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前陣子,迷霧劇場又一精品劇《沉默的真相》播出,豆瓣9.2,堪稱2020年國產劇年度第一。
故事開場,一個拎著皮箱的中年人張超(寧理飾),神色匆匆地進了地鐵,不肯讓箱子過安檢。這引起了警察的注意。後來警方在皮箱裡發現了一具屍體。本來所有證據都指向身為律師的張超,張超也供認不諱。誰知開庭當天,張超忽然拿出證據,表明自己沒有殺人。
當他是殺人犯時,畏畏縮縮,目光躲閃。
當他切換成律師時,眼神清明,侃侃而談。
寧理飾演的張超,將殺人犯和律師兩個角色的氣質拿捏的極其到位,演出了極具反差的張力。
寧理是誰?
大多數人對"這個名字不夠熟悉,卻對《無證之罪》的國產劇第一變態殺手李豐田心有餘悸,因為寧理演的太過出神入化,就此深入人心。
亦正亦邪,這就是寧理。
一、熱愛某事的人,多少都是"癮君子」
生活中的寧理,是個溫暖儒雅的男人,但在《無證之罪》中,他卻塑造出一個噩夢般驚悚的殺手李豐田。讓人一看到就感到戰慄和恐懼。這個角色塑造的極其成功。
但最初,李豐田這個人物並不是劇中呈現出來的樣子。甚至在原著中,也沒過過多的描寫。
寧理說:「最開始的時候,李豐田不是後來劇中呈現出來的樣子。我和呂行導演一起研究,我覺得李豐田不應該是一個典型的殺手形象,他更像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普通老百姓。但是正是因為普通,你看不出來,所以才讓人覺得更加恐怖。」
看起來最普通的人,才是隱藏的變態殺人狂。這種反差簡直不能再帶感。
於是,我們看到的寧理塑造的李豐田,外表邋遢,其貌不揚。大小眼,瘦長臉,破棉襖,低頭袖手。
李豐田第五集末尾才出場,他在黑暗中過濾掉海綿,然後將菸嘴調過來,開始反向抽菸。就這一個動作,將李豐田狠決、陰冷、亡命徒的特質展現得恰到好處。
這個動作是寧理自己設計的,他不但要揣測角色的性格,還要兼顧到畫面拍攝的美感。為此設計了好多次,才呈現了這個畫面。
「原著裡邊抽剩下的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線索。我只是去鑽研了一下如何能把抽菸的形象刻畫得更獨特,讓人記住這麼抽菸的就是李豐田。」
寧理如是說,當然代價也挺慘痛,很長時間,寧理都說能聞到自己嘴唇被燒出來的一股蛋白質的味道。
但寧理塑造的細節不僅如此,李豐田作案後防止被查到指紋,直接把手指尖放硫酸裡了。
他和別人掐架,鏡頭一轉李豐田滿臉血。一張嘴喉頭一動,吐出一根對手的半截手指頭。
最恐怖的殺人鏡頭,當屬李豐田在火化爐前分屍,一邊啃著雞腿,一邊用鋒利的鐵鍁往屍體上跺,鮮血四濺,肉末橫飛。
寧理甚至注意到了李豐田是個東北人,特意將「雪人」這個讀音,念成「雪人兒」。
正是這些細節,讓觀眾記住了這個大反派;也讓更多人,知道了寧理是個好演員。
寧理是個「癮君子」,因此好的表演,往往帶著「病態」的投入與上癮。
他不放過任何一個小角色,用盡力氣演活。
這不關乎名氣、片酬、技巧等,只是精心地準備,全身心地投入。
好的演技,是演員和角色彼此成就的。寧理和李豐田,都是如此。
二、我曾是個叛逆差生,演戲讓我重拾自信
演技如此出色,但上學時的寧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叛逆差生」。
他念高中時成績不好,總是逃課,躲在家裡彈吉它、看書,就是上課也只看雜書,比如歷史。初中時他最愛上化學課,因為化學老師總是鼓勵大家自己動手做實驗,在實驗裡找答案。因為成績差,高一按成績分班的時候,寧理被分差班,失去了所有的信心和自尊。
後來他不甘於此,在1987年高考前,用一個月時間,把所有學科都學了一遍。高考500分滿分,他考了400多分,並以表演專業全班第一的成績考入上戲。
寧理很感慨; "所以這世上沒有笨學生,只要沒有智力缺陷,每個人都有難以估量的潛力。"
這股潛力,也延伸到了他的表演中。
後來他在事業如日中天時,到國外深造。寧理考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電影製作專業。後來寧理才說起原因,原來是覺得當時演戲遇到了瓶頸,沒有了新突破。導演很多想法超出了演員的理解,想要突破,必須要出國深造。
三年後,寧理學成歸國,開始從事演員和導演工作。
從《李小龍傳奇》到《你好,舊時光》,從《無證之罪》到《沉默的真相》。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了這可寶藏。
寧理卻覺得,自己只是把自己沉浸到角色中,順著角色做出最自然的反應。他也一直在,尋找把戲演好的方法。
從差生逆襲是重拾信心的突破,深耕演技就是自我精進的探索。
觀眾只看到寧理演戲精準地一擊即中,卻不知道他十多年如一日,每一次表演,都殫精竭慮,一招一式的打磨。
比如《無證之罪》有一場戲,李豐田抄起菸灰缸,哐哐十五下,一氣呵成,就把一個人活活砸死了。
在這一氣呵成背後,是寧理對於細節無數次的嘗試和訓練。
砸人自然不能真砸,但也不能砸空氣。
寧理認為,打空氣和打人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你打空氣,空氣不會給你一個反彈力,但人體會。
因此為了營造這種打人的真實感,他買來了一顆大柚子,固定在了木頭箱上。
拍戲前的每天,都用菸灰缸砸這個柚子,讓自己的身體感受自己的力度,柚子的受力和反彈。找到最合適的力度後,不斷重複,強化自己的肌肉記憶,直到形成一個自然而精準的反應。
這樣,在正式表演時,才能一氣呵成,讓觀眾覺得角色是自然流露。
求變化,求新意,不斷打磨,自我精進,這是寧理不斷貢獻好角色的秘訣。
寧理能把角色塑造的豐滿立體,這與他豐富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
他在美國深造時,業餘曾做過很多職業,比如郵政短工。後來寧理在西雅圖組織家庭,而後拍戲也是四處流浪。
穩定不在他的字典裡,但他也一直隨遇而安。
他認為:生命什麼都可能遇到,關鍵是得學會釋懷。
他願意等生命饋贈的東西,無論好壞都接住。
寧理的人生,頗有些禪意,有些順勢而為——讓風吹來,我就隨遇而安。
寧理這樣的演員,不是流量,顏值一般,可能無法因某件事爆紅。但金子就是金子,總有人會發現的,且越來越多。
畢竟,在演戲的路上,他從未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