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輩子我再好好過》真的是一部性自由篇章嗎?但是我看到的是21世紀的愛欲之死。
其中愛欲之死這個論證主要源於韓炳哲這本書。
回到正題。
這部日劇相對比較自然的展示了當下在科技非常發達的社會,人們如何通過網絡社交來進行自我滿足。
這部劇中所主要的自我滿足的形式,約P,迷戀二次元,迷戀性服務等。
關於如何鑑渣、如何調教或者說如何不斷的探索自己的邊界,在此我並不作展示。
關於所謂的性自由,所謂的道德,所謂的是否和女權掛鈎,我也都不談論,這部劇嚴格意義上和女權沒有太大關聯,雖然這其中多少表現出所謂的個人癖好的自由,對於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包容和展示,但是其所顯露的女性和男性的心理表現,其實我更願意理解為社會環境及其生活方式改變後,對人的行為方式和心理的影響,道德束縛也許相對寬鬆了些,但是這部劇只是在描述現象。
凡是現象,自有其背後的本質動力所在。
和這個現象相關的,還有越來越為顯性症狀的抑鬱症。
而這些都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始發引起的。
移動網際網路興起的後現代,個人能夠滿足自己的方式非常豐富,其中網絡社交,網絡消費,網絡世界生活,成為年輕一代的主要方式,取而代之的自然是在傳統社會中以面對面交流互動為主的現實世界。
除了這種方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在這種改變之中當下人的愛欲已然異化。愛欲不再是純粹之愛,即由愛驅動的性慾,也不是韓炳哲所引用描述的柏拉圖的愛欲說的」愛欲是「萬物之源」。當我凝視一具美麗的身體,我已經踏上了通往美的道路。愛欲刺激和推動靈魂去「創造美」,使精神升華。受愛欲驅使的靈魂能夠創造出具有普遍價值的美的事物和行為。「
而恰恰是當下的現象表明了一點,則是「今天的愛情被世俗化為性愛,愛欲才逐漸遠離了它們」。
更為真實的是在一切都商品化的現在,個人的自戀,自奴隸,使得所有的需求都成為可量化可購買的商品,性也是。
表面上看,這部劇中各類性癖者都可以通過網絡獲得自己想要的,甚至是免費的興趣愛好。但是這些app、這些可獲得的需求的如此容易獲得的存在,恰恰就是商品化的證據。
儘管韓炳哲在《愛欲之死》通過探討和分析,來鼓勵和激發愛欲的恢復,但是不可否認甚至是不得不接受的就是愛欲瀕臨死亡。
即使不拔高到如此的哲學領域,僅就親密關係而言,如今正是因為網絡社交阻礙的了作為實體的人的親密關係的發展。
以至於人在這種機器的異化下將自身異化,越來越細分的網絡社交類型,一方面激發了潛藏在人性中或者讓本身的在人性中的各種面所展示出來,但是其主要方式以網絡為主,這種人機互動則最大程度的傷害了作為個體自身的情感關係建立。
個體的自戀自然導致依戀關係的弱化,甚至過度的強調自我,則在一定程度上是對他者即愛欲的對象的否定,如此一來,愛情這件兩個人的事情,如何自導自演完成呢??
從劇情中我們也明顯看到了都是老手的男生松田健和女生大森桃江都是可以進行肆無忌憚的性關係但是卻無法進行真正的愛戀關係的人,自卑,自戀,不願意付出,討好型人格,這些都或許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他們的狀態。
而正是由於資本的效率化放大了這種缺點的扭曲程度,因為一切都追求效率,如果一個人無法滿足自己就立刻找另一個人,內心也在這種看似能時刻滿足中陷入由缺失感,沒有依戀關係建立,無法被需要而產生的自我無能的循環。
這是性自由嗎?這是社會多樣化嗎??
毋寧說,這是人的機器化。愛欲之死已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