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的哭聲,不是用來分析的

2021-02-21 柳飄飄了嗎

昨天飄剛聊了有心的惡意——「虐貓」。

今天又被另一個無知引起的悲劇震驚了。

一個年輕的媽媽,因為盲聽盲信所謂的「嬰兒睡眠引導」。

眼睜睜看著才三個月大的女兒,因為趴睡無法翻身,悶到窒息而死。

還沒怎麼觸碰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一條稚嫩的生命就被剝奪了。

任誰第一眼看到這個事件,都會覺得氣憤、悲痛。

但當我們走進這個事件,一點點剝開,卻更五味雜陳。

這樣的慘劇,原本可以避免。

它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事件發生在一個名為「芝士小餛飩」的嬰兒睡眠訓練的付費微信群裡。
一個汕頭的年輕媽媽,因為聽從了所謂「老師」的指導。讓才三個月大的女兒一個人睡,自己在房間外看監控,觀察她的睡眠情況。這個寶寶一開始趴睡在床上,小腳丫卡在欄杆裡拔不出來,整張臉被悶住了,放聲大哭。聽到孩子大哭,奇怪的是,這個媽媽第一反應不是衝進房間把孩子抱起來。
先不說一個媽媽,眼睜睜看著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不去安撫,只會拍視頻,自己判斷不了該不該去抱,該不該去幫孩子翻身的行為。

這時如果這位媽媽有自己的判斷力,哪怕只是進去看一眼孩子,都能及時發現危險。

可這位媽媽,卻連孩子怎樣算大哭都判斷不了——

在用嗓子扯著吼算嗎

這位媽媽還只會在微信群裡發視頻,干著急:我怕她悶死去。
其他媽媽還反過來羨慕她,孩子這麼快就解鎖趴睡,安慰她沒事。從最開始的求助,到孩子窒息死亡,中間足足一個小時。這期間有無數次解救寶寶的機會,都被這個母親生生錯過了。
試問一個只會問怎麼辦,和不敢面對的母親,如何能養好一個孩子?可氣的是,這個媽媽為什麼無知到這個地步,盲信盲從,完全沒有正常生活經驗,也沒有自己的思考能力。當無知的媽媽,遇上不靠譜的所謂育兒機構,是雙重悲哀。

慘案發生後,這個育兒平臺「芝士小餛飩」,迅速出了一份聲明,撇清自己和這個事件的關係。

甚至還呼籲,不要「斷章取義」,不要對「這個媽媽造成二次傷害」。

意思就是不要討論,不要再扯到你們這類「育兒達人」是嗎?

這和轉移注意力、撇清關係的「為了保護女性,不要轉發」論調有啥兩樣。

結果,網友們一深扒,才發現這個「芝士小餛飩」,根本就是一個沒有正規資質的育兒群。

最早的發起人是一個理工男博士,和一個嫁到美國的女博士。

憑藉所謂的西方優良育兒經驗,大行宣傳,有自己的公眾號、微博,還出了一系列付費課程,包括這個「趴睡引導」。

這個女博士「餛飩媽」,自稱是有美國紅會高級育嬰資格證,後來卻被扒出,這個資質,只要花40多美金,誰都能拿到,比月嫂培訓還簡單。

而且,群裡這些所謂的老師們,也只是一些有個體育兒經驗的媽媽而已。

這個年輕媽媽奉為圭臬的所謂「科學育兒」,只是一群沒有過硬的育兒理論背景,全憑經驗指揮的業餘媽媽,想想都膽戰心驚。

飄看到這個事件後,還特意去搜索了關於「趴睡」的資料。

很快就能搜出,相對專業的兒科醫生關於孩子「趴睡」的解讀:

趴著睡有它好的一面,它和孩子在子宮內的姿勢有關係,讓孩子有安全感。

但是它也是有壞處的,會導致斜頸,窒息的風險也非常高。

這個媽媽若是能平時多看一些科普類的、真正權威的育兒理論書,甚至是多諮詢一下醫生,也不至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這種對所謂的「女博士」、成功人士媽媽頭銜的迷信,和有病不去醫院,反而輕信赤腳大仙的民間偏方,又有什麼區別?

雖然「芝士小餛飩」是個不靠譜的機構。

但在這次事件裡,反覆被媽媽們提起的「獨立睡眠法」「哭聲免疫法」,其實並不是他們自己琢磨出來的。

它是由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提出來的育兒理論。

簡單來說就是:以對待成年人的方式,培養孩子。

在初階育兒過程中,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

理論認為,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成長,難以獨立。

「儘量不能親吻和擁抱孩子,不能輕易滿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

這套理論,風靡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和西方多個國家。

普遍認為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能力。

但後來被另一個心理學家哈洛,用「恆河猴」實驗證明了,會培養出心理有缺陷的孩子。

哈洛給小猴子準備了兩個「媽媽」,一個是掛有奶瓶但冰冷的發條玩具,一個是柔軟的絨布。

通過觀察小猴子的反應,他得出結論:接觸帶來的安慰感,是母愛最重要的元素。

而且,只有擁抱、撫摸還不夠,能輕輕搖晃小猴子,和它一起玩耍,這樣長大的小猴,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正常生活。

在嬰幼兒時期,一味地不幹預,只提供食物,缺少關懷、陪伴。

整個事件中有很多人不理解的是——

趴睡、獨立、少哭這些「技能」,嬰兒「解鎖」它的意義在哪呢?

其實「不管」式育兒有那麼大的市場。

不可忽視的原因是現代人想從繁重到幾乎違背人性的母職中,得到適當解放。

不止一個女明星吐槽過,育兒的第一兩年,基本沒有整覺睡過。

試想,在你為帶孩子沒一頓好覺睡,沒一頓好飯吃,突然來了個所謂的「科學育兒」說:別管,就是最好的教育。

不心動才怪。

傳統育兒方法,往往比較依著孩子性子來。

抱睡放醒、餵夜奶,都是讓新手媽媽們比較煩躁的。

且傳統育兒,以比較注重對孩子物質上的直觀滿足。

對於心理和人格發展的需求,不夠重視。

在對精神世界越來越注重的今天,不管式育兒,在理論上有利於孩子獨立人格發展。

這也戳中了新手爸媽的訴求。

於是所謂大行其道,成為新的一片韭菜田。

但,真正科學育兒的需求本質,其實只是廢棄傳統育兒中一些無用功和糟粕。

以及對嬰幼兒心理、人格成長方面關注的缺失給補上。

但繞了一大圈後,製造了一些神乎其技的概念後。

卻忘了能培育出健全人格的核心——

尊重孩子的個人天性,建立彼此信賴的親子關係,給孩子建立基本的安全感。

沒有一種成功的教育方式,是站在踐踏人性本能的基礎上的。

這是多數媽媽,在實踐過各種理論式育兒後,都會得到結論。

馬伊利就曾後悔自己曾經生搬硬套「觀念式」育兒。

為了培養「獨立」的習慣,嬰兒期就讓孩子獨立睡,大搞哭聲免疫法。

後來才發現,從小就得到足夠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可能更有安全感,更獨立大膽。

而,從獨立訓練,發展的越來越細的拒絕抱睡、戒夜奶等「解鎖闖關」。

也有比較權威的育兒心理學博主出來駁過。

不能隨隨便便就給嬰兒的基本人性,扣上「寶寶的壞習慣」的帽子。

不尊重、扭曲嬰兒的集體共性是一點。

另外就是共性之下,沒有把小寶寶們當成一個獨特的「人」,不把孩子的特性當回事。

別人家孩子幾個月斷奶,什麼時候開始自己睡,你家也必須要。

否則就是壞孩子。

而在一定程度上物化自己的孩子,更是一些父母的心理盲區。

「趴睡窒息」事件中的媽媽,最令飄感到不對勁,並不是她採用了不正確的育兒方式。

而是,在孩子去世後,這位媽媽,考慮的,是問自己結紮了還能不能要一個。

那個寶寶身體住著什麼樣獨特的靈魂,是一個什麼樣的靈魂,在那個晚上痛苦地隕落了。
這是我們曾經批評中國「別輸在起跑線上」「填鴨式教育」「虎媽式教育」的出發點。「不管式」育兒的鼻祖,「哭聲免疫法」創始人華生曾無不自信地這麼標榜自己的理論——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把他們帶到我獨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任何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只有可能被他人仰望的未來,卻沒有可堪回首的過去和現在。簡而言之,把嬰兒和孩子,也當人。

相關焦點

  • 嬰兒哭聲分析大全
    嬰兒哭聲分析大全 生活工具 大小: 3.9M 版本: 01.00.28
  • 女孩被哭聲驚醒,科學探秘「夜半哭聲」現象
    很多人經歷過一種情況,就是晚上或者夜裡突然被奇異哭聲驚醒,甚至有人白天在人跡稀少的地方也聽到過。通常很多人聯繫到鬼神之說,那麼這種現象究竟是真的存在還是幻覺,能否用科學解釋?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則故事,一女生在寢室裡睡得正香,突然聽到窗外遠處似乎有女人在哭。
  • 嬰兒哭聲翻譯器究竟有沒有市場?相關思考及分析
    當時就在想,如果有一個寶寶哭聲翻譯器該多好呀? 只要寶寶哭了,就能直接通過哭聲知道寶寶真正的需求是什麼,寶寶也不會這麼遭罪了 於是在寶寶睡著以後,發了朋友圈: 如果有人能夠發明寶寶哭聲翻譯器,該多好!
  • 驚悚漫畫:女孩補妝時聽到的哭聲,在別人出來後停了下來!
    懸疑漫畫:女孩在衛生間裡補妝,耳邊傳來陣陣嬰兒的哭聲,看到一個女孩從裡面出來後,哭聲停止了。 作者:樸智娜 來源:死格
  • 值得收藏的精彩句子:沉默是一個女孩最大的哭聲
    5、耽誤你的不是運氣和機會,而是你數不清的猶豫。6、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計,無志者只感千難萬難。7、道理我們都懂,不過感情這東西,它不講理。8、沉默是一個女孩最大的哭聲,如果你懂。9、心態決定情緒,情緒決定心情,心情決定心境,心境決定生活。10、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
  • 硬核奶爸做個「智能嬰兒監視器」:啼哭自動通知,還能分析哭聲含義
    作為父親,我首先意識到的事情是:嬰兒很多時候都會在哭,即使我在家,也不可能總是能聽到孩子的哭聲。通常,商用嬰兒監視器可以填補這一空白,它們充當對講機,讓你在另一個房間也能聽到嬰兒的哭聲。注意:在這個例子中,我將展示如何利用聲音檢測來識別嬰兒的哭聲,同樣的精準程序可以用來檢測任何其它類型的聲音-只要它們足夠長(例如:警報或鄰居家的鑽孔聲)。
  • 夜半哭聲:「媽媽……」
    N本報記者 湯先增 通訊員 黃綠榮 申斌 文/圖 本報訊 「媽媽,媽媽,你在哪……」昨日凌晨1時40分許,福州風景藍水岸小區裡,突然傳來稚嫩的哭聲。 被吵醒的居民起床一看,嚇壞了,一單元6樓陽臺處,一個小女孩坐在鋼化玻璃護欄縫隙中,隨時有可能墜樓,居民趕緊報警求助。
  • 人類的哭聲,上帝聽見了嗎?——觀韓國賣座電影《哭聲》
    《哭聲》受邀參加第69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非競賽單元展映,影片於5月18日在坎城進行了國際首映,收穫好評無數,被稱為「當代名作」,「近年韓影最佳」,也創造了歷年韓國5月上映影片的最好票房成績。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觀眾對《哭聲》的解讀也是如此。在韓網上,「哭聲解說」已經成為搜索熱詞之一,韓國著名電影網站Naver關於《哭聲》的影評已有1700多篇。
  • 夜半哭聲,驚動屏山警察!
    近年來多地突發兒童墜樓、被卡防盜網等事件兒童獨自在家隱患頻頻襲來凸顯部分家長監護失責5月13日23時50分許,特巡警大隊接到群眾報警稱:「在一小區某住戶家中有小孩子哭聲傳出來,已有半小時了,請前來查看。」
  • 影視 看過《哭聲》之後不算影評的影評
    《哭聲》資源出來之後,一大批專業影評人士已經寫了很多關於電影的分析貼了叔僅僅是一名看客,就不班門弄斧了今天只是來說說自己看過電影以後的想法
  • 當年備受爭議的《哭聲》,你看懂羅宏鎮的用意了嗎?
    《哭聲》小麥始終堅信,不是所有電影都適合所有人看。就比如說根據美國驚悚小說大師史蒂芬·金老師原著改編的《閃靈》和《小丑回魂》。《閃靈》涉及美國歷史上的西進運動和印第安人大屠殺。這兩部電影都不是在利用恐怖形象或者一驚一乍的方式嚇唬人。真正恐怖的,是影片中反映出來的歷史事件和當時的社會問題。所以單純把它們當成恐怖電影來欣賞,實在是不公平。
  • 為何逝者在被火化時傳出「哭聲」?不是封建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
    為何逝者在被火化時傳出「哭聲」?不是封建迷信,是有科學依據的。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都會面臨著生離死別,人也不例外,然如今為了不佔用土地以及環保等原因,很多人在去世之後家屬都會選擇火化,然而,為什麼逝者在被火化的時候,火化爐內會傳來哭聲呢?在這火葬場陰森的氛圍之下,又聽到了爐內傳來可悽涼的哭聲,很多人在此都會感覺到背後發涼,難道這是什麼詐屍以及靈異的現象嗎?
  • 《哭聲》:韓國恐怖懸疑片,一部叫人一頭霧水的懸疑片!
    《哭聲》:韓國恐怖懸疑片,一部叫人一頭霧水的懸疑片!《哭聲》講述了一個詭異的日本人來到小村莊後發生了連環中毒事件,警察鍾久的女兒受牽連後,沒有辦法下只有找來道士日光聯手查出真相的故事。哭聲是一部以被害者為敘述主視角的Cult類型片,題材詭異,拍攝手法獨特,帶有強烈的個人印記。同時影片整體也十分的disturbing,無論從結局從敘事過程從配樂。美國這邊的譯名是The Wailing,我覺得不如它的中文譯名好——哭聲,就是一片荒涼之地縈繞著一個怨靈,隱隱綽綽發出陰惻惻的哭聲的感覺,那麼這哭聲是誰的呢?
  • 看《娑婆訶》重新解讀韓國恐怖電影《哭聲》
    金濟石解散韓國東方教之後轉入地下秘密發展四大護法,將1999年寧越出生的可能包含結束自己魔鬼身份的81名女孩在之後十六年中陸續殺死。人算不如天算的是在最後一位四大天王廣目天王按計劃殺死第81名女孩的之時,女孩告訴廣目天王自己有個不為外人所知的雙胞胎姐姐才是魔鬼,自己一家四口只能頻繁搬家。
  • 《哭聲》:這部年度最期待韓國電影終於來了
    我相信,目前僅拍攝三部長片的羅泓軫能夠收穫諸多美譽不是沒有原因的,對他的讚美之詞已有很多,在此不多說了。 有人看完《哭聲》後反應「故事無法自圓其說」、「看不懂」、「裝逼」。對此我有點苦笑不得。我想既然大家主動找了資源並觀看了《哭聲》,想必也是電影愛好者,看電影應該也不是僅僅為了娛樂消遣的。
  • 看坎城|【新浪】對話韓片《哭聲》導演羅泓軫:我不想解釋鬼魂
    日前羅泓軫帶著自己剛剛在韓國上映,熱度爆棚且好評如潮的新作《哭聲》來到坎城影展的非競賽單元進行國際首映,新浪娛樂也藉此機會對羅泓軫導演進行了專訪。表面上羅泓軫是個普通的剛步入中年的韓國男子,不是一個惹人厭煩的人,片場之外的他性格隨意,漫不經心,話語不多,目光游離,你和他講話時,他的目光才會落在你身上。
  • 靈異鬼故事:夜半哭聲
    對了,你有沒有聽到廁所裡有一個女人斷斷續續的哭聲?」「哭聲在哪兒?」我憤怒的起身跑到了廁所,猛的一下拽開了廁所的門,裡面什麼都沒有。我長長的出了一口氣,這時依依也隨後跟了過來。「老公,老公,你沒事吧?」「沒什麼,我過來看看,好了寶貝,我們回去睡覺吧。」躺在床上我根本睡不著,因為我也聽到了依依所說的那個哭聲。
  • 為何逝者被火化時家屬能聽到「哭聲」?不是封建迷信,有科學依據
    其實在這世界上也存在著一些看起來似乎很靈異奇特的現象,但事實卻是很平常的事情,就比如今天小編要和大家介紹的究竟這個聽起來似乎有些令人發毛的奇異現象,那就是逝者被火化時家屬能聽到「哭聲」。那麼,各位讀者朋友們是否知道呢?為何逝者被火化時家屬能聽到「哭聲」?不是封建迷信,有科學依據。
  • 《哭聲》:是誰在哭聲裡笑了?
    在推出《追擊者》、《黃海追緝》等叫好叫座的電影之後,羅泓軫導演費時六年的時間完成編劇與執導的作品《哭聲》(The Wailing/, 2016)果然沒有讓人失望,跳脫現實批判的質地,《哭聲》改走懸疑驚悚的路線,充斥著神怪傳說以及宗教色彩,雜糅犯罪與偵探類型電影的特質,細心鋪張成為一部處處需要觀眾留心,劇情百轉千迴的新類型電影,在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的投資之下
  • 一場宗教佔領案和無法分辨惡魔的結尾,這便是《哭聲》的可怕之處
    《哭聲》放進了「惡魔」這個未知存在,用來對比人類的「多情」。但《哭聲》不是單純的恐怖片,它不是一部記錄正義大勝惡魔的電影,它既不交代薩滿與惡鬼的來由,它也無意透過鏡頭暗示每個角色的背後動機,想看到只要鏡頭拍到惡魔,他就會在無人角落露出邪惡冷笑的觀眾要失望了。《哭聲》就像是張沒有地標的地圖,你覺得傳統定義上的好人,似乎懷有隱情,你覺得罪該萬死的真兇,卻又似乎無辜被誣。它告訴你有那麼多條路可走,你卻猜不到誰站在正道誰在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