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哭卻哭不出來?
以前難過傷心的時候就會大哭一場,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再傷心難過,也不會有眼淚流出來。有時心在滴血,想大哭一場卻哭不出來,為什麼會這樣呢?
你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連最愛哭的林妹妹都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感到心裡酸酸的,卻流不出眼淚來。欲哭無淚,是成年人,特別是中年人很常見的事情。
人為什麼會流淚?當我們感到悲傷難過,甚至女性憤怒的時候,都會流淚,這時候流淚是一種釋放,一種發洩,痛痛快快哭一場就轉移了心中的憤怒和壓力。嗯,哭不出來,其實就是無法釋放,心裡憋著一口氣。
為什麼會想哭哭不出來?我想起一句話,張愛玲說:對一個中年男人來講,時常會感到孤獨,因為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自己的人,卻沒有可以依靠的人。這句話對中年女性也是一樣的,少女時候哭泣能得到別人的憐惜,現在小孩要依靠你,老人也需要你,重重壓力下伴侶也很無奈。哭又有什麼用呢?沒有人可以借一個肩膀給你,沒有人為你拭去眼淚。
你的這個問題也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本書:《人類為何會哭》,書中說人類和動物的區別在於一種小小的排洩物、唯一不會讓人感到噁心的排洩物——就是眼淚。
只有人類才會有情緒性的哭泣。動物也會感到悲痛,也會對同伴的情緒做出同情反應,但是並沒有確鑿證據顯示動物會因為情感原因而流淚。即使家裡的寵物流淚,那也只不過是一種生物反應,部分原因是為了保護眼睛——就像人類因為剝洋蔥而流淚。
為什麼人類需要流淚?有一種說法認為哭泣是獲得幫助和情感支持的有效手段。剛出生的嬰兒哭聲響亮,但是直到四個月才會出現眼淚。嬰兒能通過哭泣與周圍的環境進行交流,甚至會調整自己的哭聲表達特定的意圖。腦成像顯示,媽媽聽到嬰兒的哭泣時大腦的特定區域會出現異常活動,會做出哺乳或者其他安撫行為。哭泣就這樣在嬰兒和母親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結。嬰兒對母親的依賴和彼此之間的緊密關係就是家庭的雛形。
人類從柔弱無助的嬰兒到獨立自強的成熟,所需要的時間比任何目前已知的物種都要長,其中大部分的時間是為了掌握融入同類當中的技巧、學習生活和愛。
有什麼比眼淚更能互相貼心交流?眼淚如此直接、明確地表達熱烈的情緒狀態,見證哭泣的人會因此做出反應,哭泣的一方也會根據對方的反應,調整自己的行為和策略。
研究人員讓男性聞女性的眼淚,聞過之後男性的性喚起指數明顯下降,睪丸酮水平也降低了。這就從生理學角度解釋了為什么女人的眼淚會讓男人心軟。
如果我們的文化教育男人不要輕易流淚,如果女人沒有一個可以信賴的人讓她依靠哭泣,那麼我們就不再有眼淚。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場合釋放眼淚、合適的引爆點來戳破精神壓力,那麼緊張不安、恐懼都會始終存在,心裡壓抑過久就會轉變為身體的疾病。
身為中年人,沒有人可以傾聽你,那麼有沒有符合社會習俗可以放肆哭泣的方法呢?有。比如參加葬禮。在追憶逝者的時候,哭泣甚至會成為一種儀式,這再次說明哭泣在社會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當然,這種場合,我們希望越少越好。
比較正常的釋放眼淚的途徑可以在電影院、劇場或者在家裡看一部悲劇,毫不避諱地流下眼淚。2000多年來,人們一直通過觀看悲劇流下眼淚。為什麼可以通過悲劇藝術來釋放情緒並從中獲得滿足感?
哲學家、文學家都有自己解釋的角度,《人類為何會哭》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這樣解釋:眼睛受刺激流出的眼淚和情緒性的眼淚,這兩者的化學成分並不相同。情緒性的眼淚中蛋白質含量較高。和受洋蔥刺激流出的眼淚相比,觀看悲劇流下的眼淚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含量明顯更多。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是壓力的指示劑,如果強忍眼淚則會導致壓力上升,引發疾病。
悲劇藝術喚起的情緒,與人類的其他常見情緒大不相同。悲劇藝術喚起的不是恐懼,而是一種與社會聯接以及愛相關的情緒,同欣賞美麗的食物時的感受有些類似。從生理學的角度看,悲劇喚起哭泣的過程能帶來情緒覺醒與平靜感交錯的舒適感覺。
而這種內心的覺醒和平靜正是淚奔之後,需要得到的舒適感。欲哭無淚的話就去看一部最催淚的電影吧,那時候如果還有一個肩膀可以依靠,那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青稞營】美國名校探訪夏令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