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刊|總第2360期
這是一篇關於《神奇女俠1984》的深度解讀,有嚴重劇透。
如果你還沒看這部電影,我的建議是,一定要去看,而且最好選巨幕廳。
蓋爾·加朵的顏值和矯健身姿就能值回票價,天堂島鐵人三項的運動奇觀,更是比肩魁地奇,能影史留名。如果在小屏看,真是白瞎了。
如果你對女性主義有關注,對後現代反思感興趣,我建議最好看兩遍。
這部電影裡有數不清的女權、消費主義和媒介反思的梗(符號)。這些符號,暗藏了主創們對現實最真實的思慮和最大的恐懼,但礙於爆米花電影的性質,只能欲言又止。
如果能穿透電影用「真相、謊言和愛」搭建的大眾向謎面,那麼在一部超級英雄電影裡解碼這些符號,將是一種十分奇妙的感受。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二刷《神奇女俠1984》時,看到欲罷不能甚至熱淚盈眶的原因。
女性力量:真相與隱形飛機
《神奇女俠1984》是一部奇觀電影,是一部女性超英大片,但從最根本上說是一部粉絲電影。
事實上,幾乎每一部超英電影都是粉絲電影。
漫威和DC的電影宇宙已經努力做得普世兼普適。但同樣一部電影,你對超英體系的規則和前史了解得越多,觀影時能破譯的隱秘符碼就越多,獲得的快感自然也就越大。
《神奇女俠1984》也不例外。
承接第一部的青春成長主題,時間線從「一戰」跳躍到1984年的這個故事,講述的是神奇女俠黛安娜的獨立和成熟。
這個過程包括和兩個超級反派(化身人肉許願石,具有強大精神控制力的落魄商人勞德;走火入魔,一心想成為頂級捕食者的豹女)之間的外在對抗;但更重要的是神奇女俠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和能力的全面認知。
了解這層內在邏輯,就會發現,主創對神奇女俠的兩個關鍵超能道具——真言套索和隱形飛機——的運用,技法相當高超。
真言套索和隱形飛機之於神奇女俠,就像金箍棒和筋鬥雲之於孫悟空,是一個超級英雄的標誌性符號。觀眾不會允許對其進行過度變形、改造,因此電影主創的發揮空間很小。
但擁有標誌性超能力的過程,又是一個超級英雄成熟的關鍵。如果,只是按部就班,把真言套索當做威亞繩,隱形飛機當做飛行器來展現,神奇女俠這個人物就必然乾癟。
《神奇女俠1984》的難得之處在於,它把這兩種超能力的堅守、獲得,與神奇女俠的人生觀成熟、獨立女性力量的確認,聯繫在了一起。
真言套索是神奇女俠的隨身之物。一方面因為它是捆人、審訊的利器,另一方面是因為,它象徵真相,能讓神奇女俠保持頭腦清醒,使她能夠理性、客觀地面對真實世界。
但神奇女俠並不是從一開始就總能客觀理性的。《神奇女俠1984》首先要展現的,便是她如何把真言套索從工具,變成了自己的「本體」。
電影中,神奇女俠許願讓死去的男友史蒂夫復活。願望實現後,兩人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但這個願望的本質是自我欺騙,真言套索的力量卻來源於真相。只有放棄死而復生的男友,才能繼續擁有真言套索賦予她的,拯救世界的超能力。
最終,她選擇了世界,放棄了自己的願望。一個以真相為力量源泉的女性超級英雄,真正確認了身份,走向了成熟。
這也是電影中最讓人動容的部分。倒不是因為站的CP 以bad ending收場,而是直觀地看到了一個女英雄為了成長,究竟需要付出多麼沉重的代價。
隱形飛機這個符號在電影中的呈現就更加值得玩味。
在漫畫的設定中,隱形飛機是利用亞馬遜人先進技術打造的飛行器,也是神奇女俠的專屬交通工具。但在《神奇女俠1984》中,隱形飛機就不止是奇觀座駕的工具身份了。
隱形飛機在電影中第一次出現時,確實是一架被隱形的飛機。
史蒂夫開著飛機,帶著神奇女俠黛安娜飛往埃及追蹤線索。為了躲避雷達,神奇女俠嘗試著用神力把飛機變得隱形了。這時候,黛安娜還不會,也不相信自己能夠飛行。
但隱形飛機的最終形態,不需要史蒂夫也不需要飛機,而是黛安娜自己學會了馭風馳電而飛。也就是說,超能力的解鎖,最終靠的是女性自身內在潛能的發掘。
對隱形飛機符號這樣的改造,意味深長。它既是對女性力量恰到好處的張揚,但同時又不失你是我「翼下之風」(wind beneath my wings是英語世界裡廣為人知的俗語)的溫情回味。
從天堂島到1984
為什麼選擇1984年?
除了女性力量,這部電影給觀眾帶來的最大疑問便是故事背景的問題。
如果參考美劇的題材傾向,近些年來確實颳起了一股80年代復古風。
很多熱門作品,比如《致命女人》中劉玉玲領銜的重頭戲,備受歡迎的家庭情景喜劇《戈德堡一家》《初來乍到》等,都把背景放在了滿街健身褲、大墊肩和迪斯科的80年代。
導演派蒂·詹金斯作為這兩部神奇女俠單人電影的導演,同時也是電影的故事創意,這樣解釋說:「之所以選擇80年代,是想找一個跟『一戰『極度不同的時代。」
「一戰」時人類處於痛苦的戰爭中,80年代則恰恰相反,是人類物質極大豐富時。但儘管處境如此不同,但人類始終面臨混亂和威脅。而1984年又是80年代的一個大年。
導演派蒂·詹金斯(左)主演兼製片人蓋爾·加朵
具體到電影中,80年代不僅是故事發生的背景。大反派勞德看似虛無縹緲的邪惡力量,其實正是80年代諸多時代症候的集結。
80年代的美國是消費主義的黃金時代。
這部電影裡的大反派,不殺人不越貨也不想要消滅地球,他只想要讓你許願。當他滿足你的願望的同時,也會從你身上剝奪珍愛之物。簡單來說,就是美國諺語「許願需謹慎」(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的人肉化身。
多即是好,大即是美,不斷地想要,不斷地得到。電影中的「許願」就是欲望和消費的化身,而每個人願望都成真後,給世界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也正是消費主義的惡果。
這是一個超英電影導演,想要給這個世界敲響的警世鐘,雖然只能用最通俗的方式。
80年代的美國也是電視媒介的黃金時代。
《神奇女俠1984》最後的情節高潮中,大反派勞德利用了「觀看即觸達」的無線信號傳播原理,讓電視螢屏成為了讓更多的人在短時間內產生欲望、許下願望的幫兇。世界也因此陷入無序、戰亂和核彈危機的駭人境遇之中。
而之前,勞德本想通過一位威望很高的牧師,以布道的方式,讓儘可能多的信眾許下願望。但最終他意識到,在80年代,宗教的力量根本無法最大程度上觸達人心。
這個情節設定隱喻性很強。
現實生活中,電視節目和廣告正是消費主義戰車的最大助攻手。而在西方,大眾媒介取代宗教,成為影響民眾精神生活的最大力量,始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直延續至今。
1984年是80年代的一個大年。
儘管主創從未明確表示過,這個特殊年份也能讓我們迅速聯想到喬治·歐威爾的著名反烏託邦小說《1984》。而現實中的1984年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年。
那一年,裡根總統發表了著名的美蘇關係演講,標誌著冷戰關係的緩和。這個不相信核制衡,一直主張去核化的總統,通過「星球大戰」計劃在冷戰對決中,抓住了機遇。到了1985年,54歲的戈巴契夫就在蘇聯上了臺,世界格局的新階段就此開啟。
《神奇女俠1984》作為一部超英電影,不可能也不被允許容納太多政治隱喻。
但電影中還是努力用卡通化的方式,表現了美蘇之間的核制衡,以及制衡失敗後帶來的災難性後果。而電影裡美國掌握的能觸達全球的信號系統,多少會讓人聯想到現實中的「星球大戰」計劃。
151分鐘的《神奇女俠1984》,對於想到電影院裡簡簡單單看一場神仙打架的觀眾來說,確實有點長。
但如果我們能夠破譯出主創在情節中暗藏的表意符號,體會電影人在爆米花電影中努力輸出觀點的艱難,就會覺得這兩個半小時,很值得。
【文/鐵皮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