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從微信推出朋友圈僅三天可見開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仿佛在朋友圈裡人間蒸發了。
不發動態,不發日常,寥寥無幾的朋友圈裡,不是分享歌曲就是轉發文章。把情緒隱藏在分享裡,把生活隱藏起來。
有人說,那些在朋友圈「消失」的年輕人都在微博「蹦迪」,可隨著微博推出了「僅半年可見」後,又是很多人,迫不及待隱藏起自己半年前的微博,仿佛沒有任何痕跡。
那些在社交軟體裡消失的人,如今都過得怎麼樣了?
明星楊紫的微博最近很熱鬧,因為生日,她開玩笑向張一山要祝福,張一山也曬出和楊紫的微信聊天記錄,給出了最接地氣的生日祝福。
很多人看了都說,羨慕楊紫張一山的真實,甚至很多人都在調侃他們像是戀情曝光。
其實儘管真實如楊紫,也曾經在微博「翻車」過。前些天,她轉發了一條電影《八佰》的微博,並附文表達支持。
隨後就被網友發現,這條微博是經過重新編輯修改過的,原轉發裡,「文案」兩個字附加一個大冒號刪都沒刪,可見文案是工作人員準備好的。
而楊紫起初沒有注意到「文案」二字,在微博以及轉發了幾分鐘後,才意識到問題並重新編輯了微博。
其實不止楊紫,這種微博「文案翻車」的情況,在很多明星身上都出現過,明星的微博帳號不是由本人運營,也不稀奇了。
早在2016年,就見過周冬雨曬出臘八節調皮自拍的時候,文字部分卻忘記刪除了「臘八節微博文案」,暴露了有工作人員幫助她提供文案的事實。
還有趙麗穎,也曾因為手快發布微博,忘記刪除文案二字。後來微博推出了「僅半年可見」功能,趙麗穎立刻就用了起來。
想想也知道,明星一條微博瀏覽量相當大,為了展示自己不出差錯的一面,確實很辛苦。
曾幾何時,明星微博裡我們能看到心直口快的那英,幽默詼諧的林更新,能看到分享日常的黃曉明,在微博裡說說自己的心裡話。
那時的微博並不千篇一律,很多明星像和朋友聊天一樣分享日常和心聲,充滿了真實生動的氣息。
但如今微博的同質化變得很嚴重,明星的微博裡,除了廣告就是自拍、風景照,發什麼照片、配什麼文字全權交給工作室打理,文案惜字如金。
他們怕的是什麼?自己隨心所欲發布的文字,被網友過度解讀,被誤解,被當做「黑歷史」……
不願把真情實感暴露在網上的人變多了,每個人都有迫不得已的原因。
你現在還經常發朋友圈嗎?如果拿這個問題去問身邊那些奮鬥著的年輕人,很多人的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發朋友圈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發一條狀態前,要反反覆覆檢查很多遍;
過幾分鐘沒人點讚,又擔心是不是自己太「矯情」;
等到都編輯好了發布,已經和自己最初想要分享的快樂背道而馳……
某社交平臺上曾有個「90後開始消失在朋友圈」的話題,引起10萬人討論,很多人都感同身受,確實,很多人都不願意在朋友圈分享生活了。
有人是嫌人際麻煩。微信裡全是領導、同事和客戶,想到發個朋友圈要分組要屏蔽,漸漸就失去發朋友圈的熱情。
有人是覺得疲憊。能在朋友圈發出的,未必是最真實的一面。蔡康永曾在接受採訪時說出自己刷朋友圈的感慨:他的朋友圈裡,烏煙瘴氣。
他的朋友圈裡,很多藝人曬自己接了多少通告,曬自己累到吐血,說自己每天只睡三小時……之所以發布,為的是點讚和一句「辛苦了」,卻不肯讓自己休息。
「我們為了要營造給別人看的櫥窗,壓抑了多少真實的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很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但是卻忘了,在朋友圈裡營造美好的影子,無法改變真實生活的一絲一毫。
能幫你走出焦慮的,只有你自己,而不是朋友圈。如果想變成精修過後的樣子,就去健身護膚;想要變成優秀的人,就把心裡定下的目標一點點實現……
在世間,本來就是各人下各雪,各有各的皎潔。把大部分的心力都拿去了應對虛假生活,最終委屈的只有自己。
倒不如靜下心來關注生活本身,真情實感與兩三知己共享,喜悅心情和愛人一起享受,即使不發朋友圈,依然能夠用這樣的方式留住感動。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不發朋友圈動態的人,是出於什麼心態?有一個高贊的回答是這樣說的: 「因為所有的朋友圈,都以私聊的方式發給在乎的人了。」
其實,那些漸漸遠離了社交軟體的人,未必過得不好,恰恰相反,他們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自己想擁有怎樣的生活,他們按部就班在成為自己成為想要的樣子。
《生活大爆炸》裡,小謝爾頓智商187,小時候因為早慧被視作異類。他沒有試圖合群,而是沉浸在學習的世界裡。
11歲上大學,15歲成為客座教授,獲得雙博士學位,見到了偶像霍金。比起花時間在無意義的社交上,他更願意努力成就自己。
於是我漸漸理解蔡康永曾經說過的話:「我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他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不必急於得到認可與點讚,也不必一一回複評論與詢問。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和審視,最重要的是活出自己的充實人生。
希望我們在善待世界的同時,也能保護好自己的一方淨土,在關心別人之餘,也能聆聽內心的聲音,讓自己舒服。
那些不發朋友圈,消失在社交軟體裡的人們,恭喜,你們終於在刷屏的時代裡找到了因關注生活真實,而發自內心的喜悅和平靜。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