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雲戰爭,華為打出了什麼結果?

2021-01-12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連線Insight,文 | 王古鋒,編輯 | 李信

「企業業務要收縮戰線」,同時「華為雲已初具規模,具備了更大方向發展的基礎,新的一年裡要加大人才投入。」

新年伊始,華為心聲社區上公布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在華為企業業務及雲業務匯報會的發言。

在過去近四年時間裡,華為雲相繼超過金山雲、天翼雲、騰訊雲,市場份額佔到了國內的第二名。

《任總在企業業務及雲業務匯報會上的發言》,圖源華為心聲社區

隨著公有雲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上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公有雲也成了華為的必爭之地。

對於華為來說,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黑土地」是華為雲的象徵,寓意通過雲服務、雲平臺作為一片肥沃的土壤,然後在這些土地上去耕種,種花、種草、種樹,營造一個大生態樂園。

華為雲既仰賴於華為基礎硬體設施能力,又成為軟體生態的土壤,是華為硬體和軟體融合的重要支點。

2017年3月,華為高管放言:華為公有雲必須三年超過阿里雲,未來全球五朵雲,華為公有雲位居其一。這好似勢在必得的目標,至今卻仍未實現。

華為雲的發展也確實受到一些阻礙。2019年初,華為內部爆出的萬字長文也讓外界一探華為雲的發展問題;2020年4月,華為雲發生大面積宕機,也引發外界對華為雲發展的擔憂。

正如任正非所言的,「我們是一個傳統的硬體先進的公司,世界上轉型為軟體先進公司的例子還沒有」。

華為正進行著難以想像的轉型,作為一個傳統硬體廠商,華為雲的發展面臨著一些挑戰,其正反面的經驗都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執劍雲業務

華為雲計算的發展,可以說起了個大早,趕了趟晚集。

得益於出海業務發展的比較早,華為對雲的接觸其實早於國內其他廠商,2005年華為雲就已經成立。

當時,PC時代逐漸來臨,網際網路公司崛起,華為隱隱開始覺得,只是做硬體設備,難以實現硬體價值的最大化,也會讓華為的天花板變得很明顯。這時,華為開始多方面的嘗試,成立華為海思,涉足消費者業務,華為雲也順勢成立。

不過因為當時的計算能力、處理能力和邏輯組件受限,華為雲計算發展並不具備成熟的條件,加上華為的準則是嚴守業務邊界,不和運營商等合作夥伴爭奪業務。

當時國內對雲計算這樣的新鮮事物也多有質疑。

2010年3月,在中國IT領袖峰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說雲計算只是新瓶裝舊酒,騰訊創始人馬化騰認為雲是好東西,但是太遙遠。國內市場,對雲計算討論熱度很高,做的人卻沒幾個。

巨頭裡,留下來苦攻雲技術的只有阿里。

在2009年整整一年時間裡,阿里雲的飛天系統「數據傳輸問題、計算穩定性問題、處理速度問題一樣都不少」,但伴隨著2010年春節後的一次版本更新,阿里雲穩定性超乎尋常,bug減少很多。

阿里雲的成功,讓人們發現,雲計算所面對的種種分歧和探索,已經有了一種成功的借鑑模式,在商業運作上,通過雲介入來實現成本控制,建立生態業務都具備了可行性。

此後,不僅有百度、騰訊、金山等網際網路巨頭入場研發自己的雲計算技術,也出現了UCloud、青雲、七牛雲等一批初創企業。

不過,華為對雲業務很謹慎。

「怎麼適應未來新世界,華為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為華為大多數人是修萬裡長城的,踏踏實實做事,華為很適合,但是做雲用修萬裡長城的辦法,修完了,飛彈一來,長城就沒了。」2010年11月,任正非在華為雲計算發布上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換句話說,華為向來比較習慣低頭走路,埋頭苦幹,這也是大多數實體製造廠商的狀態,雲就像空中盛開的花朵一樣,對華為來說美麗但是虛無縹緲。

而且在華為的經營思維裡,就是要嚴守業務邊界,不要大包大攬,2013年時任華為輪值CEO的徐直軍也說過,華為將嚴格限定自己的業務邊界,不做雲計算的運營商,不與合作夥伴發生競爭關係。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華為還是一家電信設備供應商,安安心心造設備,保持著自己的業務邊界,和其他網際網路廠商井水不犯河水。

直到2017年,當上雲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雲計算從1.0演變到了2.0,公有雲不僅是一種工具,也成為一種應用生態。

雲計算1.0到2.0意味著什麼?

百度前總裁張亞勤有明確解釋,在雲計算的1.0階段,雲計算是一種生產工具,工具化的應用能夠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在企業和社會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2.0階段,物理世界和企業的數位化、人工智慧即服務,雲計算的邊界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張,以雲計算為基礎將催生自動駕駛、新零售、智能製造等創新業態。

換句話說,雲計算的2.0階段已經開始模糊業務邊界,硬體和軟體不再嚴格分野,雲已經可以是各類不同業務的底盤和基礎。

對華為來說,硬體領域可能要面臨來自雲計算的降維打擊。

這時,華為才意識到,公有雲的推進,「不能再晚了」,雲計算的發展很可能成為一項顛覆性的技術變革。

2017年3月,在華為生態合作夥伴大會上,徐直軍宣布,正式成立Cloud BU,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也首次為華為雲的發布站臺。

作為一項BU(指經營單元),表明雲計算已經成了一條實質性的產品線,要進行投入和產出了。

這一年「黑土地」的概念相繼誕生,華為內部組織架構接連調整,Cloud BU升級為一級部門,僅次於三大BG(指公司業務集團)業務(運營商、企業、消費者),IT產品線總裁鄭葉兼任Cloud BU第一任總裁。

華為組織架構圖,圖源華為官網

在此期間,華為開啟了密集調研,74天走訪6省,籤訂協議均不離雲計算,華為高層也與全球公有雲業者陸續開閉門會議。

2020年1月,華為直接將Cloud&AI業務升至華為第四大BG,與消費者BG、運營商BG和企業BG並列為華為四大業務。

時隔一年,雲業務更是被提為重點發展項目,足以看出華為想爭取這張未來的船票。

華為雲在內部有多重要?

據華為財報公布數據顯示,2020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4540億元,其中運營商業務收入1596億元,企業業務收入363億元,消費者業務收入2558億元。雲業務的收入由於還處於保密期,華為並未公布這一數據的營收。

不過從其他途徑,可以看出華為雲業務的大概收入。根據IDC發布《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0上半年)跟蹤》,上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整體規模(IaaS/PaaS/SaaS)達到8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46億元。

另外從Canalys公布的華為雲第一、第二季度市場份額佔比來看,華為雲分別佔有國內公有雲份額的14.1%和15.5%,可以推定2020上半年華為雲收入在77-85億元之間,完全不能與其他三大BG業務相比。

華為雲2020年第一季度市場份額佔比,圖源Canalys官網

不過,收入並不是評判華為雲業務的決定性因素,況且,國內第一的阿里雲市佔率在40%,半年收入在200億元左右,這一收入值也並不高。

雲計算在中國發展了近10年,在世界範圍內中國市場份額在世界上的佔比不足15%,國際市場上,亞馬遜的AWS一家獨大,微軟Azure和谷歌的市場佔比也超過阿里。

雲業務的競爭不是存量競爭,而是國內外同時增長的增量競爭。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5年中國雲計算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未來5年,中國雲計算市場仍將保持在20%左右增速發展。

在此背景下,華為雲業務可以充當一個引擎和發動機,撐起業務的營收增速。

更重要的是,儘管在華為四大業務中,消費者業務收入最高,除去未公開數據的雲業務收入,消費者業務收入在總營收佔比高達56.6%,但全球手機及電子業務增長已經逐漸見頂。

2017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出現首次下滑。

據國際數據公司IDC歷年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為14.6億部,同比下降0.5%;2018年為14億部,同比下降4.1%;2019年為13.71億部,同比下降2.3%。

2020年上半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僅售出約5.54億臺,降幅13.9%。另一家數據公司Canalys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智慧型手機售出約1.63億臺,同比降幅12.1%。

在大環境影響下,華為必須瞄準未來的營收支柱,而雲業務成為當下的重點抓手。

與此同時,雲業務對華為來說,另一個重要的作用在於生態整合。

由於華為早期發展雲走過的一些彎路,華為內部雲業務發展的產品線很多,差異化很大,沒有形成統一的版本,華為的雲業務發展難以形成一個合力。

就比如華為之前的一款產品Fusion Cloud。由於上述原因,處境一直比較尷尬,華為內部員工在《#華為雲#聽從你心,無問西東》中吐槽到,「Fusion一直連個官方Offering都沒有,作為我們的市場銷售出口品牌,造成了一系列混亂問題。宣傳很High,造成了很大的Offering不清晰的問題。」

當雲在硬體層面成為一個獨立BG時,就是要讓雲業務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源調度中心,這樣才能貫徹華為Cloud Only戰略。

根據華為2019年年報介紹,「ICT基礎設施業務主要包括聯接產業和雲與計算產業,華為聯接產業的核心目標是圍繞至強、極簡和智能,做世界上最好的聯接;雲與計算產業的核心目標是通過『一雲兩翼雙引擎』的產業布局,為世界提供最強算力。」

華為ICT基礎設施業務介紹,圖源華為2019年報

這也寓意了華為的雲業務通過整合硬體資源形成合力。

另一邊,是在軟體層面的整合。

軟體方面的整合要發揮的是「黑土地」的價值。雲是華為的「黑土地」,「黑土地」上長著花花草草,這些花花草草就是華為的軟體生態。

更具體的表現 ,像我們手機中的照片、視頻、通話記錄都可以上雲,華為在發布一系列產品上軟體,如近期發布的車載智慧屏,都可以搭載在雲上面。

雲這片「黑土地」,可以覆蓋從汽車、手機、智能家具到醫療產品等各類軟體應用。

結合起來看,把雲比作「黑土地」,華為的硬體生態就是黑土地下面的巖石圈層,華為的軟體生態就是「黑土地」上面的花花草草,雲是一個重要的中間層,這三者共同構築了華為完整的業務生態圈。

顯然,引擎和生態整合,是華為雲業務擔任的重要角色,牽引華為的轉型方向和整個業務生態的變革,但云業務能否承擔華為的野心,當前依舊是未知數。

華為雲的挑戰

迅速崛起的華為雲,還有哪些成長瓶頸?

如果說僅僅從外部的宣傳上看,「雲容器市佔第一」、「領導者象限」,作為全球唯一一家集合「雲、管、端、芯」業務線的戰略業務,背負轉型重任,華為雲的光環太多了,以至於大多數人難以看到它的挑戰和短板在哪。

華為雲部分分析師報告,圖源華為雲官網

華為雲近些年來市佔率和市場規模的高速增長值得肯定,根據Canalys 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公有雲市場份額佔比,3年多的時間,華為雲市佔率從不足1%上升到了16.2%。

華為體量龐大,技術實力雄厚,加上在ICT領域有多年積累的銷售團隊,過去在雲還沒有受到重視的時候,以硬體銷售為主。轉型之後,因為硬體和雲的需求本身就高度重合,銷售團隊可以通過硬體拉動雲業務的銷售。

再者,「華為多年積累的硬體實力,技術上是受到行業認可的,業內的公司對華為雲的接受度也相對容易一些。」一位雲業務的銷售經理對連線Insight表示。

這些都是華為的先天性優勢,但華為雲也面臨挑戰。

近期,華為心聲社區刊發的《任總在企業業務及雲業務匯報會上的發言》已經提出了一些尖銳的問題。

任正非說到,「我們期望以華為云為客戶提供服務,但客戶不一定會選擇我們」,「沒有應用,華為雲就可能死掉」。

任正非還說,華為的軟體整體還可以,但是要超越對手,就是需要不斷地改革。

在2019年1月,針對華為雲的問題,就有過一次集中的反饋。當時,華為一位內部員工寫了一份萬字書——《#華為雲#聽從你心,無問西東》並獲得了任正非的轉發。

《#華為雲#聽從你心,無問西東》,圖源華為心聲社區

這份萬字書經由任正非的轉發,相當於默認了文中華為雲存在的種種問題:

首先是華為的失策,華為重視大型企業的私有雲,卻忽視公有雲的建設,失去了搶佔市場的先機。

其次,對於雲業務的發展,公司內部難以形成合力甚至互相阻礙,客戶一個需求很明確,前後非要去兩撥人,一波公有雲,一波私有雲,浪費公司資源。

再是,華為雲的歷史包袱太重,過去做私有雲產品線路太多,路子鋪的太廣,不能統一客戶需求,在雲產品上什麼都想要做,但什麼都沒做好。

還有,公司重宣傳而不重品牌,對外相當於雷聲很大,業內都知道華為雲的存在,但是華為雲的口碑建設跟不上,華為自己對雲的理解甚至比不上很多客戶和合作夥伴。

2020年4月,華為雲發生的一起大規模宕機事件,當時有網友表示「公司在華為雲上的集群和伺服器全都掛了」,此次宕機三小時後華為雲才給出回復,也引發了外界對華為雲的思考。

今年年初,從任正非的思考中,我們可以看這些問題有些變的,還有一些不變的。

比如業務之間不能形成合力的問題,任正非表示,「公司從機關到一線都做了比較大的組織調整。經過半年多的運作實踐,新組織架構促進了一線的資源投入,提升了產業生態等方面的專業能力」。

任正非同時提到,「必須構建賣雲服務的能力及支持面向客戶提供雲服務的運營、運維能力」,「阿里雲、騰訊雲、AWS推出越來越多的軟硬融合的設備,華為的優勢在硬體,我們要加強軟體、應用生態,不應放棄硬體給華為雲帶來的優勢」。

華為仍沒有很好的用「雲」思維去解決客戶的需求,去構建軟體生態。

「說到底,華為還是很難擺脫傳統企業的製造思維,做雲還是需要多一些網際網路思維,華為以前不喜歡這麼做,不過最終它還是要來補補課。」一位計算機行業分析師也對連線Insight說到。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報告,在公有雲市場,華為市場份額為16.2%,距離第一的阿里,仍舊差24.7個百分點。

但客觀地說,相比於思科、IBM,同樣是硬體設備廠商,華為在雲方面的轉型還算成功,至少從市場份額來說已經在國內有了立足之地 。

只是「華為現在其他業務做得太好了,新業務啟動的時候肯定是慢的,但大家都希望你一啟動就到80碼」,華為雲副總裁蘇立清也說到。

微軟轉型為雲廠商用了15年,當前的華為雲,仍處於探索期,今後能否承擔重任,仍然需要時間來驗證。

相關焦點

  • 被重新定義的「錢包」 華為終端雲服務在盤算什麼?
    被重新定義的「錢包」 華為終端雲服務在盤算什麼?掃描或點擊關注中金在線客服   原標題:被重新定義的「錢包」,華為終端雲服務在盤算什麼
  • 華為雲的凸鏡:侯金龍生於憂患,Cloud Only如何落地?
    問題在於,華為雲管理層接下來會討論什麼?他們在乎的是技術上捆綁5G+AI,還是更側重於一場全新的生態戰爭?2020年,華為雲仍將正面碰撞技術與生態兼備的阿里雲。這一場生死搏鬥,華為雲是選擇防守,還是猛烈進攻?作為雲市場的「後來者」,華為在雲計算領域野心勃勃。任正非多次在內部講話中提到,決心把雲業務拿出來改革。
  • 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什麼
    抗美援朝戰爭可謂新中國的立國之戰,這一仗不僅打出了中國的世界軍事強國地位,通過引進蘇聯的裝備和技術,使過去「小米加步槍」的人民軍隊走向現代化,同時中國還通過得到「156項」重大援助為工業化奠基。今天的人們仍能感受到這一仗給我國帶來的重大政治、經濟和軍事利益。
  • 華為鯤鵬雲手機,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
    前不久,華為發布了基於鯤鵬處理器的雲手機,一時間滿屏都是雲手機。雲手機是早就有的東西,市面上有個叫做「紅手指」的一直在提供雲手機服務,因為受眾比較特殊,一般吃瓜群眾對此不太了解。然而華為推出雲手機之後,有些沙雕為了吹而吹,完全不顧事實。
  • 華為雲: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什麼是聚焦?就是緊守自己的業務邊界,在研發上做「壓強投入」,明確了目標後集中研發力量打勝仗,在確定的方向上做到領先。「所以當初我們禁住了誘惑,不去碰小靈通,集中力量在3G上做到了世界第一,才有了今天的華為,這就是聚焦」,張宇昕說。 什麼是「敢於投未來」?華為內部一直有個研發的「三代戰略」,目的就是要去做長期的技術準備和技術投入。
  • 華為打出最強一擊,任正非再次發聲,13億人紛紛點讚
    經過十幾年的技術沉澱,華為終於到了摘取果實的時候,在全世界開始了5G業務的布局。但是美國想搶這塊蛋糕,於是在全世界展開了對華為的全面圍堵,要把華為的全面崛起扼殺在搖籃裡。但華為不會輕易認輸,華為5G產品線總裁楊超斌指出,華為今年的5G研發投入資金為100億元,這一百億包含科研人員的人力成本,購買設備成本,產品的科研成本。在美國的層層重壓之下,華為卻在這個時候迎難直上,直接向外界宣布繼續加大科研技術投資,堪稱華為打出的最強最自信一擊。同時任正非再次發聲,計劃向全世界招聘天才少年!
  • 華為閱讀 ·DIGIX 時光書局帶你走進不同年代 華為終端雲服務創意...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華為終端雲服務以「閱讀時光」為主題,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為廣大讀者們帶來了形式多樣、年代感超強的閱讀體驗。線上,華為終端雲服務官微推出了#時光帶我讀懂的那些書#專題,引發多家品牌進行藍V轉發互動;華為閱讀端內打造#我和華為閱讀的獨家記憶#話題,與讀者一起回憶華為閱讀成立4年來的美好記憶。
  • 阿里、騰訊、華為爆發雲巔大戰
    不止騰訊、百度,華為、金山、京東,甚至眾多創業公司也蜂擁而至。2017 年 3 月,騰訊雲以 0.01 元的價格中標廈門市政務外網雲服務項目。同時競標的還有四家公司,聯通雲數據報價最高約人民幣 309 萬元。結果公布的那一刻,整個行業為之震驚。要知道,騰訊在雲方面的起步並不算早,但攻勢凌厲。雲市場還從來沒有哪家公司這麼玩過。
  • 華為雲FusionInsight MRS斬獲金融行業大獎
    在此次大會上,華為雲FusionInsight MRS雲原生數據湖憑藉10年+大數據領域的深耕與對金融客戶業務的理解,榮獲"金融行業大數據最佳解決方案獎"。華為雲FusionInsight MRS雲原生數據湖為政企客戶提供大數據解決方案,支持大數據實時分析、離線分析、交互查詢、實時檢索、多模分析等應用場景,助力政企釋放海量數據價值,實現一企一湖、一城一湖。
  • 川普發動對華「戰爭」結果如何?美媒:美國輸了,已經0∶1或0∶2
    特別是在過去的四年時間裡,川普唯一的反擊就只能是一根筋的對華示強、肆意發動對華「科技戰」,可是對於改變現狀卻毫無幫助。因此美國輿論已經給過去四年川普發動的對華"科技戰爭"打出了最低分。 至於被美國當成眼中釘的華為,已經在悄然之間完成了"專利壁壘",以至於美國想要從零開始完全突破變得舉步維艱。即便最終美國成功地掌握了自己的5G,這中間產生了空白期也足以讓其它力量完成技術代差。
  • 剛剛,華為發布了一款雲服務
    這不,5月15日,華為雲發布政企戰略並宣布華為雲擎天架構下的華為雲Stack系列新品正式上市。「擎天」是中國古代傳說崑崙山八根頂天之柱,立地擎天。華為雲Stack是位於政企客戶本地數據中心的雲基礎設施,能為政企客戶提供在雲上和本地部署體驗一致的雲服務。隨著政企智能升級進入深水區,華為雲將戰略投入政企市場,致力成為政企智能升級首選。
  • 華為雲擎天架構 引領雲基礎設施升級
    【中國,深圳,2020年5月20日】2020年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雲CTO張宇昕介紹了華為雲最新推出的華為雲擎天架構,並發布由擎天架構加持的「零損耗」裸金屬容器解決方案,引領雲基礎設施升級。Gartner最新報告顯示,2019年華為雲在中國IaaS市場排名前三,在全球排名上升至第六,全球增速最快。「歷經八年技術積澱的擎天架構,正是驅動華為雲穩健增長的關鍵動力源之一。」張宇昕表示,「基於擎天架構的雲基礎設施,實現了全場景的一致體驗與生態,為客戶提供最優算力、極致效能、穩定可靠的雲。
  • 光遇華為版百度雲_華為雲計算ie 培訓 百度雲 - CSDN
    在這個雲計算技術應用逐漸普及的時代,新華社也在尋求藉助雲計算的應用解決上述問題;憑藉在效率、安全、成本、服務等方面的優勢,華為雲最終成為新華社海外公有雲項目的合作夥伴。由此,華為雲承擔起增強北京新華社主數據中心和新華社海外供稿平臺站點業務連接的責任,使新華社新聞得以快速通達全球。
  • 雲視頻,華為雲新的「殺手鐧」
    華為雲CTO張宇昕則表示,新雲原生企業既需要滿足新生能力生於雲、長於雲,也需要繼承和發展既有能力,並與新生能力立而不破、有機協同。華為雲CTO張宇昕為了幫助企業客戶成為雲原生2.0時代的居民,華為雲推出雲原生基礎設施全棧解決方案,引領雲原生進入Cloud Native 2.0時代。
  • 華為雲彈性雲伺服器成長秘籍:大話安全組
    當在購買彈性雲伺服器(ECS)時,需要選擇安全組,不知道怎麼選的時候,直接選個默認,棒棒噠~當在雲上基於雲伺服器搭建了一個應用,搭建完成後,發現無法訪問,懵了,Why?當開始在網上找答案,或者諮詢華為雲客服時,最終發現是應用使用的是特殊埠,關鍵詞忽然變成了「安全組」。安全組?讓我發呆回憶一下。什麼是安全組?
  • 華為手機冠名《聲音的戰爭》首支宣傳片曝光 素人唱「倍兒爽」黑...
    10月8日,華為手機獨家冠名、浙江衛視傾力打造的音樂勵志節目《聲音的戰爭》首支宣傳片曝光。這支名為《放聲造!就是你的演唱會》宣傳片沒有出現一個大牌明星,也沒有任何形式的煽情,以一個普通人「坐在馬桶上唱歌」的情景切入,詮釋素人音樂概念。
  • 像華為一樣工作!華為雲開放WeLink推進數位化轉型
    最近這個秘密被逐漸揭開,華為雲開放了華為人自己的辦公軟體WeLink,讓更多人可以使用這款產品來藉助華為的運營管理經驗去實現自身的數位化轉型。而WeLink也實打實成為移動辦公領域的一批黑馬,成為年底最為備受矚目的一個行業辦公產品。
  • 重壓之下,華為透明雲手機該出來了
    華為被包圍了,下一步可能是殲滅美國商務部的這項政策,導致的直接後果是,任何晶片企業為華為提供半導體材料或晶片成品都需要經過美方核准。這項政策逼著所有友軍與華為劃清界限,華為事實上已經被美方圍城並開始斷水斷糧了。
  • 都說 VR 開發坑太多,結果華為雲 5G Cloud VR 放了個大招兒!
    、渲染技術上雲……依靠強大的雲端能力來降低VR體驗對用戶終端設備的複雜要求,細數國內,華為發力Cloud VR較為引人注目。未來,華為決意在定義雲AR/VR參考架構方面,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以及API助力開發人員跨運營商輕鬆部署服務、以及發展雲AR/VR關鍵用例,進而加速運營商與生態合作夥伴發展全球規模服務等方面下大力氣。
  • 華為閱讀四周年來了,曬出你和華為閱讀的獨家記憶
    4月15日,華為閱讀即將迎來元氣滿滿的四周歲生日。從2016年至今,華為閱讀與讀者們相互陪伴著走過了整整四個春夏秋冬,共同見證了彼此的成長和改變。讀者的期許和認可是華為閱讀不斷前進的源動力;而華為閱讀也為讀者們提供了一份獨屬於他們的精神淨土,憑著優質的內容和服務體驗收穫了一大波「真愛粉」。四年的陪伴下,華為閱讀和讀者們早已成為彼此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