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盤點文,來自《虹膜》的好朋友「如果周末只做一件事」微信公號(ifweekend)。這個公號脫胎於《南方都市報》的「娛樂品鑑周刊」(現已停刊)。它最特別的地方,是每周只推送一條圖文信息。每次推送的是近期亮相的電影、劇集、音樂中被專業人士認為真正重要的作品,入圍標準可參考該領域的年度十大。
2015年已經過去了一半,在過去的半年中,全世界範圍內湧現了那些值得關注的電影、劇集、唱片?大部分普通愛好者並沒有精力去全面追蹤有關資訊,但「如果周末只做一件事」微信公號已經幫我們做了這件事,多位相關領域內的專家選出了他們心目中半年最佳的十部主流電影、十部小眾電影、十部日韓華語劇集、十部歐美劇集、十張華語唱片、十張歐美唱片,夠我們享用很長一段時間了。
一起來看看。
電影部分
十部主流電影
作者:褻瀆電影
《瘋狂的麥克斯4:狂暴之路》(Mad Max: Fury Road)
末日世界的設定,各種造型詭異的角色、改裝車,加上質感十足的實拍物理特效,B級片範十足。從頭到尾瘋狂追車,情節雖然簡單,但動作設計充滿馬戲團式雜耍般的想像力,2015上半年最high大片。
《超能陸戰隊》(Big Hero 6)
踏踏實實地講故事,塑造人物之間的關係,還製造出大白這樣一個萌到讓人失去思考能力的角色,簡直到了犯規的地步。因為改編自漫威漫畫,所以給人看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的感覺,像一罐甜甜的可樂。
《它在身後》(It Follows)
配樂很容易讓人想到約翰·卡朋特,想到1980年代那些恐怖片,這片也算是對那個時代的青春虐殺片的解構,在和陌生人的一夜情之後,性愛後遺症像心魔一樣謎了青少年們的心智,把他們拉進一場和幻覺較量的恐怖遊戲。
《爆裂鼓手》(Whiplash)
這十部片子裡氣質最不主流的,有湊數之嫌,^_^ 看這片子就爽在魔鬼教師J·K·西蒙斯如機關槍掃射般的各種惡毒髒話,還有打起爵士鼓時節奏上的一氣呵成,故事本身其實有點黑色和反勵志的味道,好在夠燃。
《王牌特工:特工學院》(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
這是部很雅痞的英倫片,漫畫感十足的暴力場景像芭蕾舞一樣優雅,但劇本非常傳統,模式化的類型片框架甚至有點硬,好在它有各類精彩的亮點和拍攝技術上的創新,整體節奏行雲流水,快感十足。
《機械姬》(Ex Machina)
一所遠離世界的房子,一場人與機器人的圖靈測試,借用聖經裡的伊甸園和上帝七天創世,講了個引人深思的故事。當機器人擁有獨立人格,看她如何將自我意識、想像力、心機手段、女性魅力和同情心都用上。
《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
比導演湯姆·摩爾之前的《凱爾經的秘密》更加成熟,故事改編自愛爾蘭關於海豹女的民間傳說,唯美憂傷。敘事流暢,主題合家歡,加上神奇的愛爾蘭民謠,最後海豹女開口唱歌的部分簡直是年度最動聽瞬間。
《蠻荒故事》(Wild Tales)
六個相互獨立的故事組成的電影,導演達米安·斯茲弗隆幾乎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觀眾爽,爽之餘還有暴力的荒誕可笑。一波三折的劇情很容易讓人熱血沸騰,因為它們的黑暗、驚喜和諷刺都顯而易見,簡直是一集人類版的動物世界。
《沼澤地》(Marshland)
你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相,聽到的也不一定就是真話,這電影的聰明之處就在於煙霧彈和留白。有點像《殺人回憶》和《真探》的混合體,1980年代新舊政府權利過度時期的西班牙社會也在片中扮演重要角色,為影片增添厚重感。
《小森林》
吃貨妹子的《瓦爾登湖》,閒適散文般清新怡人,拍的不僅是故事,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給人陶淵明詩歌的感覺。這種田園生活讓人嚮往,不過很多人就算有勇氣回到鄉村,也沒那個自力更生的能力,所以《小森林》這樣的片子就更容易火了。
十部小眾電影
作者:褻瀆電影
《遊客》(Turist / Force the Majeure / Snow Therapy, 瑞典)
這是今年最讓人念念不忘的一部電影,探討了一個殺人不見血的話題:在性命攸關的時刻,假如丈夫扔下老婆孩子自己逃生,會產生什麼的後果?劇作工整,主題絕妙,導演還一直用維瓦爾第的G小調第二號小提琴協奏曲「夏」來製造故事的儀式感。
《寒枝雀靜》(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tence, 瑞典)
去年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導演羅伊·安德森有關人性的「生活三部曲」的終結篇,全片由39個場景組成,非線性敘事,城市和人群沒有半點人情味,有的只有一群百無聊賴的人,在不同的布景前思考,滿是哲學思辨的味道。
《利維坦》(Leviathan, 俄羅斯)
在公權力和司法腐敗面前,普通人是多麼的渺小和不堪一擊?這年頭好像也只有俄羅斯導演,能拍出這種史詩範兒的現實主義大片,充滿絕望又充滿生命力和悲憫。它分分鐘讓人聯想到我國,但又不僅是個釘子戶的故事,開放式的結尾出人意料。
《聾啞部落》(The Tribe, 烏克蘭)
講聾啞人校園的暴力故事,全片只有環境音加手語,無對白無字幕。不懂手語的人,要不斷地去猜劇情(但你不會看不懂),是一次極其特別的觀影體驗。全片由三十幾個長鏡頭組成,直白的性愛和殺人長鏡頭透著和整個故事一樣的扭曲和殘酷。
《訴訟》(Gett: The Trial of Viviane Amsalle, 以色列)
這片是開年至今觀感最棒的電影,因為它的表現方式帶有極強的煽動性,一個思想開放的以色列中年女人,用漫長的離婚法律過程和整個社會的信仰、法律、道德撕逼,呈現出以色列這個宗教社會的荒誕和離奇,這就是今年的《一次別離》。
《錫爾斯瑪利亞》(Clouds of Sils Maria, 法國)
片中排演的戲劇與角色的生活,她們以往的經歷與導演的關係,加上阿薩亞斯的各種引經據典,最後交織成一張大網,互為幾重鏡像,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引人深思。遭遇中年危機的女演員,心思就像流動的雲,讓人捉摸不定。
《真實》(Reallity, 法國)
第一次看法國鬼才導演昆丁·杜飛的片子是《橡皮輪胎殺手》,講一個喜歡爆頭的輪胎四處行兇殺人……到了這部電影,講電視劇突然有一天變得很險惡,放出一種聲波讓人類變愚蠢,然後七竅流血而死……這種大衛·林奇範兒的超現實故事魔性且有逼格。
《地球之鹽》(The Salt of the Earth, 巴西)
從巴西著名攝影師Sebastião Salgado的父輩開始,講述他的成長背景。通過一幅幅攝影作品,用編年體的方式講述巴西巨坑淘金者的惡劣生存現狀、熱帶叢林裡的原始居民、非洲人權紛爭慘劇、盧安達大屠殺……整部電影仿佛可以閱盡人間的苦難與滄桑。
《媽咪》(Mommy, 加拿大)
這是澤維爾·多蘭最成熟的一部電影,但廉價的MV手法到了毫無節制的程度,不過你不能否認這位年紀輕輕的魁北克導演是個天才,在自己的風格上有著很高的辨識度,加上人長得帥,他的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
《醜惡》(Ugly, 印度)
這部印度電影,足以秒殺去年所有的中國電影。它有著中國導演所沒有的社會責任感,和手術刀般鋒利的題材切入點,外表是犯罪懸疑片,一個小女孩被人綁架,但影片很快從綁架案的真相轉向事件中所有當事人的醜惡嘴臉,呈現出整個印度社會的陰暗面。
劇集部分
十部日韓華語劇集
作者:薊城君
《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呢》(日劇)
過著機器人般精準生活、厭惡約會和戀愛的理科女,沉浸文學世界無法和外界交流的啃老宅男,為了各自的理由決定攜手走向婚姻。看兩個奇葩如何為了共同目標彼此靠近譜寫僵硬又艱難的愛情故事,有笑有淚,不浪漫也動人。
《問題餐廳》(日劇)
提到日本女性的地位,中國人大多抱有優越感,但日本人先於我們,鼓搗出這部為女性發聲的電視劇。此劇的敏銳與細膩,像一根針插進在男權社會受到歧視與壓迫的每個女性觀眾心裡,你一定能找到讓自己感同身受的瞬間。
《哥哥扭蛋》(日劇)
每個小女孩多少幻想過那個老問題,「如果我有哥哥會怎麼樣?」。於是永遠毫無節操的編劇野島伸司指引一群可愛的小蘿莉,在童話般的世界裡尋找那顆能扭出完美哥哥的扭蛋,一顆奇葩朝天開,專治各種不開心。
《殺了我治癒我》(韓劇)
男主角池城憑藉驚人的演技,成功駕馭七重人格分裂的人物動靜兩面的魅力。編劇將七個人格編織成一張精巧的網,包裹住一場久遠的家族悲劇,並串起男女主角的愛情,幾次重頭戲都有令人驚嘆的催淚效果。
《製作人》(韓劇)
此劇用金秀賢、孔孝真、車太賢、IU組成的四人豪華陣容,講述電視臺編導的工作秘辛與充滿未知的感情生活,讓常看韓國綜藝的觀眾會心一笑。「都教授」金秀賢與女二號IU的雨傘情緣更是驚喜之筆,整體溫馨感人。
《聽到傳聞》(韓劇)
高中生情侶一夜激情鬧出未婚懷孕的尷尬後果,俗氣的開頭因為兩人懸殊的家世和傻少爺vs天才貧家妹的附加條件,變成有趣的宅鬥劇,少女媽媽需打起精神用自己的不凡天資學習上流社會的生存法則,鬥爭永遠不會結束。
《鏢門》(國產劇)
清末民初,一個名叫劉安順的男人幾起幾落的走鏢生涯,加上兩個鏢局的興衰,帶出最後一代押鏢人在摧枯拉朽的時代洪流中,為一份屬於舊時代的責任與道義所做的堅守與掙扎……精良考究的場景、新老演員的精心演繹,堪稱國產正劇的良心佳作。
《平凡的世界》(國產劇)
雖然電視劇永遠無法盡顯路遙這部時代史詩的全部魅力,但在快餐網絡小說霸佔半壁江山的電視劇界,如此經典著作還能有出頭之日,令人倍感欣慰。此劇集合的眾多年輕演員,在片中的表現較各自以往均有令人驚喜的飛躍,值得一看。
《於無聲處》(國產劇)
八十年代,軍工廠裡的一場間諜戰在無聲中落下帷幕;三十年後,無聲的警報又再次拉響……此劇拋棄了這幾年諜戰題材疑神疑鬼、故弄玄虛的路子,愣是拍出嚴肅活潑的懷舊情懷,可惜後半段的現代諜戰劇情嚴重拖累了本劇品質。
《虎媽貓爸》(國產劇)
時尚包裝的家庭劇,直切當今城市家庭的子女教育、婆媳關係與婚外戀等熱門議題,匯集了國產編劇最擅長的各路糾結人物與狗血橋段,有點聒噪、有點荒誕,來源於生活但比生活更鬧心,毫不意外成為年度熱門話題劇。
十部歐美劇集
作者:爪賽賽
《美國諜夢》(The Americans,美劇,第三季)
這是截至目前2015年metacritic評分最高的劇集:92分。它對炫技煽情和刺激腎上腺素幾乎沒有興趣,它的精緻體現在對冷戰間諜技術的高度還原,以及在播劇中無人能及的構建複雜故事的能力。
《副總統》(Veep,美劇,第四季)
如果你致力於學習喜劇寫作,那《副總統》的角色塑造是教科書級別的;如果你是位語言愛好者,特別是罵人愛好者,那《副總統》能給你帶來的快感絕對不亞於生理性高潮——我們通常將這類大腦炸裂的感覺稱之為:智商優越感。
《女子監獄》(Orange Is The New Black,美劇,第三季)
老實說,《女子監獄》第三季前半段有很多讓人不滿的地方,但一切都被大結局的那場「湖邊戲」給救回來了。《女子監獄》依舊是在播劇中最有生命力的那一部,不服還真是不行。
《嘻哈帝國》(Empire,美劇,新劇)
《嘻哈帝國》是今年美劇產業的第一謎題:這年頭竟然還有一部公共網劇集能紅成這樣?但它紅得有理:範兒起得正,曲譜得好,逼撕得徹底,狗血撒得暢快。那份自信灑脫不露怯,咱一時半會還真學不來。
《風騷律師》(Better Call Saul,美劇,新劇)
作為超A級劇集《絕命毒師》的衍生劇,《風騷律師》的良心是全方位的:從外部包裝風格、內核敘述元素再到最終成品質量,都做到了完美的一脈相承。
《夜魔俠》(Daredevil,美劇,新劇)
85%向你推薦劇版《夜魔俠》的人大概都會提到,這是部DC電影風的漫威電視劇——可作為一個瞎子,走暗黑路線不是理所應當嗎?真正讓《夜魔俠》脫穎而出的,是它在角色發展上投入的精力。
《九號秘事》(Inside No.9,英劇,第二季)
「反人類」在影視界真不是啥新鮮玩意兒,《九號秘事》的真正可貴之處在於它的不帶戾氣。與它的異卵雙胞胎《黑鏡》相比,《九號秘事》並不想告訴你什麼道理,它就只是想用最異端的邪惡戳一下你,然後在你還沒緩過神來的時候趕緊溜號。
《狼廳》(Wolf Hall,英劇,新劇)
很多時候陳詞濫調都有它的道理:BBC拍的歷史劇,一般都難看不了(準確來說PBS也是出品方之一)。為《狼廳》拿出點你的耐心配額吧,說不定就會迷上高中歷史書裡平淡帶過的克倫威爾,甚至有可能嘗到點《廣告狂人》的味道。
《格莫拉》(Gomorra,義大利劇,2014新劇)
雖然是部去年的劇,但今年才有中文字幕。講義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的黑幫爭鬥,堪比紀錄片般的真實,扣人心弦的劇情,讓你仿佛置身街鬥槍戰的現場,被巨大的緊張感扼住咽喉。(這個選擇和這段話與特邀作者無關,特此說明。)
《艾米·舒默的內心世界》(Inside Amy Schumer,美劇,第三季)
算是亂入的一個選擇,每期節目都由艾米·舒默主演的搞笑短片加街頭採訪、脫口秀片段組成,不是傳統意義的劇,網上有其中的一些片段配了中文字幕可看。舒默對女性在生活中各類遭遇的觀察,其辛辣精準讓人目瞪口呆。
唱片部分
十張華語唱片
作者:大地
聲音玩具:《愛是昂貴的》
有生之年終於等到聲音玩具出正式專輯,十二年的沉澱讓他們更成熟細膩。他們是在用近乎完美的固執,去完成這張連貫過去和將來的作品。
萬曉利:《太陽看起來圓圓的》
萬曉利用幾年時間從自己的空間裡走出來了。有人詬病萬總沒有以前那種深沉和憤怒,可每個人在不同環境和時期都有變化,音樂應該尊重內心的選擇,何況他其實還是保持了個人特色:那種幽默的智慧。
五條人:《廣東姑娘》
這些年的中國搖滾,就基本沒有像五條人作品一樣的敘事曲。他們終於開口用不標準的普通話,讓所有人加入他們戲劇化的音樂故事,不管是溫柔還是幽默,都是地道的市井生活。
旅行團樂隊:《B Side》
B Side在黑膠和卡帶年代一般都是主打之外的選擇,但旅行團把人生和領悟分為AB兩面——當我們熟悉了A面的生活,何不用B面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流行的吉他、適度的弦樂和悅耳的旋律搭配得十分舒服。
羅思容:《多一個》
羅思容把腳牢牢扎在地上,去詮釋普羅女性的心態和故事,從這點來說她就足夠偉大。與十二位女詩人一起關注這個時代和社會裡的女性境遇,藍調、爵士、戲劇等音樂元素輪番上陣,詩與歌的結合達到高度統一。
萬芳:《一半。萬芳的小劇場》
萬芳還是那個安靜唱自己喜歡的歌的女子。新唱片既沒放出十首歌的標配,也還留有小劇場給人的體驗。像《讀樂樂》《練習失去》這些走向和上半部編配都顯平淡的歌,依然能在聲音裡體會到立體感,這是真正歌者能給聽眾的享受。
張惠妹:《阿密特2》
搖滾的一面始終是張惠妹內心隱藏的爆發點,總能激發出她的不受束縛和野性本能,這讓《阿密特2》在新意和尺度上增加了不少彈性;編曲和歌詞都呈現出她和背後團隊的企圖心,暗示這不是在走老路。
毛恩足:《成為一條河》
如何讓一個歌者找回自己血液裡的東西?毛恩足給出他的答案,也讓很多迷惘的人看到新方向。西洋風格和原住民根源結合在一起,效果奇妙,既照顧聽感也保留了民族裡珍貴的東西。
岑寧兒:《Here》
作為中文樂壇真正的好聲音,岑寧兒所做的就是厚積薄發。在為很多大牌歌手做和聲後,她的專輯呼之欲出。比起香港那些模式化的女歌手,她更像個臺灣的獨立女生,流行民謠配上她富有辨識度和質感的聲音,對得起前輩們對她的推薦。
盧凱彤:《Pillow Talk》
本應走得更好的盧凱彤因躁鬱症休息了兩年,終於在音樂裡把自己拯救出來。她願意把自己病痛裡的苦楚說與人知,這樣的真實勇敢,在原聲吉他的襯託下那麼動人。看到一個實力唱作人重生般回歸,是令人欣喜的事。
十張歐美唱片
作者:靈偉
群星:《Fifty Shades Of Grey》
挾「史上第一暢銷情色小說」的威名,電影票房大賣的同時,原聲唱片也很暢銷。與電影甚至小說收到不少差評不同,原聲碟製作用心,無論「碧姐」還是「綿羊姐」的作品,都讓懸疑多變的張力遍布其中,贊。
George Ezra:《Wanted On Voyage》
因為一首《布達佩斯》大熱,George Ezra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聲,在英美斬獲不少獎項;歌迷說他是「小鮮肉長了大叔嗓」,他音樂中的懷舊搖滾風也跟他的年齡形成明顯反差。
Taylor Swift:《1989》
雖然這張專輯的首波單曲《Shake It Off》推出已經快一年,但它上周還是Billboard專輯榜的亞軍,此前更是多周連冠。顯然,對這位話題公主正式轉型流行歌手,大眾給予了一萬個掌聲。
Meghan Trainor:《Title》
唱片標題就是「標題」,Meghan可謂大膽,大概是身為豐滿的胖姑娘,本身個人標記已經足夠,無需多作形容。單曲《All About That Bass》自去年6月美國奪冠以來,成為58國冠軍,堪稱年度頂級熱門。
Mumford & Sons:《Wilder Mind》
將M&S歸入民謠,其實不甚準確,他們更多的是搖滾。新專輯媒體評分不高,但如果酷愛英式音樂,來自倫敦的他們會是Brit Pop最接近美式音樂的一面。
Zac Brown Band:《Jekyll + Hyde》
這兩年鄉村音樂有抬頭上揚的趨勢,當鄉村加入搖滾,也許ZBB更多地被視作搖滾樂團而為人接受。動靜皆宜的通吃是他們致勝的法寶,客席參與的Roger Waters(Pink Floyd!)和Amos Lee也要記一功。
Kendrick Lamar:《To Pimp A Butterfly》
作為饒舌Hip Hop歌手,Kendrick的新碟顯然是非常規的,跟主流Hip Hop藝人出品大為不同的Funk、Jazz、Soul風味共冶一爐,別具一格的幽暗優美,恍如曲徑深處的繁花綻放。
Madonna:《Rebel Heart》
「麥奶奶」可算是話題掛帥的史前人物,賣力出演Grammy和全英音樂獎現場,不慎摔倒也搶了不少版面,但新唱片銷售成績不算特別出色。但媒體不吝給予好評,對銳意求新的激進態度表示讚賞。
Florence + The Machine:《How Big How Blue How Beautiful》
2012年,原唱片公司改組,旗下所有藝人轉移到新廠牌,女主唱Florence Welch決定樂隊長休。今年5月,推出時隔四年的新專輯,也許是歌迷饑渴太久了,唱片剛上市便在英美等八國奪冠,成為樂隊成績最好的一次。
Drake:《If You're Reading This It's Too Late》
說是「Mixtape」合集,但怎麼看其實都應該算是正式大碟。自稱是「演唱最佳的說唱歌手」,唱片中的靈歌味確實濃鬱,《滾石》說這次他毫不費力地成為一位傑出音樂人。
友情提示:在網易雲音樂和蝦米音樂基本可以收聽到上述所有專輯,自己動手吧。
長按二維碼,可以關注「如果周末只做一件事」
回復以下關鍵詞,查看過往精彩內容
| 王家衛 | 黛德麗 | 武打 | 爆米花 | 貓咪 | 胡金銓 | 文藝 | cult | 戴錦華 | 裸戲 | 阿黛爾 | 凱恩 | 歷史 | 股市 | 賈樟柯 | 邵逸夫 | 陳凱歌 | 小時代 | 西遊記 | 郭敬明 | 隱形人 | 圖靈 | 蔡明亮 | 美國電影 | 塔蒂 | 肖申克 | 酷兒電影 | 偉大電影 |
合作、互推請聯繫:irisfilm@qq.com
編輯 | 徐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