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美國巡迴演講的臺北市議員羅智強強調,在當下臺灣高漲的「反/中仇/中」氛圍中,美國必須慎重考慮,臺灣不能沒有「親美和中」的聲音,不能沒有和平的「剎車皮」。
他呼籲,中國國民黨當前就是要扮演好「在野制衡者」和「和平守護者」的角色。
羅智強呼籲國民黨要做民/主監督者和和平守護者(中評社 餘東暉攝)
臺灣大選結果塵埃落定後不久,羅智強就來到美國和加拿大進行巡迴演講,推介其理念。
從西海岸到東海岸,羅智強已經在溫哥華、西雅圖、洛杉磯、達拉斯、亞特蘭大等11個城市演講13場。原本還要在華府和紐約演講4場,但因新冠疫情在美開始蔓延而取消。9日晚間在華府,羅智強與華文媒體和部分藍僑代表座談。
正值中國國民黨剛補選出江啟臣擔任黨主席,江啟臣在當選後的兩次公開演講都低調談兩岸,避談「九二共識」。
北京方面也沒有如以往,給新當選的中國國民黨主席發賀函。這引發外界諸多議論,有媒體問羅智強對江啟臣擔任國民黨主席的看法和對兩岸政策的建議。
羅智強指出,江啟臣擔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既面臨機會,也面臨挑戰。
羅智強分析江啟臣擔任國民黨主席面臨的機會與挑戰(中評社 餘東暉攝)
從機會面來說:
首先,江啟臣年輕,學養豐厚。會否帶來國民黨年輕化的作風,人們拭目以待。
其次,江委員問政有相當功底,江以「立法委員」身份來擔任國民黨主席,可以在「立法院」這個最重要戰場上做好民/主監督制衡的角色。
第三,國民黨過去幾年對美溝通,說難聽是徹底失敗,熟悉臺美事務的江主席應在這部分有很多著墨。
從挑戰面來說:
首先,國民黨作為百年政黨,有資產,也有包袱,公公婆婆必然多,方方面面要周到,黨內老中青協調和團結,將是非常大的挑戰。
其次,國民黨這次大敗原因,目前被討論較大的角度是其兩岸政策。國民黨對兩岸關係有傳承比較悠久,根基比較深厚的主張和論述,比方說「九二共識」,現在有很多辯論,基本上像「魚與熊掌」,有得有失,這不會是一個容易的題目。
羅智強說:「坦白講,這一點我是有保留的,如果把國民黨所有的敗都歸咎於其兩岸政策的話,我覺得恐怕是找錯病因,你就會下錯藥方。」
他給江啟臣的建議是,不妨以大辯論的精神,讓國民黨變成一個能夠開放討論的政黨,不用對任何題目劃下底線。大家充分討論,最後決定走哪條路線,再做調整或定調。
羅智強建議要向美方溝通解釋「親美和中」的重要性(中評社 餘東暉攝)
羅智強指出,國民黨過去長期的路線是「親美和中」,這是能夠確保臺灣和平發展和安全繁榮的非常重要的基礎路線。
現在臺灣處於「反/中仇/中」高漲的氛圍。在中國大陸和美國之間,國民黨的定位其實是中間偏美國,但國民黨有「和中」立場,就是不希望臺灣最後面臨超出臺灣能夠承受的風險,是比較務實的立場設定。
曾擔任馬英九辦公室副秘書長的羅智強指出,兩岸關係改變緣於美中關係的重大改變。
馬英九採取「親美和中」政策,既能夠跟大陸有很多開創性交往,同時美國對於馬英九也感到安心放心。
現在中美關係發生很大改變,國民黨就面臨比較困難的狀況,「親美和中」不再能夠滿足現在美國的國策,在臺灣變成誰比較親美的競爭,國民黨內部面臨路線選擇的挑戰。
羅智強認為,要跟美方加強溝通,告訴美方,國民黨的「親美和中」路線,對美國來講其實是最有利的定位。
因為如果連國民黨也走上最前沿的「反/中仇/中」,臺灣將只剩下「反/中仇/中」的聲音,將無限上升臺海的安全風險。一旦超出承受範圍,是要付出代價的,不只是對臺灣和大陸,美國也可能被卷進來。
「我覺得美方必須慎重考慮,臺灣不能沒有『親美和中』的聲音,臺灣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臺灣已經沒有和平的聲音,全都是喊殺喊打的聲音。這種氛圍持續下去,很容易引發擦槍走火。」羅智強說道。
羅智強指出,江主席面臨很複雜的環境,因為是補選的黨主席,任期只有一年多時間,要做出許多大的變革,時間非常緊迫。
他指出,這次黨主席選舉之後,國民黨很多人對改變跟改革寄予厚望,大家也會全力支持。他強調,國民黨要把自己的「在野制衡者」角色扮演好,這是當務之急,這對保證臺灣的民/主制度和民/主品質是非常關鍵的。
中評社記者問:這次江啟臣當選以後,對岸的反應讓人感覺北京方面現在對於國民黨的走向也是有看法的。在很多大陸民眾看來,現在國民黨似乎跟民進黨越來越沒有什麼兩樣了。
那麼今後跟大陸打交道的過程當中,國民黨如何凸顯其獨特性,如何還能夠扮演兩岸和平發展的主要角色?
羅智強說,在臺灣當下當一個「和平派」,本來就是萬分艱難。
「和平派」意味著某種中間溫和跟務實理性的路線,但現在是一個情緒高漲的時代。臺灣過去一直在思考在兩大之間怎麼去找到自己角色,這是需要雙面溝通的工作。
對大陸方面來說,馬政府執政8年的政策就是「親美和中」;到目前為止江主席也是主張「親美和中」,所以這部分是相沿傳承的,要跟大陸方面溝通清楚。
他說,作一個堅定的「和平派」,是國民黨的責任和信念。如果大陸方面不能夠理解,只會讓臺灣的「和平派」面臨更大困境,也不利於大陸。
對美國方面來說,要讓美國了解,雖然現在中美處在矛盾期,但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顯示,全世界不管是大是小、是強是弱,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共同挑戰是非常巨大的,強國之間仍有合作的需要。
他指出,在當前中美衝突面顯性因素增加,在美國的國策利益之下,美方可能認為民進黨的角色現階段也許好像比較符合現階段美方的國策,可是美方要知道,臺灣不能沒有和平的聲音,和平的聲音就是一個「剎車皮」,就是防止兩岸走向非常嚴重風險的緩衝機制。
羅智強強調,如果國民黨失去緩衝能力的話,當前臺灣就真的只剩下「仇/中反/中」,必然也會激起大陸的「仇臺反臺」氛圍。
雙方仇恨值不斷推升,就有可能擦槍走火,引發不只是對兩岸,甚至也對美國不利的結果。
因此希望不管是大陸還是美國,都應該珍惜和體諒國民黨現在採取的「和平守護者」的角色定位,和平在臺灣是非常重要的價值。
中評社記者追問:您說國民黨要繼續做「和平守護者」的角色,可是北京目前更關注的可能是,不管國民黨想不想要「九二共識」,它所體現的一個中國,國民黨是不是還堅持?
但如果國民黨明確堅持一個中國,可能在臺灣又沒有市場,無法憑此在臺灣東山再起。那麼您怎麼跟江主席建議,在這兩者之間如何取得某種平衡?
羅智強表示,對於大陸人民的部分,國民黨應當無條件地表達友善親善,比如對於大陸疫情,臺灣應該要保持一個同理心、同情心。
像不讓小明回臺灣這種事情,基本上已經違反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骨肉不分離原則,也違反了人權和臺灣自許的價值。
給國民黨的建議是,國民黨必須發出對大陸人民親善的聲音,即便是千萬人在你前面擋著,該說的話就要說。
對於大陸政府的部分,羅智強覺得要就事論事。
他認為,「九二共識」今天面臨的困難不只是國民黨單方面的問題。
國民黨對於「九二共識」的主張一直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大陸政府對「九二共識」的定義,在國民黨執政的時候,沒有明顯表達否棄「各表」。民進黨上臺之後,大陸對「九二共識」的定義也開始明顯限縮,給臺灣人民的印象是,大陸完全否棄了「各表」。
羅智強指出,原來「九二共識」非常寶貴的模糊性,使得兩岸可以不用觸碰核心爭議,可以籤署23項協議,「九二共識」是非常重要的執政交往的地基跟工具。
「各表」沒有了,民進黨對於「九二共識」的「俄羅斯娃娃」,第一層叫「九二共識」,打開以後叫做「一國兩制」。它用這個方式來扭曲「九二共識」的原初精神,造成了今天「九二共識」在臺灣的難題,本是執政交往地基的「九二共識」模糊性,變成在選舉中被扭曲的最好落點。
羅智強不認為應當拋棄「九二共識」,但相信維持「九二共識」不只是國民黨的責任,大陸也必須盡力,至少應當給予「一中各表」空間。否則面對「九二共識」的模糊性被扭曲的時候,國民黨處境只會越來越難。
國民黨也要跟美方溝通「九二共識」對於維持和平的重要性,這也是國民黨未來必須去面對的一個挑戰。
劉耀聰呼籲中國國民黨名稱不能改(中評社 餘東暉攝)
在座談會上,美京中華會館主席劉耀聰呼籲,中國國民黨的名稱一定不能改,改了會流失很多黨員。不要一聽中國兩字就唯恐不及,最重要的是中國國民黨內部重新改造再出發,贏回人民的共識。
記者:餘東暉(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