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階段培養。與普通學生相比,齊魯學堂的學生不單單縮短了學時,而且在大二時就可以進入實驗室,早早地參與導師的項目研究,提高科研創新能力。
齊魯學堂研一學生李培勇從最初的學習動物實驗方案的設計、生產性能的統計、如何配飼料等基本實驗方法,到參與導師的研究項目,受益頗多。「對科研的認識從淺薄到深入,提高了動手能力,個人的科研素養得到了系統培養,在這個過程中也養成了良好的科研習慣。」他說。
宋奇娉覺得自己進入齊魯學堂後改變很大:「在這之前我連英文文章都不會查找,現在無論是擴基因、提質粒,還是酶活測定、酵母單雙雜等分子生理實驗,我都能很快上手。」她幽默地說,「從事科研的人,有顆玻璃心可不行,像我已然練就了一副刀槍不入的金剛之身。因為常做科研的都知道,很多試驗並不是一次就能成功。怕失敗、怕挫折、急功近利在科研中要不得。」目前,她正在進行《馬鈴薯CBF基因提高馬鈴薯抗凍性機制研究以及LTO1光保護相關機制研究》的課題研究。
齊魯學堂的學生們經過一段時間的科研訓練,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但也認識到科研的道路並非平坦,想在科研上做出成績,必須要克服重重困難,奮力前行。正如高恆彬所說:「任何一項研究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事科研,要能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對我來說,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持走下去。」記者 王桂利 通訊員 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