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紀錄片:小視角呈現多彩中國

2020-12-24 光明日報

微紀錄片《丁真的世界》 資料圖片

微紀錄片《第一書記》 資料圖片

【熱點觀察】

近一段時間,康巴漢子丁真爆紅出圈。一段三分多鐘的微紀錄片《丁真的世界》迅速帶火了丁真的家鄉——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也成為社會各界了解藏地風情的窗口。微紀錄片這一誕生於新媒體和短視頻時代的新型表達和呈現方式,經過幾年的發展,越來越成為各大媒體和商業平臺偏愛的時髦「語言」,以小切口、小視角講好社會各界的故事,展現多彩中國。

傳統紀錄片與短視頻碰撞出「微」火花

「雪山、草原、冰川、寺廟、白塔,我的朋友們,還有唱不完的情歌……」《丁真的世界》以一位陽光少年的視角,用紀錄片的方式呈現出一個詩意的「仙境」,令人神往。短短三分多鐘的微紀錄片不是簡單的硬廣告,更不是譁眾取寵的低級段子,而是用接地氣、生活化、沒有距離感的微觀視角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美感。這正是微紀錄片與大多數短視頻的不同之處。

20世紀90年代已有「微型紀錄片」的說法,其特點被概括為「製作周期短、耗資小、傳播速度快,一般情況下,長度為5~10分鐘」。2012年前後,微紀錄片有了新的表述:「新媒體正在逐步改變紀錄片的生產、傳播、營銷過程,而微紀錄片在生產方式上,具有製作周期短、個人化程度高、生產成本低、手機拍攝、實時傳輸、實時話題等特點。」同一時期,一些紀錄片評獎中開始設置「最佳微紀錄片」獎項,對微紀錄片創作方向進行引導。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的時間被匆匆忙忙的腳步切割成碎片。靜下心來欣賞一部動輒幾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的長紀錄片成為越來越奢侈的事情。與此同時,網際網路和短視頻技術的發展,為創作、傳播短小精悍的視頻作品提供了便利。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9.4億,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9.01億,人均單日使用網絡時長達110分鐘。其中,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達8.18億,佔整體網民的87.0%。

在此背景下,微紀錄片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目前,無論是各大短視頻平臺還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隨處可見微紀錄片的身影,不少商業平臺專門開闢了微紀錄片頻道。以央視為例,《故宮100》《如果國寶會說話》等大量時長縮短、內容更簡潔、更有針對性和趣味性、宣傳渠道多樣化、傳播便捷化的微紀錄片湧現並獲得了良好口碑。

不同於短視頻的「隨心所欲」、無所不包,拍攝微紀錄片需要一定的藝術手法和更高要求的腳本。微紀錄片本質上是紀錄片,真實性是其基本要求。從演變過程來講,它是傳統紀錄片與短視頻碰撞出的「微」火花,兼有紀錄片與短視頻的雙重特徵。微紀錄片這種應時而變的藝術形式與時代同步,以小切口記錄人生和社會百態,為時代畫像。

記錄人生和社會百態,為時代畫像

近年來,各種類型的微紀錄片大量湧現,讓人目不暇接。從養胃的美食到養眼的國寶,從感人的抗疫故事到熱血的脫貧奇蹟,從平凡的剃頭匠到偉大的人民英雄,微紀錄片以小切口、短時長記錄真實、探索未知,呈現自然、關照社會,在講好中國故事、書寫新時代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美食類紀錄片向來最受歡迎。《舌尖上的中國》取得巨大成功後,美食類紀錄片隨之呈現井噴之勢,微紀錄片更是以其輕便靈活的特點將天南海北、大街小巷,甚至胡同深處的早餐、小吃、地方菜等用微紀錄片的形式挖掘呈現出來,讓美食「香飄」朋友圈、微信群。美食類微紀錄片看似拍美食,實則呈現人生和社會百態。如高分微紀錄片《早餐中國》,不僅帶觀者吃遍全國各地,短片中更有美食有故事有鄉愁,一句「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鄉」不知打開了多少人的味覺記憶;又如《街頭大廚》,從每集的題目就能看出,觀者看到的不只是美食,更是人生。《浪子回頭》《滴水之恩》《開心就好》《鐵女柔情》《瀟灑走一回》,這些作品中的街頭美食店主就是大家身邊的普通人,而他們的經歷像美食一樣給觀者帶去力量。

美食養胃,國寶養眼。近年來推出的聚焦中國國寶以及傳統建築的微紀錄片也是一大熱門。如央視在2012年推出的《故宮100》以每集6分鐘的體量,用100集短片講述故宮100座大小建築的命運,呈現故宮的歷史、現狀和未來。作品以極富現代感又多樣的方法,將紫禁城建築的功能、意象及美學價值演繹、建構成一個全息建築影像系統,成為網友深入細緻了解「故宮一角」的放大鏡。2017年,《如果國寶會說話》橫空出世,該片不端高冷的學術範兒,沒有懸疑式的渲染,用文物講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將精美與精彩濃縮在5分鐘的短片中,推出之初便引爆相關話題,「國寶熱」持續至今。

除了「會說話」的國寶,還有「會說話」的照片。2016年,新華社推出的《國家相冊》,依託中國照片檔案館館藏照片,聚焦中國近代歷史的各種重大事件和精彩瞬間,用微紀錄片講述中國百年歷史和時代變遷。今年以來,新華社推出的微紀錄片既有聚焦駐村第一書記的《第一書記》,又有聚焦抗洪搶險的《十個退伍老兵》,還有以農民視角反映農村變化及農民樸素生活的《在田間》,都是以小角度為時代畫像的代表作。

反映現實的「輕騎兵」,國際交流的「文化使者」

微紀錄片以其輕便靈活的體量穿梭於宮殿、博物館和城鄉村鎮、街頭巷尾,往返於時空與光影,觸及社會各個角落與側面,它將傳統紀錄片難以觸及或不易深入挖掘的隱秘低調的美好加以呈現,並以更加便捷的方式迅速傳播開。此外,作為一種受眾越來越廣泛的國際通用語言,微紀錄片不僅可以扮演特殊時期的「輕騎兵」角色,還能擔負起國際交流「文化使者」的重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向春而行》《你的背影》《小星火》《最美逆行》《誓言》《我們的力量》《全民戰「疫」》等微紀錄片大量湧現,以內容精煉、體量較小、快速直接、傳播方便等特點,發揮了「輕騎兵」作用。尤其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更是以每集5分鐘的輕體量視頻,直擊武漢抗疫實況,以記錄者第一視角呈現主題,以記者的親身經歷作為信息進行故事化傳播,破除各種謠言,讓世界看到真實的武漢,真實呈現中國人民抗疫的決心和鬥志。

微紀錄片在國際交流中的表現同樣亮眼。如前一段時間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義大利國家廣播電視公司等中意兩國媒體同步播出的,為紀念中國和義大利建交50周年的百集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以體驗式場景為主線,用每集5分鐘的小體量講述中意千年古都的前世今生與東西文明交融互鑑的傳奇故事。該片內容以小見大,突出「微紀錄、新表達」,深入淺出敘事,跨越時空探尋,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微紀錄片這一新型紀錄片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到每個人的身邊,記錄典型人物,宣傳地方風物,傳承文化記憶,聚焦特別主題,定格了多彩中國的一個個精彩瞬間,用鏡頭把各地的亮色呈現給相對固定在一地的受眾眼前。在微紀錄片發展迅速的今天,筆者認為,還要處理好傳統紀錄片與微紀錄片之間的關係。兩者各有側重,需要綜合考量各種因素,不可厚此薄彼,更不能用一方將另一方取而代之,應當發揮合力,多視角呈現多彩中國。

(作者:張紅芸,系商丘師範學院講師)

相關焦點

  • 微紀錄片:小視角呈現多彩中國
    一段三分多鐘的微紀錄片《丁真的世界》迅速帶火了丁真的家鄉——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也成為社會各界了解藏地風情的窗口。微紀錄片這一誕生於新媒體和短視頻時代的新型表達和呈現方式,經過幾年的發展,越來越成為各大媒體和商業平臺偏愛的時髦「語言」,以小切口、小視角講好社會各界的故事,展現多彩中國。
  • 兩部微紀錄片在貴州主流媒體上線
    近日,《看,這裡是貴州》和《聽,這裡是貴州》兩部「到貴州·見不同」系列微紀錄片在海內外新媒體平臺上線。從3月18日起,該系列微紀錄片也將在天眼新聞等省內主流媒體陸續推出。
  • 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上線 「海派百工」微紀錄片展中國匠人精神
    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供圖&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布魯塞爾9月22日電 (記者 德永健)作為慶中秋、迎國慶暨成立5周年線上慶祝活動之一,布魯塞爾中國文化中心在其網站和社交媒體帳戶上線「海派百工」系列微紀錄片,分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一展中國匠人精神。
  • 阿語譯配版《絲路,我們的故事》和《燃·青年》系列微紀錄片在...
    這是長城精品頻道首次將原創微紀錄片以本土化包裝和譯配的形式推廣至阿拉伯國家主流電視臺和新媒體平臺,為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雙邊文化交流添磚加瓦。  阿拉伯國家第一大報《金字塔報》副總編Samy Elkamhawy觀看《絲路,我們的故事》和《燃·青年》節目後給予了高度讚賞,評價這兩部微紀錄片向阿拉伯國家廣大觀眾展現了一帶一路合作共贏價值觀和當代中國新面貌。
  • 探索中國青年的精神圖譜 微紀錄片《理想答案 僅供參考》開播
    從2020年9月3日起,每天19:55,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將推出一部呈現當代中國青年人生態度的系列微紀錄片《理想答案 僅供參考》,講述中國青年最燃、最熱血的奮鬥故事,探索他們的精神圖譜,給觀眾一個關於理想的參考答案。
  • 微紀錄片:疫情危機中的「紀實先鋒」
    在這次疫情危機中,由紀錄片衍生出來的新形態——微紀錄片更是呈現出井噴之勢。央視、地方媒體、視頻門戶網站和普通民眾紛紛推出了微紀錄片,湧現出一批時效性強、人文關懷濃厚的「現象級」產品,成為傳播正能量的「紀實先鋒」。 一、靈活多元,凸顯時效性 疫情肆虐,人們被動「宅」在家裡,時刻關注著疫情的最新動態。
  • 王永利:微紀錄片·小中見大,快速反應,直擊一線戰疫故事
    「眾志成城 共同戰疫」,總臺電視紀錄人,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有責任,有擔當,也是最可愛的「逆行者」,深入一線,用鏡頭聚焦重大疫情中個體人物的命運,暖心呈現中國人的抗疫故事,其中,微紀錄片,小中見大,快速反映,既有思想性,也有藝術性,直擊抗疫一線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精神風貌,成為深受廣大幹部群眾歡迎的一種報導形態
  • 短視頻、漫畫、微紀錄片 黨史新中國史的新表達
    如果我告訴你,他們還製作了微紀錄片、短視頻、漫畫,其中不乏爆款,贏得年輕人喜愛,你會不會吃驚?事實上,藉助新媒體講好黨史新中國史,正成為新時代研究院的新目標,黨的理論宣傳正呈現生動活潑的新氣象。用漫畫生動展示黨史新中國史嚴肅的政治、歷史內容如何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呈現?
  • 第三季100集《中國夢365個故事》微紀錄片即將再次登陸非洲
    新京報訊(記者 羅曉靜)12月21日開始,第三季100集《中國夢365個故事》微紀錄片將登陸四達時代非洲數位電視及網際網路視頻平臺,覆蓋肯亞、烏幹達、南非、奈及利亞、尚比亞、坦尚尼亞、盧安達、莫三比克、象牙海岸、加納等32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面向近1300多萬非洲家庭數位電視用戶及
  • 100集《中國夢365個故事》微紀錄片在阿拉伯國家播出
    新京報快訊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打造的第一季100集阿拉伯語《中國夢365個故事》微紀錄片將於12月11日開始登陸中阿衛視(CATV),通過尼羅河衛星覆蓋中東地區22個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勒斯坦、約旦、敘利亞、黎巴嫩、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
  • 百集微紀錄片《百鍊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開拍
    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記者孫少龍)百集微紀錄片《百鍊成鋼:中國共產黨的100年》創作座談會暨拍攝啟動儀式10日在京舉行,該微紀錄片預計於2021年4月播出。  據介紹,該微紀錄片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中共江蘇省委聯合出品,採取短小精悍的短視頻形式,擷取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復興歷程中的100個重要事件,用100個歷史故事反映出百年大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
  • 這部青春勵志微紀錄片,獻給2020…
    這部青春勵志微紀錄片,獻給2020… 2020-12-27 14: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陽臺裡的武漢》,如何用小視角拍出大情懷?
    今天,我們想從創作角度繼續關注——《陽臺裡的武漢》是如何用「小視角」拍出「大情懷」的?從許許多多網友的暖心反饋中,我們可以篤信的是,影片最終的呈現抵達了她拍攝的初衷,即拍一部真正屬於所有普通民眾的「武漢故事」。
  • 系列微紀錄片第一集《第一書記 · 跨越》
    系列微紀錄片第一集《第一書記 · 跨越》 2020-10-26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義大利國家電視臺播映 百集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
    百集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義大利播出落地發布會18日在羅馬舉行,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與義大利國家廣播電視公司就《從長安到羅馬》
  • 人物微紀錄片《武漢志工》
    記者拍攝了大量素材,經後方編導製作成一部微紀錄片,名為《武漢志工》。紀錄片呈現的故事真實感人,片中汪勇對自己所面對的危險並不盲目樂觀,他還帶有幾分戲謔地將死亡稱為「掛了」,對於外省援助醫療隊,他感覺武漢人有責任去滿足他們一些基本需求,談到受他幫助的醫護工作者為了給他省出一隻口罩,本該戴四個小時的N95卻戴了六個小時,他泣不成聲。
  • 《尋找中華廚神》微紀錄片活動在香港正式啟動
    由中國華夏文化遺產基金會指導、海外網旅遊頻道運營方主辦、歡盈(深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出品,《尋找中華廚神》微紀錄片開機儀式於2019年4月19日上午在香港土瓜灣東南工業大廈私薈會所順利舉行。出品人代表陳志昌、攝製方代表唐永廷、香港攝製統籌代表卓慧敏、拍攝主角——來自香港、曾獲「中國餐飲文化大師」的尹達剛、香港群生飲食技術人員協會理事長許美德以及粵港兩地的專業人士、抖音、微博網紅代表20餘位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尋找中華廚神》是國內首部以人物勵志故事與美食文化融合的微紀錄片。
  • 百集系列微紀錄片《冰雪故事匯》開播
    為響應「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號召,新年伊始系列微紀錄片《冰雪故事匯》在人民網等平臺播出。該紀錄片計劃第一季製作播出100集,每集三分鐘,講述有溫度的冰雪故事,涵蓋冰雪運動愛好者、冰雪運動教練、冰雪運動進校園、冰雪運動進社區、冰雪運動背後故事、冰雪運動推廣人、冰雪運動媒體人、不退役的冰雪人、冰雪運動中國製造、不分國界的冰雪人等十大主題,講述普通人的冰雪小故事,講好中國冰雪大故事。日前,該系列短片製作方召開研討會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舉行。
  • 《檔案裡的黃河故事(河南)》微紀錄片項目在鄭州正式啟動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消息(高椏):9月10日下午,河南省檔案館與國際在線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檔案裡的黃河故事(河南)》微紀錄片拍攝工作正式啟動。河南省檔案館館長李修建介紹了與國際在線合作拍攝《檔案裡的黃河故事(河南)》微紀錄片項目的基本情況,並宣布拍攝工作正式啟動。國際在線董事長藏具林與李修建館長交換戰略合作協議文本。來自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陝西省檔案館、中國人民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出席儀式。
  • 五四微紀錄片│青春的樣子
    五四微紀錄片│青春的樣子 2020-05-04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