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人建了個「心疼武漢」群,和135個武漢社區結對「抗疫」

2021-01-07 新華網江蘇頻道

    因抗疫物資緊缺,近日武漢市青山區工作人員張軍麗在一個團幹部微信群裡發出求援。很快,675公裡外的常州民間人士給出了愛的回應。

    一條求助

    「誰有N95口罩資源?我在武漢,急需!」2月3日下午,這條短消息在「青春不散場 創新不掉線」全國團幹部團建微信群裡格外醒目。可在「一罩難求」的當下,別說是N95口罩,就是一次性醫用口罩都很緊缺。回應者寥寥,看著手機上的這行字,江蘇理工學院團委書記朱書陽的心弦卻被撥動了。

    「你好,你們除了N95口罩,還需要其他物資嗎?」2月8日元宵節晚上,朱書陽主動聯繫了張軍麗,一句話讓忙得連元宵都沒能吃上一口的對方瞬間淚目。這次交流,朱書陽得知,武漢社區普遍緊缺一次性口罩、消毒液、酒精、雨衣等防疫物資。 「口罩、酒精不好買,消毒液、雨衣總會有的。」朱書陽決定,竭盡所能支援武漢人民!

    手拉手

    朱書陽的母親是武進區前黃鎮「雅韻藝術團」黨支部書記孫英。退休4年多來,她一直在做文化方面的公益活動。元宵節那晚,聽女兒說了張軍麗求助的事後,孫英一夜無眠。

    2月9日一早,她打通了張軍麗的電話,一方面想核實一下對方的身份,另一方面想了解一下物資缺口。電話裡傳來的武漢情況讓她分外揪心,兩人加上微信後,孫英立即建了一個「徹夜難眠」微信群, 張軍麗拉了2個社區書記進來,2個書記又拉了7個社區書記,之後是9個、15個、30個……一個群滿了,又建一個。目前,已有5個微信群,群友涵蓋了武漢市江岸區、江漢區、青山區、洪山區、蔡甸區和開發區135個社區的「小巷總理」。

    此時,孫英也在緊張地對接物資資源,她發了朋友圈,建了 「心疼武漢行動組」,熱心群友不斷加入。

    眾人行動

    愛心企業家趙倩在近百個群文藝術團發起號召,集體為武漢的8個社區捐贈了2880瓶抗菌液;熱心人周彩珍輾轉從河南採購到口罩直發武漢;熱心人張雅柳、柴雅蓉、許雲方聯合朋友捐贈4萬多元物資;退休老人吳全菊捐贈了一批價值5000元的物資;寨橋村吳明亞書記捐了5000元的消毒顆粒;潘家企業家蔣國華捐贈了一批醫用酒精;無錫市藥師協會會長高國英發動協會成員捐贈了一批口罩和手套;尚金萍、陸志芬、居小雲、孟亞勤發動各自家人,以家庭為單位捐贈物資……

    孫英說,80多名愛心群友,有的是看到她朋友圈裡發布的求助信息後主動聯繫的,有的是在採購物資時了解情況後加入的。「武進錫劇團團長沈惠蘭採購雨衣、口罩時,雨衣廠老總褚建昌了解情況後,立即捐贈了100套雨衣。」孫英自己也先後寄了4800隻一次性口罩、數百件雨衣、200公斤消毒顆粒給武漢的多個社區。朱書陽則多方奔走,在她和南京同學陳偉齡的聯繫下,揚州名揚三聯物業集團總經理錢壽高向武漢社區捐贈了價值28萬元的防疫物資。

    愛的回應

    「我代表全體社區工作人員對您的團隊表示感謝,大家接到常州的捐贈物資都高興壞了。」從2月12日起,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鋼花村街青翠苑社區連續3天收到來自常州民間「心疼武漢行動組」的愛心物資後,社區書記倪萍由衷感謝。

    2月15日下午起,武漢市普降大雪。當天,武漢不少社區都收到了「心疼武漢行動組」寄來的雨衣。在「徹夜難眠」微信群裡,常州的雨衣被稱作「雪中送炭」。目前,80多位熱心人士已經為135個社區寄去了價值50多萬元的消毒液、雨衣、手套等物資。

    每天,孫英都要通過順豐發出20多個快遞,還要忙著整理、匯總各種資料;每天都有不同的武漢社區進入微信群求援,19日新洲區、20日黃石市,讓她忙得幾乎無法停下……孫英說,這輩子能幫到這麼多人,做一件這麼有意義的事,也沒有遺憾了。

    2月19日,張軍麗撥通了常州日報社的電話,懇切希望能通過報紙表達她對常州民間人士的感謝,謝謝他們在這個異常寒冷的冬天用心溫暖武漢社工群體。(童華崗)

相關焦點

  • 常州母女建10個微信群為湖北260多個社區捐必需品
    微信群部分對話截圖3月1日下午,常州下著小雨,孫英和朱書陽母女倆坐在桌邊,統計著武漢幾個社區最新的防疫物資需求。旁邊的手機上不斷跳出微信,有人@她們,她們就放下工作,立即回復。這樣的微信群,有10個。這樣的狀態,已經持續了20多天。20多天裡,她們聯合愛心人士一起,向湖北的260個社區捐贈了價值80多萬元的口罩等防疫物資。母女倆給這次行動起了一個名字,叫「心疼武漢」,「這代表了我們的心聲。」
  • 四個武漢家庭的抗疫故事:武漢人民永不投降
    武漢帶著熟悉的煙火氣復甦了,速度就像當地解放大道上計程車的車速,不過年初的那場沒有硝煙的抗疫之戰留給這座城市的痕跡依然存在,口罩佩戴率可排全國前列,飯館裡一次性餐盤幾乎是標配……2020年即將過去,為了深入探究這場疫情帶給武漢市民怎樣的改變,《環球時報》記者再赴武漢,傾聽親歷那場抗疫戰爭的醫生、康復者和志願者回顧各自的經歷。
  • 武漢漢陽區10餘個抗疫先進個人和集體分享抗疫故事
    圖為漢陽區芳草社區書記杜雲分享抗疫故事。新華網 陳劍 攝  新華網武漢9月30日電(陳劍、劉晶晶、黃璜)29日,武漢市漢陽區舉辦「生命至上·漢陽力量——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接力者漢陽行」宣講活動。活動現場,受到全國表彰的漢陽區芳草社區書記杜雲、「中國網事·感動2020」二季度感動人物「00」後志願者張玉欣等10餘個抗疫先進個人和集體,分享了他們的感人故事和難忘經歷。
  • 致敬武漢抗疫英雄 一線抗疫人員坐上「好聲音」決賽現場C位
    一線抗疫英雄坐在體育場最佳位置。武漢復甦,抗疫英雄居功至偉。在20日晚《中國好聲音》總決賽活動現場,主辦方邀請了武漢經開區76位抗擊新冠肺炎一線人員,組成「抗疫英雄方陣」,坐在體育場正對舞臺前方的最佳位置觀看演出。這76位一線抗疫英雄中,既有醫護、公安、社區工作者,也有環衛工人、公交司機、消防員。
  • 人間大愛——武漢抗疫一線群英譜
    在武漢這座城市,衝鋒在抗疫最開始、最前線的院士還有很多。 3月10日下午,運行了35天的武漢市首個方艙醫院——武昌方艙醫院正式休艙,也意味著武漢16家方艙醫院全部休艙。這一在武漢市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發揮關鍵作用的特殊醫院,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 這一座座「諾亞方舟」的建立,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王辰院士。
  • 【京聲京視】再現社區抗疫故事 致敬基層抗疫英雄——評紀錄片《我的硬核社區》
    由北京三多堂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愛奇藝共同投資拍攝的五集系列紀錄片《我的硬核社區》於日前在愛奇藝正式上線。該片將視線聚焦社區抗疫一線,通過五個不同社區的戰疫歷程、繁雜瑣碎的人情事理,真實還原了社區工作者的抗疫日常,展現了樸實卻硬核的抗疫力量,描摹了「生命至上 以人為本」的社會治理理念,激發觀眾共鳴與思考,向堅守在一線的基層抗疫英雄致敬。
  • 武漢「重啟」後社區戰「疫」新印象
    「一門兩證三卡」 守好安全通道「零新增不等於零風險」「武漢解封不等於解防」「打開城門不等於打開家門」,結合新時期防控實際,社區關閉了較狹窄進出只有一個通道的南門,改為雙通道的北大門一個大門通行,既方便了越來越多的上下班車輛和人員進出,又保證了對進出車輛和人員的有效管控;復工復產居民憑「門崗通行證
  • 《在一起》大結局,劉敏濤飾演社區主任,演繹最美武漢人武漢精神
    最終,《在一起之武漢人》成為這部抗疫報告劇的收官之作。把《武漢人》作為最終的大結局單元劇出現,用意也非常明確,就是要歌頌最美武漢人,和武漢抗疫過程當中呈現出來的偉大的武漢精神。而這種歌頌在這個單元劇當中,則凝聚在一位最美社區主任身上。戲骨劉敏濤,恰好飾演這樣一位社區主任。
  • 抗疫巨製《中國醫生》殺青,導演劉偉強:武漢不愧是英雄之城
    歷時近8個月的籌備拍攝,根據2020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中國醫生》於12月23日正式殺青。該片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為核心故事背景,全景式記錄「英雄之城」武漢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抗疫鬥爭。影片導演劉偉強表示,「我們拍攝這部電影,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武漢不愧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 抗疫巨製《中國醫生》殺青,導演劉偉強:武漢不愧是英雄之城
    歷時近8個月的籌備拍攝,根據2020年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中國醫生》於12月23日正式殺青。該片以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為核心故事背景,全景式記錄「英雄之城」武漢波瀾壯闊、艱苦卓絕的抗疫鬥爭。影片導演劉偉強表示,「我們拍攝這部電影,就是為了告訴大家,武漢不愧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 武漢抗疫日記裡的私人史:志願者、隔離者………33個普通人的記錄片段
    有次跑了十幾個藥房,幫一個武漢的母親尋找溫度計和消毒水,實在買不到,買了一大包蔬菜安慰她。 為進一步加強「四類人員」集中收治隔離工作,武漢商學院、江漢大學等武漢市屬高校部分學生宿舍被臨時徵用,用於輕症患者的收治隔離等。 @夏女士: 今天,我住院已經一周了,身體好轉了些,但後背還有點疼。病友之間,還組建了病友群,我們經常在群裡交流治療經歷和心得,相互加油打氣。
  • 致敬抗疫精神!《在一起》武漢錄製開播特別節目
    據悉,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分為《生命的拐點》、《擺渡人》、《同行》、《救護者》、《搜索:24小時》、《火神山》、《方艙》、《我叫大連》、《口罩》、《武漢人》等十個單元故事,以抗疫期間各行各業真實的人物、故事為基礎,從普通人的視角、以單元故事的形式講述了抗擊新冠疫情中一個又一個平實而感人的故事。
  • 《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在武漢舉辦
    新華網武漢8月20日電(楊宇)記錄抗疫故事的《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19日在位於湖北武漢的卓爾書店舉辦。發布會正值中國醫師節,主辦方還將500本《武漢抗疫日記》作為一份特殊的禮物,贈予武漢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和麻醉科,以此向一直奮戰在武漢抗疫最前線的醫務工作者致敬。
  • 抗疫院士:我把膽留在了武漢,這下真的是和武漢肝膽相照了
    在疫情防控期間,有這樣一個人,他將「肝膽相照」這四個字詮釋到了極致,他是張伯禮!張伯禮是全國人大代表,也是國際工程院院士。年逾七旬的他,在疫情爆發後,臨危受命,大年初三便奔赴戰場,參與到「武漢保衛戰」工作中。
  • 半天籌措135萬元 寧波愛心團隊採購3萬個防護面具支援武漢
    「3萬個防護半面具,全要了,儘快安排發貨到武漢!」26日,安樹(寧波)工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盛傑向供應商發出訂單。支援武漢,把防護用品送到醫生手上去。當陳盛傑得知供應商尚有3萬個防護半面具庫存,就立馬把這批用於出口的防護半面具攔截。
  • ...感謝為武漢拼過命,退役皮划艇冠軍自費萬元製作抗疫天使布娃娃...
    楚天都市報記者王榮海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鄒斌 通訊員劉英 甘超遜 視頻剪輯馬浩然白色的防護服,配上藍色的絲帶,戴著的白色口罩遮住了半個臉龐,露出的一雙眼睛閃閃發亮,似乎還帶著微笑。在青山區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一間「手工藝吧」工作室,吳俊拿著剪刀和廢棄的布線,剪裁、繪製、粘貼,不一會兒一件抗疫天使布娃娃擺在了桌前。
  • 首部武漢「抗疫」英文紀錄片上線!加油,武漢!
    日前,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英語新聞紀錄片《武漢戰疫紀》。這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首部全景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武漢戰疫紀》回顧了過去一個多月,在這座千萬級人口的城市裡,疫情是如何從快速暴發到逐漸被遏制的全過程。
  • 廣東省首個抗「疫」主題展覽開展,數十件武漢抗疫實物在大元帥府展出
    據悉,這也是廣東省首個與抗「疫」主題有關的展覽,眾多抗疫一線的珍貴實物首次亮相。展覽通過該院醫療隊在武漢的點滴實錄,帶領觀眾走近抗疫一線,以點帶面,展現廣大醫務工作者在抗疫前線日夜奮戰、捨生忘死、不負重託、不辱使命的精神風貌,向全國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致敬!
  • 疫情防控戰線上的那抹紅——人行武漢分行女職工奮勇抗疫紀實
    武漢分行應急辦劉亮除每天做好應急辦日常工作外,在第一時間收集整理所有去往外地的員工情況,準確掌握他們的行程安排、在外地址、身體狀況、家屬情況等信息,建立了1400多人的外出檔案,及時分析上報,為分行黨委決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互助奉獻,她們是社區志願者。人行武漢分行女職委積極號召全轄女職工在保護好自己和家人的同時,主動參加單位及社區志願者活動,積極履行黨員義務,貢獻抗疫巾幗力量。
  • 早安武漢|昨晚,三位武漢人火上央視《焦點訪談》
    「落淚」社區書記田霖:用戰袍提醒自己要服務好百姓2月的武漢,疫情形勢越發嚴峻,社區管控不斷升級。在武漢,所有社區從2月中旬開始實行封閉管理,這意味著,社區不僅要做好疫情防控的工作,所有居民的糧油蔬菜、基本生活用品都需要靠社區工作人員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