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飄剛聊了有心的惡意——「虐貓」。
今天又被另一個無知引起的悲劇震驚了。
一個年輕的媽媽,因為盲聽盲信所謂的「嬰兒睡眠引導」。
眼睜睜看著才三個月大的女兒,因為趴睡無法翻身,悶到窒息而死。
還沒怎麼觸碰這個五光十色的世界,一條稚嫩的生命就被剝奪了。
任誰第一眼看到這個事件,都會覺得氣憤、悲痛。
但當我們走進這個事件,一點點剝開,卻更五味雜陳。
這樣的慘劇,原本可以避免。
它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事件發生在一個名為「芝士小餛飩」的嬰兒睡眠訓練的付費微信群裡。這時如果這位媽媽有自己的判斷力,哪怕只是進去看一眼孩子,都能及時發現危險。
可這位媽媽,卻連孩子怎樣算大哭都判斷不了——
在用嗓子扯著吼算嗎
這位媽媽還只會在微信群裡發視頻,干著急:我怕她悶死去。慘案發生後,這個育兒平臺「芝士小餛飩」,迅速出了一份聲明,撇清自己和這個事件的關係。
甚至還呼籲,不要「斷章取義」,不要對「這個媽媽造成二次傷害」。
意思就是不要討論,不要再扯到你們這類「育兒達人」是嗎?
這和轉移注意力、撇清關係的「為了保護女性,不要轉發」論調有啥兩樣。
結果,網友們一深扒,才發現這個「芝士小餛飩」,根本就是一個沒有正規資質的育兒群。
最早的發起人是一個理工男博士,和一個嫁到美國的女博士。
憑藉所謂的西方優良育兒經驗,大行宣傳,有自己的公眾號、微博,還出了一系列付費課程,包括這個「趴睡引導」。
這個女博士「餛飩媽」,自稱是有美國紅會高級育嬰資格證,後來卻被扒出,這個資質,只要花40多美金,誰都能拿到,比月嫂培訓還簡單。
而且,群裡這些所謂的老師們,也只是一些有個體育兒經驗的媽媽而已。這個年輕媽媽奉為圭臬的所謂「科學育兒」,只是一群沒有過硬的育兒理論背景,全憑經驗指揮的業餘媽媽,想想都膽戰心驚。
飄看到這個事件後,還特意去搜索了關於「趴睡」的資料。
很快就能搜出,相對專業的兒科醫生關於孩子「趴睡」的解讀:
趴著睡有它好的一面,它和孩子在子宮內的姿勢有關係,讓孩子有安全感。
但是它也是有壞處的,會導致斜頸,窒息的風險也非常高。
這個媽媽若是能平時多看一些科普類的、真正權威的育兒理論書,甚至是多諮詢一下醫生,也不至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這種對所謂的「女博士」、成功人士媽媽頭銜的迷信,和有病不去醫院,反而輕信赤腳大仙的民間偏方,又有什麼區別?
雖然「芝士小餛飩」是個不靠譜的機構。
但在這次事件裡,反覆被媽媽們提起的「獨立睡眠法」「哭聲免疫法」,其實並不是他們自己琢磨出來的。
它是由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華生提出來的育兒理論。
簡單來說就是:以對待成年人的方式,培養孩子。
在初階育兒過程中,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
理論認為,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成長,難以獨立。
「儘量不能親吻和擁抱孩子,不能輕易滿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
這套理論,風靡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和西方多個國家。
普遍認為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能力。
但後來被另一個心理學家哈洛,用「恆河猴」實驗證明了,會培養出心理有缺陷的孩子。
哈洛給小猴子準備了兩個「媽媽」,一個是掛有奶瓶但冰冷的發條玩具,一個是柔軟的絨布。
通過觀察小猴子的反應,他得出結論:接觸帶來的安慰感,是母愛最重要的元素。
而且,只有擁抱、撫摸還不夠,能輕輕搖晃小猴子,和它一起玩耍,這樣長大的小猴,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正常生活。
在嬰幼兒時期,一味地不幹預,只提供食物,缺少關懷、陪伴。整個事件中有很多人不理解的是——
趴睡、獨立、少哭這些「技能」,嬰兒「解鎖」它的意義在哪呢?
其實「不管」式育兒有那麼大的市場。
不可忽視的原因是現代人想從繁重到幾乎違背人性的母職中,得到適當解放。
不止一個女明星吐槽過,育兒的第一兩年,基本沒有整覺睡過。試想,在你為帶孩子沒一頓好覺睡,沒一頓好飯吃,突然來了個所謂的「科學育兒」說:別管,就是最好的教育。
不心動才怪。
傳統育兒方法,往往比較依著孩子性子來。
抱睡放醒、餵夜奶,都是讓新手媽媽們比較煩躁的。
且傳統育兒,以比較注重對孩子物質上的直觀滿足。
對於心理和人格發展的需求,不夠重視。
在對精神世界越來越注重的今天,不管式育兒,在理論上有利於孩子獨立人格發展。
這也戳中了新手爸媽的訴求。
於是所謂大行其道,成為新的一片韭菜田。
但,真正科學育兒的需求本質,其實只是廢棄傳統育兒中一些無用功和糟粕。
以及對嬰幼兒心理、人格成長方面關注的缺失給補上。
但繞了一大圈後,製造了一些神乎其技的概念後。
卻忘了能培育出健全人格的核心——
尊重孩子的個人天性,建立彼此信賴的親子關係,給孩子建立基本的安全感。
沒有一種成功的教育方式,是站在踐踏人性本能的基礎上的。
這是多數媽媽,在實踐過各種理論式育兒後,都會得到結論。
馬伊利就曾後悔自己曾經生搬硬套「觀念式」育兒。
為了培養「獨立」的習慣,嬰兒期就讓孩子獨立睡,大搞哭聲免疫法。
後來才發現,從小就得到足夠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可能更有安全感,更獨立大膽。
而,從獨立訓練,發展的越來越細的拒絕抱睡、戒夜奶等「解鎖闖關」。
也有比較權威的育兒心理學博主出來駁過。
不能隨隨便便就給嬰兒的基本人性,扣上「寶寶的壞習慣」的帽子。
不尊重、扭曲嬰兒的集體共性是一點。
另外就是共性之下,沒有把小寶寶們當成一個獨特的「人」,不把孩子的特性當回事。
別人家孩子幾個月斷奶,什麼時候開始自己睡,你家也必須要。
否則就是壞孩子。
而在一定程度上物化自己的孩子,更是一些父母的心理盲區。
「趴睡窒息」事件中的媽媽,最令飄感到不對勁,並不是她採用了不正確的育兒方式。
而是,在孩子去世後,這位媽媽,考慮的,是問自己結紮了還能不能要一個。
那個寶寶身體住著什麼樣獨特的靈魂,是一個什麼樣的靈魂,在那個晚上痛苦地隕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