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審美的功利性,自然要先說審美的非功利性。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說到「自然之美是不計利害關係,自然之美是不經概念而經感覺的。」,所有關於審美的非功利性學說裡,我認為最好理解的角度是:
當我們擁有審美體驗的那一瞬間是不存在功利感的,而當人類去追求美、塑造美時會無形的產生功利。
審美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指向一種整體、根本功利性。首先美的產生與欣賞有助於我們成為更好的人,而人對於美的追求無形間會提升美的價值,千百年來人對美的需求,無形間促進了美的擁有者獲得巨大價值。
為什么女明星嫁了豪門還要天天掛在熱搜上?硬要說「嫁給了愛情」也行,但大部分幾乎就是嫁給了熱搜。女明星大多數是美的擁有者,她們靠美收穫了巨大的價值。
為什麼男明星容易被網紅收割
就算功成名就有作品,讓她們一開始獲益的依然是作為美的擁有者,而這種特殊性,在嫁入不是那麼鼎盛的豪門時就是最好的婆家門面。
為什麼男明星愛網紅?為什麼假白富美盛行?綜合上面簡單的概念科普,因為審美活動具有功利性。審美是非功利性體驗,但卻從功利性發源。
人在審美時也有慕強心理存在,楊奇函要真的確認對方是又白又富的白富美後才願意與人交往。
假白富美塑造出來的光環能獲得更多的婚戀準入門票,有時炫耀是快速找到同類的方式,相同的審美符號同樣。
而男明星娶網紅與和網紅戀愛,則更好解釋了。也許對人的喜歡和愛不能被徹底的量化和功利化,而一張臉的價值,就是有功利性可言的。
在當代男性的審美活動裡,功利感比女性審美活動的功利感要強很多,女朋友=自己的面子,網紅臉=四捨五入證明我有本事。
為什麼男性比女性的審美更世俗功利?男性更在意雄性競爭力,把身邊的女性也納入資產的一環。女性更多的是把男性當伴侶,側重的是快樂體驗和情感需求。
為什麼網紅臉能長在男性的審美點上?一方面符合原始的審美,幼態且可得性強;另一方面這種臉也是財力的象徵,審美的那一刻是沒有功利可言的,而在追求美的過程裡和後續的活動裡是有功利性存在。
審美活動的功利性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在模仿美的路上,大家更愛參考大火和有知名度的女明星。
由於早年歐美的經濟文化發達,早期國內的審美也更偏愛歐美面孔,幾乎很少關注印度等國的審美。
審美的功利性在生活中十分普遍,而審美的非功利性也很常見。非功利性原理主要來源於這個事情是否曾經讓你感到開心舒適,是否有過一種美好的體驗。比如之前推薦的巴黎婚紗走秀,大部分人會在一瞬間覺得美與快樂,這樣的審美體驗就是非功利性的。
泛審美時代
了解完審美的功利性與非功利性後,我們其實可以根據這兩者來推測大部分人的泛審美喜好。什麼樣的美能勾起人曾經美好體驗相關的經歷,那這種美就會受歡迎。
黃子韜直播說自己愛上了一個韓國女明星,如果對方願意答應他做她女朋友,他可以原地娶這位女明星。一些人猜測這個被黃子韜暗戀的女明星是iu。
更有趣的是,突然有人討論:認為半藏森林主要是學iu的風格。所以在風格和做網紅上,可以先找到一個當紅的女明星,分析她的風格,然後做簡略版本的她,下沉市場收割粉絲賺錢。
半藏和iu身上這種乍一看鄰家的感覺,基本都能勾起人的美好回憶,兩人在不同的領域都較受歡迎。
而我們似乎也在進入一個泛審美時代。泛審美指的是審美不再局限於少數知識精英們的活動範圍進入了廣泛的社會領域,包括商品生產領域、消費領域和日常生活領域等。這是一種審美活動的泛化。
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與生育掛鈎的生物性審美逐漸不再是第一偏好,而與社會性以及體驗感掛鈎的審美將長盛不衰。
泛審美時代的一個特質還是利害性對於審美活動的強介入,這種利害性表現在審美對象上就主要體現為形式化法則、虛擬性法則和欲望敘事性法則在審美對象上的運用。
形式化法則指絕大多數商品都注重產品設計與包裝,產品通過色彩和線條構成一個消費文本,大眾在對商品的外形迷戀中選擇商品,形式化法則把審美與實用性強烈的聯合在一起。大牌奢侈品的包裝幾乎就有形式化法則的理念在裡面,大部分女性的化妝品包裝審美也是,
而虛擬性法則是指虛擬一個情感氛圍,比如神仙水會塑造用它的女性都是堅毅獨立的,當你與她的廣告產品達成共情時,就達成了一次自我情感的虛擬歷程。
再次是欲望化敘事法則。消費社會的商品,追逐的是一種表達快樂,強化的是觀賞效果。而大眾欲望的滿足期待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市場需求,磕cp、明星劇照、影視劇裡的性暗示等等,欲望化法則把審美與生理性聯繫到了一起。
具體看以上三個法則,明星的走紅幾乎都離不開以上三種法則運用。從包裝造型、到氛圍情感的共情、再到與粉絲互動提供的「追星」快樂。
在消費社會中,我們的審美趣味更多地是由媒介文化決定的。媒介文化使得大眾的審美趣味更多地跟著這些媒介文化在轉動而失去了自我的決策力。一些原本一般的明星和商品也因為媒介的包裝和炒作變得紅火受青睞。
有一句說的很好:在傳統的審美情感滿足中,移情衝動可以讓心靈得以持久淨化,抽象衝動則讓心靈得以安定和永恆。而大眾情感在商品消費中注重的只是片刻的歡娛。
珍惜審美的非功利性時,也要警惕審美的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