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小眾文藝片,但片中無休止的大尺度船戲,幾乎佔據了電影一半的時間。
就是這部2019年《電影旬報》十佳日本電影第一名——
《火口的兩人》
這是日本1998年啟用分級制以來,首部登上擁有百年歷史《電影旬報》雜誌第一的R18+(18禁)電影。
電影由荒井晴彥執導,荒井晴彥、白石一文編劇,去年上映並為大眾所津津樂,橫掃去年多項日本電影大獎,知名刊物《電影旬報》與《映畫藝術》評選其為「年度10大佳片」冠軍,橫濱電影節在高雄電影節將其選為開幕片,在放映時,因為連續的性ai場面引爆全場。
兩小時的電影,竟被導演塞下了17場船戲,這部大尺度包裹下的電影。
前提:單單用se情的眼光來看它,你就錯了
影片選擇了日本「311」大地震為故事的發生背景。
直子是在20歲的時候去東京找阿賢的,在那之前他們還是堂兄妹關係。
後來直子搬到阿賢宿舍附近,兩個人才由兄妹成為了情侶。
在一起的時候,阿賢25歲,直子20歲。
阿賢由于禁忌之戀的羞愧感,有了新的女朋友,並且直子當天就知道了,她搬回了老家秋田。
沒過多久阿賢也結婚了,是因為有了孩子才結的婚。
直子放棄了在東京找好的工作,回到家鄉打零工,很不幸阿賢的婚姻也沒有維持多久,離婚之後他便一直處於生活的邊緣狀態。
大約離婚一年之後便再也沒有工作了,影片開頭他在河邊釣魚,不知道是因為失去了直子,還是因為失去了婚姻,就這樣開始了虛度的人生。
一個出軌,離婚,事業,失去了一切,另一個為生孩子才結的婚,就這樣他們不做任何抵抗,直面失望破碎的人生,卻又因緣巧合的又重逢了。
為了參加直子的婚禮,賢治回到了闊別多年的老家。並在這裡遇到了曾經的戀人直子。
直子的未婚夫一個自衛隊的軍官,由於工作原因需要到全國各地執勤,就在結婚前幾天,他仍在外地工作。
於是,準備婚禮和布置婚房的任務都落到了直子身上,
直子找到賢治幫忙採購。
在直子家中,兩人發現了一本相冊。相冊裡都是曾經相處的點點滴滴,各種一絲不掛、親密無間的私密照片。
這本相冊同時也喚醒了兩人美好的戀愛時光。
那一年,賢治25歲,直子20歲。為了和賢治在一起,直子義無反顧的跑到東京和他度過一段快樂時光。
看著照片,賢治有些抗拒。
不僅是因為七年未見,而且兩人的關係是堂兄妹。對於這段不倫戀,賢治曾一度沉淪。
而在內心道德的譴責下,賢治的內心更多的是不安與羞愧。
最終兩人分了手,結束了這段不倫關係。
如今重溫舊情,直子決定在結婚前和賢治再來一夜溫存。「只有今晚,讓我們回到那時候吧。」
在飄忽的躲閃、小心的試探,以及原始本能和孤獨狀態的驅動下,分別多年的兩人,終於還是邁出了那不倫關係的第一步。
然而,欲望的閘門一旦被打開,內心的那個空洞就再難被填上。
原本約定只做一次的兩人,卻在歡愉過後,陷進了回憶與感性的夾縫中難以脫身。
不過,雖然《火口的兩人》同樣也有非常明顯的災難背景,不過它並不同於以往我們所看過的災難片
人物的行為動機以及情節的走向都是建立在災難的背景之上,也比較有跡可循。
一個是已經離婚的落魄人夫,一個是即將嫁人的準新娘,這種註定要受到世俗道德指責的肉體關係,究竟會持續多久?
兩人決定在未婚夫歸來前的這五天瘋狂為愛鼓掌,來一場酣暢淋漓的狂歡。
這五天裡,兩人除了吃飯、睡覺,就是瘋狂的翻雲覆雨…
電影中富士山即將噴發,富士山對日本人來說,是精神與信仰的寄託所在。
富士山噴發,對年輕人的意義不亞於九級地震的影響。如此背景下,給整個故事增加了一份末日氣息。
同樣的,賢治和直子也正經歷著屬於他們末日。在外人看來,兩人的關係是不倫的,是不道德的。
可五天後愛人即將嫁作他人婦,兩人的時間只有五天了,之後兩人將永不相見。所以,對於身處末日的兩人來說,道德與倫理都是無意義的。
那本黑白寫真不僅喚醒了兩人對那一時期的美好回憶,也勾起了他們對過往青春時光的欲望本能。
而隨著他們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更多被掩蓋的往事也逐漸浮出水面。
面對自己內心的欲望投射、身體的本能驅使,以及精神世界的追求,這段被重新點燃的感情,又將何去何從?
《火口的兩人》小說創作於2012年,那是311大地震發生的一年後。
小說中,作者將地震替換成了富士山噴發,整個故事因此籠罩在了一個更顯晦暗、更無可避免的災難背景下,帶有了濃厚的末世意味。
末日即將來了,所有的一切不再重要,能做就是抓住一切機會盡情坦誠的釋放欲望。
直子特別喜歡一張巨大的富士山火山口海報,他們甚至赤身裸體和其合影。
在影片當中,賢治和直子曾赤身裸體地相擁於一幅富士山的海報面前。
俯瞰的富士山口,就像是個深不見底的黑洞,有一種強烈的似乎要將人吸入其中的巨大能量,神秘、震撼、深邃,令人著迷也讓人恐懼。
兩人曾經不顧一切的相愛,愛到濃時甚至想要一起赴死,被吸入富士山的火山口。
危險邊緣的愛情,隨時都會墮入無盡的深淵。
影片中無時無刻不瀰漫著一種末日氣息。遊蕩的孤獨的人,滾燙的病態的靈魂,看不到前方的生活,能過一天就是一天。
喪,迷茫,不知去向。兩人所呈現的狀態,是日本電影中典型的自發性頹廢和習得性無助。
這既是原作者白石一文對當代日本青年的真實映射,也是直子和阿賢關係的形象寫照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像是末日,不知什麼時候關係敗露,兩個人就會隨之毀滅。
在一切都已經垮塌的世界中,肉體成為了溝通兩個孤立個體的語言,填補著彼此心中的空缺,又引誘著人走向虛無和毀滅。
影片結尾,富士山即將噴發,賢治與直子的感情也將走到盡頭。雙重「末日」下,整個電影的末日氣息也變得更加頹廢。
導演也在不遺餘力的營造這種末日氛圍。全片幾乎只有兩位演員出境,展現的也是普通人睡覺吃飯的日常。
這些瑣碎無意義的行為,是彼此最後的時光和美好回憶。同時末日氛圍,給這段不倫戀增加了一絲悲涼浪漫的氣息。
也許這就是導演所想表達的,「我一直想拍一部散發著死與性愛氣息,交織著男歡女愛的電影。」
五天過後,直子取消了婚約,賢治也突破了倫理的束縛,沒有年少時期的迷茫和困頓,經歷過末日洗禮,他們決定要一個孩子。
曾經的末日火焰,如今成了二人炙熱感情的見證。倫理道德、禮義廉恥不再是二人的束縛,他們現在只想盡情的享受彼此。
正如賢治所說,「只想抓緊現在的每一秒,能和直子一起生活多久就生活多久,能做多少愛就做多少愛。我現在最想做的事只有這些,這是我身體的意願。」
而到了影片的結尾處,得知火山即將噴發的消息時,自然環境中的「末日」和情感世界的「末日」形成了某種統一。
在所謂的末日來臨之前,那些世俗的道德和標準,對他們而言更是失效的,因為他們所擁有的也只有彼此和當下了。
作為情侶間重要的相處模式,也是片中展現賢治和直子日常關係的某種具象存在。
正是在這種極其日常的刻畫當中,影片多次提到了身體意識和思維意識這二者之間的關係。
未來無常,世事難料,無法做出預測,而他們所擁有的只有短暫的當下。所以他們決定,在人生的最後一刻,將靈魂放逐,將思維的指導讓位於肉體的本能。
1970年7月,《潮》雜誌上刊載了三島由紀夫和寺山修司關於「qing色是否能成為抵抗的據點」的對談。
在被問及對『情色』的定義時,三島把qing色稱為是一種「匱乏的精神」:因為不滿足所以會想要填充這種匱乏,qing色是一種反體制的感情。
入選2019年日本電影旬報十大之一,或許噱頭不是qing色,而是對人類本身「文明」的一種反思,對一種我們固有的以為理所當然的東西,用一種更貼近人性的更長遠的眼光重新審視:那些正確的禁忌真的是對人最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