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達叔經濟學 作者:達叔
我們生活在一個動態的社會裡,多重博弈無處不在,很多事情,都有副作用,需要我們警惕。
達叔今天進公司,遇到了兩個公司非常年輕的傢伙,都是戰略市場部的,都是80後,都是知名商學院畢業,有文化。
達叔是野路子出身,做業務的,他們找達叔聊天,也算是相互學習。
很開心,達叔喜歡和有文化的傢伙聊天。
以下,對業務,對職場,對企業文化,說點感想。
不一定對,各位隨便看看。
一個產品崛起。
我們生活在一個創新大爆炸的時代,很多行業賽道一旦出現,經常會湧現出一堆公司,拼殺的極其激烈。
公司裡讓達叔分享感想的時候,達叔說過兩點:
1、一口氣原則:
新推出一個產品,如果真的是公司主推,那就必須所有資源往裡砸,必須一口氣跑到底。
跑到第一,跑到遠遠甩開對手,跑到所有競品都死心。
否則,永遠都有崩盤的風險。
當然,對於一些前線的業務人員,你可能無法決定整個公司的戰略層面,但是你可以在自己負責的地盤,跑起來,跑到第一。
把所有對手都打趴下,打的他們離職,讓他們死心,這是可以做到的。
關鍵是,你有沒有這個心氣,有沒有這個野望。
達叔剛做銷售的時候,做藥,遇到過很多老闆,印象最深的是剛畢業那年,達叔和老闆在醫院旁邊的包子店吃飯。
上海的黃梅天,外面淅淅瀝瀝的下著雨。
老闆問,這個主任你見幾次了?
達叔說,估計有七八次了。
老闆說,開始提要求了麼?
達叔一臉懵逼,嘴裡的包子突然就不香了,問,提什麼要求?
老闆看也不看達叔,盯著窗戶上雨滴說,我做業務的時候,無論我做什麼產品,都會和客戶要求,我最低要佔50%的市場份額,剩下的份額,無論對手有幾個,無論怎麼分,都可以。
但我最低要50%,我就是這麼一路殺出來的,你可以試試。
說完,他就開車走了。
很多人,和達叔說過很多道理,都沒有這個50%,令達叔印象深刻。
達叔今天講給你聽,你不妨試試。
因為達叔信了,也做到了。
達叔身上有很多缺點,優點也不太多,
2、兩代人原則。
疫情剛結束,達叔和老闆在公司樓下的食堂,吃飯瞎聊。
其中一個觀點,就是一個公司的崛起,需要犧牲掉兩代人。
第一代人,草莽兇狠,風格凌厲,只認一個結果,就是快速增長,所有部門,都給銷售讓路,都給業績讓路,都給生存讓路。
這一代,必然伴隨著有功有過,部分灰色地帶。
第二代人,對第一代人進行糾偏,仍然是以業績增長為主,對灰色地帶進行清理,引入新的玩家,保存量、找增量。
這兩代人之後,很多行業或公司,都會進入瓶頸期,進入成熟期,進入以財務為主導的時代,精細化管理,安全和利潤為主,銷售退後。
為什麼要聊這個?
達叔和老闆在探討,我們這一代人的定位,自己的使命是什麼,就是拼命增長,肯定有風險,也肯定會犯錯。
但是,你不能因為害怕犯錯,就不做事,這不是我們這代人的風格。
因為等幾十年後,中國經濟和日本一樣,進入0增長,甚至負增長,你想折騰,都沒戲了。
有機會折騰,還有機會犯錯,是時代給的機遇。
我們是日本的昭和時代,是昭和男兒,不是平成廢物。
劉阿姨曾經說過一句話,在初民看到奇蹟的地方,末人只看到虛無。
達叔把他的話倒過來,在末人看到虛無的地方,初民看到了奇蹟。
樂觀點,朋友。
因為,樂觀是有方法的。
硬幣的另一面。
戰略市場部的姑娘問達叔,我們公司的市場部,為什麼這麼弱?
達叔說,因為原來的老闆太強勢了,他的腦子,就是市場部。
這是很多公司的通病,是硬幣的另一面。
好的時候,效率特別快,壞的時候,就跑偏了。
老闆很強勢的組織,是沒法討論戰略的。
作為下屬,只能儘量證實,或者委婉的證偽。
經常在朋友圈裡刷屏的,有一個文章,大概的題目就是,彭蕾說,無論馬雲在外面吹了什麼牛,我都努力證明他是對的。
這就是頂尖的思維。
達叔見過很多員工,在公司裡,竊竊私語,總想找幾個角度,證明老闆是錯的,這不是在秀智商。
這是典型的腦子有病。
因為你看到的信息不一樣,思考問題的格局不一樣,了解的戰略不一樣,大概率你是錯的。
達叔不認為,一群在船艙底下的水手,比站在船長室的舵手,更懂該駛向何方。
即使你們人多,但你們大概率還是錯的。
真理和戰略,什麼時候以人數多少為衡量標準了?
你通過努力,證明老闆是對的,才有獎勵,才能升職加薪。你證明他是錯的,還是以私下議論的方式,是要找揍麼?
部分組織領導,真的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渴望借力外腦,這時候戰略市場部的年輕人,才有一展抱負的戰點。
即使你戰鬥力爆表如韓信,人生也是需要戰點的,你在另一個戰神項羽門下,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
這樣雄才大略,又虛懷若谷的老闆,好不好?
非常好。
但另一面,對你的要求,就越來越高。
因為他會像曹操一樣,謀士如雲,戰將如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競爭何其激烈,用殘一個,再上一個。
不會把兒子交給你,喊你相父的。
這就是硬幣的兩個面,你自己選。
全都要,那是胡扯的。
策略的選擇。
戰略市場部的姑娘問,你對之前的部分策略,怎麼看?需要我們以後怎麼做?
達叔說,我沒啥文化,說到哪算哪,你隨便聽聽啊。
第一,策略是用來執行的,不是用來秀智商的。
不能你利用學術能力,看到了一個細分市場,就洋洋得意,讓所有銷售團隊都跟著你走。
這是很危險的,因為如果真的是一個潛力非常大的市場,在一線拼殺的銷售和經銷商,不會沒有產出,你不說,他們可能已經撲上去了。
如果沒有撲上去,可能就是時機不成熟,或者有現實的執行困難,沒人會見錢不撿,還讓別人催。
這一點,要謹慎。
除此之外,不要單獨只制定一套策略,出去搶銀行,還有Plan B,要有備選方案。
為什麼?
因為要對比。
策略可能都是對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機會成本,任何組織的資源,都是有限的。
今年投錢、投人幹了這個,就不能幹別的了。
這次新冠疫情,對所有醫療廠家的命運影響,就特別明顯。
搞新冠的,一飛沖天;沒搞新冠的,或是沒搞成的,基本是沒了半條命。
這就是策略方向性選擇。
你沒選新冠產品,幹了別的,可能也賺錢了,但你錯過的機會成本,可能是幾個億的數量級。
對比的維度,應該有至少有幾個,達叔沒啥文化,隨便說幾個。
1、目標市場體量的比較:體量大的,可能會比體量小的,大一個數量級。
任何一個細分市場,你肯定拿不到100%的市場份額,那麼選擇體量大的,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你的營收上限會高很多。
達叔給同事講過一個故事,任正非要是賣包子,即使賣的再好,也不會有這麼大的財富和影響力。
同樣是玩自媒體,南洋富商賣罐頭,水庫歐神賣房子、賣地,達叔用這個帳號來做醫療。
付出的成本,是差不多的,都是坐在電腦前碼字,熬夜、掉頭髮。
誰的體量最高?
一個房子、一塊地,價值少則上百萬,多則近千萬,一搞幾個億。
這體量和佣金,夠你賣多少個罐頭?
沒有任何不敬的意思,只是隨便舉個例子。
2、策略要復盤。
除了前面,幾個策略目標之間,體量比較,可執行性比較、難度比較,對資源的投入比較。
還要對策略進行及時復盤。
比如我們前些年有一個策略,花了很多精力,很多錢,執行了幾年,全國三十多個省,只有一兩個省,取得了還算滿意的效果。
剩下三十個省,幾乎沒怎麼動。
這就是典型的失敗策略,要及時復盤,及時喊停,否則就是人傻錢多。
你一個普通的營銷型公司,又不是砸錢搞研發、弄晶片,不要那麼執著。
能行就行,不行趕緊撤。
對於策略執行的年輕人,有策略方向,就是機會,就是出頭的戰點,就要拼命拼殺,從南天門一直砍到蓬萊東路。
最怕的是,一個公司沒有新產品,沒有策略,一切按部就班,一潭死水。
新人,永無機會。
達叔上一篇文章中,講了《美人魚》鄧超買地的技巧,下面分享兩個最近碰到的案例。
一個是,上次在南京,醫業觀察的星哥組了個局,和幾個國產老闆和投資人吃飯。
席間聊到如何挖人。
星哥說,國內公司很多看著是研發和營銷,兩條腿走路,但是經常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
但凡公司還能在市場上活蹦亂跳,研發弱、產品差的公司,必然營銷團隊強;研發產品強,也沒能一統江湖,戰績平平的,很可能是營銷團隊一般。
按照這個套路,去產品差的公司挖營銷人員,一方面他們很強,第二方面他們肯定被自家產品傷到心了,一邊打一邊傷心。
同理,去營銷弱的公司,挖研發,如果沒有研發人員弄出來的好產品,早就社會鐵錘砸沒了。
達叔坐在旁邊喝茶,覺得這幾個傢伙,真是太聰慧了。
另外一個案例,達叔和一些民營醫院的客戶聊。
他們說,我們社會辦醫面臨的困境,是很多人理解不了的。
但凡想轉型,要做專業醫院的,都不會亂來,都是要買好設備,要儘量買一線品牌的。
為什麼?
因為本來患者就對你不信任,國家也不保護民營醫院,來的專家也提心弔膽的,你不把硬體弄好點,出了事,誰都不好交代。
所以,缺啥補啥,人才不夠,硬體來湊。
這種心態,是不是即使是醫療業內人士,也沒有注意到,沒有去思考客戶的困境和心態?
這就是思維的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