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12日,在廣州越秀山歌墟70周年之際,由廣州市越秀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梅州市文化館、河源市文化館、廣州市越秀區文化館和廣州市越秀區文化發展促進會承辦,越秀區文化館洪橋街分館協辦的「雄濤杯」廣東省客家山歌擂臺邀請賽驚豔舉行。32名實力歌手3輪打擂競技,600餘名群眾現場見證,20餘萬市民網絡觀賽,再次掀起客家山歌傳唱熱潮。
廣東省政協原副主席溫蘭子,廣東省老乾大學秋實文化輕騎隊會長、廣東省總工會原副主席、巡視員王麗華,廣東省文化廳原副廳長杜佐祥,秋實文化輕騎隊副會長兼秘書長、廣東省婦聯原副巡視員王遠芳,星海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黨總支書記楊光,廣州市越秀區政協主席孔祥虎,廣州市越秀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陳韌等領導嘉賓出席盛會。
(請在環境下觀看視頻)
本次比賽分為初賽、複賽和決賽3大階段,採用即情打景、接意接韻的賽制。參賽者現場抽題,即席駁歌,題目內容包括生活、工作、為人處事、孝道、愛情、遵紀守法等;參賽者抽籤配對,對歌時以對方的尾句為自己的首句,首尾相連,接意接韻;每一輪比賽獲得最高分者晉級下一輪比賽。新鮮的賽制不僅考驗參賽者的應變能力,還增加了比賽的趣味性,更還原了客家山歌天然的交際、娛樂功能。
初賽、複賽於11日在越秀區維度酒店舉行,決賽則於12日設在越秀公園小天使舞臺。設最佳歌才獎、金、銀、銅、優秀山歌手5個獎項,獲獎者頒發獲獎證書和獎金。獲得決賽資格者通過抽籤進行配對和抽取題目,每對鬥歌15分鐘。在最後的巔峰對決中,將評出金獎和最佳歌才獎。
32名山歌大咖鬥歌各顯神通
比賽由徐秋菊、鍾偉華、鍾柳紅、張獻雲和彭強等5位山歌大師擔任評委。32名實力派歌手受邀參賽,他們來自廣東各地,年齡不同,行業不同,卻同是愛山歌、善山歌的大咖:「日日山歌到處唱,夜夜山歌飄雲端」。不少歌手從小耳濡目染無師自通,吹拉彈唱樣樣精,可謂火星撞地球,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經過抽籤配對,歌手們現場鬥歌。他們有的風趣幽默,有的豪邁奔放,有的委婉清悠,但都用樸素的語言、嘹亮的歌喉,唱出了最真摯的情感。巧妙的接歌,整齊的韻腳,生動的比喻,悠揚的旋律,贏得觀眾的滿堂掌聲和評委的衷心稱讚。經過兩輪精彩的鬥歌角逐,20名選手晉級決賽。
決賽於12月12日在越秀公園小天使舞臺舉辦。現場吸引了600餘名觀眾,更有粉絲從外地千裡迢迢趕來為支持的歌手加油助威。低溫並未消減觀眾的熱情,餘音繞梁的歌聲將氣氛引入高潮。同時,通過觸電新聞、虎牙直播等直播平臺,共有20餘萬市民通過網絡觀看了比賽。
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李仁歡發揮完美,技壓群雄,奪得最佳歌才獎;溫偉權、賀景新、鄒翠娟、郭玉芳、古君讓等5人以出色的表現榮獲金獎;張育玲、馮宗勝、丘清英、劉彩珍、鄭春娣、劉景林等6人喜獲銀獎;彭育新、陳雙蘭、溫小霞、廖友雲、伍新周、劉錦容、陳德金、王天華等8人斬獲銅獎;林駿喬、何長嬌、周德華、文佩、鄧春安、廖文彪、張方勇、宋盛南、陳榮輝、張勝聯、宋國良、楊金靈等12人收穫優秀獎。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間歌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富有客家人的語言特色,鄉土生活氣息濃鬱。2006年,梅州客家山歌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廣州客家山歌也成為「熱門」的廣州市級非遺項目。廣州越秀山歌墟,更是與新中國同齡,擁有70年的傳唱歷史。
本次大賽,由國家一級演員、廣東省文化館研究館員、被譽為「客家山歌皇后」的徐秋菊倡議,獲得五華籍客家山歌手、佛山市譽濤通風配套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雄濤鼎力贊助。
大賽也獲得廣東客家山歌傳承發展群、廣州山歌傳唱總群、花都區客家山歌協會、越秀區洪橋山歌協會、大聲古師徒山歌群、湯小群山歌群、增城客家山歌藝術團、龍川縣客家山歌協會等群體和周國雄、客古、李遠森、甘少欣、周進軍、鄒翠娟、林昭文、黃穩泉等個人熱心贊助。張雋、劉景林、張錦松、盧雲輝、陳湘華、鄧榮生、鄒柏源、黃欽海、林百達、黃全方、張劍輝、丘昭洋、曾惠、麥秀清、胡蓉、湯炎忠、王文革、梁致遠、羅日興、黃欽慧、侯焯、方豔霞、鄧月紅等人熱心參與了籌備工作。廣東廣播電視臺觸電新聞金玲、山歌論壇鍾權、穗源視訊鄒柏源、廣東客商薈共享客家陳子龍、廣州市青年作家協會湯炎忠等人熱誠進行了宣傳。
據組委會表示,舉辦本次比賽,在謳歌新時代客家人民美好生活的同時,將發掘和培養更多客家山歌優秀傳唱人才。傳頌客家山歌,傳播山歌文化的星星之火,照亮客家文化的原野,將讓客家文化更深入人心,助力鄉村振興和文化強省。
(廣州市青年作家協會 林欣慧)
祝賀潘田歌友馮宗勝在本次比賽中喜獲「銀獎」!
點擊以下可進入↓↓↓
點擊下端推廣,了解更多生活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