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7 15:12 |富陽發布
11月15日晚9點20分
《錢塘江詩路:三國人文 詩意家邦》
電視專題片在浙江新聞頻道播出
《錢塘江詩路》電視專題片(富陽站)共兩集,每集片長18分鐘。第一集《錢塘江詩路:富春山居 味道山鄉》已於11月8日在浙江新聞頻道播出,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時長18分鐘!這部富陽專題片在浙江新聞頻道播出(點擊連結收看)
《錢塘江詩路:三國人文 詩意家邦》以詩意的畫面和語言,為觀眾娓娓講述「富陽龍門古鎮為何被稱為孫權故裡?三國國主後裔為何齊聚富陽?東梓關又與大文豪鬱達夫有怎樣的淵源」。
(點擊看視頻)
江浙一帶,負有盛名的古鎮不少,不同於周莊、烏鎮小橋流水的建築風格,位於杭州富陽的龍門古鎮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龍門古鎮地處富春江南岸的龍門山下,四面群山環繞,穿村而過的龍門溪,一路奔流匯入富春江。
天下獨絕的富春山水,孕育了龍門獨特的氣質。龍門古鎮是現今江南地區明清古建築群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山鄉古鎮,被譽為「江南古鎮活化石」。龍門之名,來源於東漢時期著名的大隱士嚴子陵。
嚴子陵隱居富春山以後,他四處遊歷,到龍門以後,嚴子陵說「此地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就有了龍門這個名稱。
龍門是孫權後裔最大的聚居地。公元980年,孫權二十七世孫孫忠由富陽東梓關遷居此地,此後孫氏一族不斷繁衍壯大,至今已有1000多年。
按照史料記載,1800多年前的東漢末年,孫權的祖父孫鍾在富春江的一處沙洲上,以種瓜為業,奉老養小。他為人厚道,尤以孝名稱著鄉裡。
他的兒子是孫堅,孫權則是孫堅的第二個兒子。
孫權的父親在17歲上,因孤身在錢塘江邊趕殺強盜、保護商旅而名聲大噪,從此發跡。《三國志》裡評價孫堅「勇摯剛毅,有忠壯之烈。」當時正值亂世,群雄割據,烽火四起,孫堅率領江東子弟投入軍旅,轉戰多年,成為當時一名傑出的軍事指揮員,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創建起了規模不小的根據地。
孫權也出生在下邳,也就在現在江蘇邳州市,孫權從小到大從未踏足過祖地,但在富陽,仍留存著他的諸多印記。
從波瀾不驚的百裡富春江,到波濤滾滾的萬裡長江,孫權父兄秉持江東父老的殷切期望,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鼎立了三國之一的吳國。
宋代詞人辛棄疾曾多次讚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生子當如孫仲謀。」
從三國孫權時期龍門孫氏,跨越千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孫氏後裔秉承先祖精神,勵精圖治,使整個家族日益興盛,如今,當地超過85%的居民都姓孫,是當今孫權後裔最大的聚居地。
龍門孫氏崇文重教,下血本辦義學、置藏書、聘名師,劃出義田作為教育經費,精心培育宗族子弟。到了明清時,人才輩出,誕生了為鄭和下西洋督造八十餘艘巨艦的工部侍郎孫坤、愛民如子的長葛縣令孫濡、「山西第一廉吏」孫銜等名宦賢達。
天下雄關知多少,富春江上東梓關。距離龍門古鎮不遠,是孫氏一族曾居住的東梓關。東梓關已有1500年的歷史,自古就享有「西下嚴陵灘,東流第一關」的美名。而這個村的村名來歷,也和孫權的後裔有關。
在南北朝劉宋時期,有一個孫瑤大將軍,駐守在東梓關,孫瑤在任時愛民如子,政治聲望很高,他去世以後,葬在東梓關附近。當時有這麼個風俗,墳邊要種梓樹。
多年以後,孫瑤墳頭的兩棵梓樹枝條都指向東邊,人民為了紀念孫瑤大將軍,就把青草關改成了東梓關。
古時,東梓關是水路過富春下錢塘的必經之地,往來官、商、客船都在此停靠、交易、補給。東梓關也因此成為一個內河航運碼頭和商貿往來集散地。
1932年浙江富陽籍作家鬱達夫乘船來東梓關,在那篇發表於1932年的小說《東梓關》裡,鬱達夫寫道:「屋外面的空氣著實有點尖寒的難受,可是靜躺在晴冬的朝日之下的這東梓關的村景,卻給與了文樸以不能忘記的印象。」
鬱達夫的筆下,東梓關是一個安然恬靜的小鎮,鎮上有著遠近聞名的老中醫,岸邊有輪船碼頭,還有路上來往的人。
從鬱達夫的文字裡,暖暖的民風從中蕩漾開去,暖了重病的人,暖了東梓關,也暖了過路的人。
東梓關毗鄰富春江,江鮮資源豐富,「未能拋得富春去,一半勾留是江鮮」。提起富春江,最不能忘卻的就是令人垂涎三尺的江鮮。富春江水域的魚類品種曾多達118個,光名特優品種就有鯿魚、花鱸、鱖魚、鰻魚等,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甲殼類、貝殼類、爬行類等,長江三鮮中鮮美程度不輸鰣魚的刀魚在富春江也並不罕見。
秋色漸入,富春的青山碧水染上新色,為人們鋪開了一張與眾不同的富春山居新畫卷。百裡富春山居圖,五十裡春江花月夜,勾勒出一幅發展新圖景,富陽人住在詩情畫意裡的幸福生活還在不斷加碼。
來源:區社科聯
編輯:許媛嬌
閱讀多一點
16055971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