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角視角帶觀眾走入刺繡文化,《風起霓裳》從人物服飾、道具到置景等諸多細節之處著筆,展開唐韻文化一角。
2021年初,多元類型劇目豐富著開年螢屏,多部劇集引發關注與討論。近日,古裝劇《風起霓裳》在湖南衛視和優酷開播,再次引起大眾對唐風國韻和傳統美學的談論。
伴隨著跌宕起伏的劇情,性格差異極大的人物形象漸次顯現,也鋪敘開主線故事情節。而劇中兼具古韻美感的針絲線縷和置景細節也勾勒出別樣的唐韻與風俗民情,刺繡文化的美感與具有特色的視覺效果相映成趣。
《風起霓裳》以唐代為故事背景,講述極具製衣天賦的少女琉璃與少年登科卻多年蹉跎不遇的裴行儉,共同經歷困境和考驗,在逆境中共同成長的故事。
從尚服局的日常事務鋪開,上至朝堂及皇城內外,下至市井街巷,基於傳統文化審美,劇集從服飾、道具到置景等諸多細節方面細膩著筆,鋪開了一幅充滿盎然氣韻的唐風畫卷。
該劇在製作層面注意細節的精準,攝錄美、服化道每道工序都有所講究。其在融合唐朝傳統元素之外,也注意結合現代審美,令「古風」與「創意」相得益彰。
就劇中的古風置景而言,《風起霓裳》中的景別多色調明快、構圖工整。大到皇室深宮的禮袍常服、器物擺件,小到市井生活的家長裡短、煙火氣息,都融合古今審美。
劇中,太子李治所居住的東宮的陳設,並未採用大眾印象中宮廷常用的金紅配色,而是採取了藍、綠搭配為主的冷色系,既還原了唐代早中期的主流風格,同時也契合李治淡然、樸素的角色性格。東宮的置景採用金色的彩繪和青綠色的琉璃瓦相互搭配,在清雅中兼具貴氣,與人物身份和性格相映照。
而作為串聯起主人公兩代人命運的關鍵場景,主管制衣的機構「尚服局」配色以棕、綠、黃為主,其靈感來自敦煌壁畫。內部格局中,則突出高低有致、對稱嚴整、花紋綽約,做到畫中取景,景中有畫。
道具方面,不論是金銀器皿,還是尋常粗細陶瓷,以及貫穿主人公一生的關鍵技藝——紡織夾纈的製品,都在參考歷史記載的基礎上加以雕琢,風格統一而細節多樣。
劇集將巧思融入現場的一絲一線、一釘一卯之間,觀眾不僅可以從一景、一物中窺得人物地位和性格特點,還可在人物日常生活中品味唐朝文化意蘊之美。
開播後,《風起霓裳》引發熱議的不僅是「國韻美學」,還有劇集中不斷上演的「職場」進階圖鑑。從臺詞到故事,該劇沒有局限在微觀的情感糾葛中,而是著重處理男女主角不畏艱難、絕地反擊的成長軌跡,使得劇情有著更大的起承轉合空間。
《風起霓裳》從主人公琉璃、裴行儉幼年時期講起,逐步展開兩個人物在命運跌宕中的交織與扶持。劇中女主角琉璃機敏善良,但在慘遭家庭變故之後,需要學會應對深邃莫測的人心,由此所表達出的智慧和堅韌,生動可感;幼時多舛的男主角裴行儉,雖然出身並不顯赫,卻胸懷遠大志向,竭盡所能實現理想。
《風起霓裳》以男女主人公相攜成長、絕境逆襲的故事,向觀眾傳遞出積極向上、面對困難百折不撓的正向生活態度。他們在逆境中抓住機遇,擺脫束縛的少年之志也被更多年輕觀眾討論著,而兩人之間偶爾出現的逗趣插曲,又帶給觀眾有溫馨可愛的輕鬆觀感。
在人物設定上,除了琉璃和裴行儉之外,《風起霓裳》中還有豐富的人物群像。這些豐滿的人物也拓展著故事的敘事空間。而個體人物身份和經歷的差異,也給故事走向帶來更多戲劇張力。
劇中登場的諸多人物,從王公貴族,到文人武士,再到平民百姓,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生活、命運與性格。無論是膽識過人的武媚娘、心憂天下的李治,還是守諾重託的孫內侍,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心理驅動和行為模式,還有著自己的小動作和微表情,形成一幅立體的人物群像。
人物的多面鮮活消融了古裝劇的時空距離感,也利於讓作品與觀眾產生情感共振。《風起霓裳》以個性差異明顯的人物豐富故事線,再通過複雜多元的人物碰撞,傳遞出積極的觀點,也讓劇中討論多了一層話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