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料的形成就是山上的和田玉原石,經過自然侵蝕、剝落後被流水搬運至河流中,長期衝刷剝蝕和水中的自然滾動磨礪,去粗取精,留下料質最細膩結實的部分。
在和田玉籽料中有一種特殊的種類—沁料,它有著豔麗的顏色,不同於籽料的原生色、也不是籽料的皮色;剛發現的新料子會顯得有些乾澀並不美麗,但在經過你細心的盤玩一段時間後,會發現,沁料的顏色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會讓你感嘆她的美麗和溫潤。
和田玉籽料的皮色很容易理解,可是沁色有時會分不清楚,下面藏玉小哥就來說說什麼是和田玉籽料的沁色。
沁色一般是指和田玉籽料在形成環境中長期與水、土壤以及其他礦物質相接觸,大自然的水和礦物質不斷侵蝕玉體,使籽料部分或整體的顏色發生變化,一般多在裂隙上。
籽料的沁色往往是單一顏色,少量有兩種顏色;沁色往往會深入至籽料的深部,在縱向呈深淺的過渡。
在和田玉籽料中大多數是帶沁色的;籽料原石在河道中的千萬年的翻滾,衝刷侵蝕,通常會產生綹裂和肉質疏鬆的地方,外部的礦物質錳離子、鐵離子沁入至有裂紋的籽料深處和肉質疏鬆,最後就形成了表面和玉肉部分顏色一致的沁料,漸漸的就形成了各種顏色的沁料。
沁料一般分為紅沁和黃沁,沁色多為黃褐色、黑色,呈團塊狀、脈狀分布,通常光滑的皮色厚度較大,可以達到幾釐米。沁色顏色自然、有層次濃淡的變化。
黃沁料就是和田白玉或者青白料經過上萬年的河水衝刷,經過水中鐵分子的長期浸染而形成;黃沁的沁色比較均勻,表裡如一。
是如果一塊和田玉籽料外部全部都被黃皮包裹,不漏出玉種,我們也不知道這個沁的有多深,是沁透了還是只是薄薄一層,在沒有漏玉種的情況下我們默認為黃沁,而且黃沁一般都是雕刻薄薄的一層,不漏出裡面的內容。
紅沁就是鐵離子沁,鐵離子分為三氧化二鐵(紅色),四氧化三鐵(黑色),所以一般來說和田玉籽料的紅沁伴隨的是黑色和紅色,而黑色經過把玩後顏色也會變淺,所以可玩性很高。不過紅沁的料子一般較少,要麼很黑,要麼不紅。
從本質上來說沁料屬於後生玉種而非原生玉,所以沁的再透的沁料也不能稱之為黃玉或者紅玉。
和田玉沁料形成的條件:
1、致色源:玉礦邊上必須存在有色礦藏色素。
2、玉質不緊密:和田玉籽料玉質松也就是密度較低,才會讓有色的礦物質沁入玉體的。
3、過程漫長:和田玉籽料沁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時間不夠,那也是無法入沁的。如果籽料質地相對緊密而接觸礦色時間較長,也是存在入沁的一種可能。
如按按沁紋形狀可分為:水草沁、絮狀沁、釘子沁;皮色在表面,往往帶有多種顏色。而沁色往往是單一顏色,少量有兩種顏色;沁色會深入至玉的深部,在縱向呈深淺的過渡。
皮色和沁色都有整體和局部之分,不少和田玉的沁色外面還往往有其他顏色的皮色。
我是藏玉小哥-新疆本地人,專注精品和田玉收藏,分享和田玉收藏和鑑別知識,歡迎大家關注、轉發、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