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母的洗耳河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上古時代堯帝訪賢,在河邊遇見名士許由,堯帝早就聽說許由是個大賢人,他要把堯帝的位置讓給許由,許由恐當不好會汙了自己的賢名,就拒絕了堯帝的美意,而且跑到河邊洗耳朵,象徵沒聽到。恰巧賢士巢父正在河邊放牛,見許由洗耳朵,問為何?他說堯帝要讓位於我,被我拒絕,所以來河邊洗耳。巢父聞聽,說:你洗耳朵汙了河水,我要到你上邊去飲牛。從此,這條河就叫成洗耳河。
▲洗耳河牧羊
洗耳河是康浪河的一條支流,因為它不如康浪河長。洗耳河從發源地到與康浪河匯合口為止,全長7公裡,如果算到與彌河匯合口,則全長17公裡。上世紀長年流水,終年不幹。由於農業過分開採地下水,水位下降,本世紀初改為季節河,經常斷流。
▲時家莊明代橋
洗耳河發源於鄭母東南靈山北麓,時家莊西南的山泉。此處舊稱「南天門」,也叫南泉子。時家莊在靈山北坡,宋代前李姓居此,出土磚刻村莊名為南洱河,與北洱河(今泥河店)對稱,又出土宋代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馬思墓誌,稱村名為齊家莊,屬驛鄉。時姓墓碑載,時姓於明洪武年間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此村,又一支時姓於明末清初從青州城南時家店遷來,後蓋樓三座,村名改稱時家樓,清代演化為今名。時家莊後洗耳河上有一座古老的單孔橋,明代所建。橋東有一關帝廟,舊時香火旺盛。時家莊村的村民時作名,祖上行善積德,代代相傳。時作名愛看醫書,懂脈絡,時常給村民治療疾病,受到村民好評。
洗耳河源頭西鄰是車旺莊,因村依崗丘溝岔建房,地勢傾斜,俗名斜莊子。又因聚落呈車輞形,故又名車輞莊,諧音演化為今名。村民多信奉天主教,上世紀村內建天主教堂一座。如今村莊大搞規劃建房,斜屋已所剩無幾。
▲古老的博濟橋
洗耳河蜿蜒向北流去,經泥河店村東。村中有明初始建的博濟橋,橋上的石欄杆,雕刻精細,欄杆柱上各雕刻著和尚頭和道士頭。三孔橋洞,橋洞是石碹的,橋身磚砌,原先很是古雅美觀,文革中遭到破壞。橋東原古廟前有千年古槐,中空,可容七、八人。到底有多少年代,無人知曉。古廟稱王母娘娘廟,大殿三間,青磚青瓦,飛簷翹角,畫梁雕棟,古色古香。院內松柏青翠,殿內供奉著王母娘娘、眼光娘娘、送子娘娘。據傳,早些年間,香火頗盛,異常靈驗。常有虔誠的信徒求子續香火,拜仙保平安。廟門向南開,門前有一殘碑,此碑本是塊整碑。據傳說,某年從西向東來了一駱駝商隊,恰逢村裡趕集,商人將駱駝拴在石碑上,便逛集去了。那駱駝在石碑上蹭痒痒,不料石碑撲倒,斷為兩截。日久年深,日曬雨淋,字跡難以辨認。依稀可看出:行宮守東土....千家萬戶....住持道人楊陽,石匠李程修等字樣。
▲鄭母大槐樹
明代前,李姓居此。有磚刻記載,村名北洱河。有陶、孫、王、劉諸姓。因地處諸城、安丘、五蓮通往青州府的古大道,村設旅店,村名演化為洱河店。後又演化為今名泥河店。上世紀60年代在莊東洗耳河建水庫一座,水澆數百畝良田。
洗耳河緩緩向西北流去,經南寨村西。《尹氏族譜》載,尹姓自明洪武初年遷於洗耳河西岸立村,取名尹家小窪。《孫氏族譜》載,明末,孫姓自康河子遷來,在洗耳河東岸立村,為防亂,築圍寨,村名孫家寨子,後尹姓為避兵也遷入寨內,尹家小窪消失。為與北寨區別,此村稱南寨。王姓乃宋代丞相、沂國公王曾後裔。村內古時候有三官廟、爐姑廟、麥姑廟,文革時期遭毀,本世紀初又重新修建爐姑和麥姑廟。有關於爐姑和麥姑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和故事。
據《王氏族譜》載:相傳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叫歐冶子的人,身懷鑄劍絕技,遠近聞名,齊桓公要歐冶子煉鐵牛為自己鑄劍。然而鐵牛在爐中煉了一年仍完好無損,齊桓公下令如不按期完成就將歐冶子和工匠們統統斬首。歐冶子的女兒李娥聞聽此事,為拯救父親縱身跳入火爐中,傾刻,鐵牛化成鐵水。齊桓公被這驚世之舉感動,遂封李娥為爐神姑,並為其建廟。爐姑的傳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人們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使爐姑的事跡代代相傳,並將孝女精神發揚光大。多代帝王對爐姑加以敕封。後來全省遍地甚至每個村莊都建爐姑廟,每年十一月十七日,爐姑生日,都舉行廟會,香火鼎盛。
麥姑的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平民兩口子,四十多歲無子,有一天晚上,這兩口子做了同一個夢,夢見一個小女孩拿一束金黃麥穗朝他們走來。沒多長時間,女人懷孕了,後來得一千金,取名「麥姑」。麥姑十歲那年,麥收時節,到田野裡挖野菜,順手掐了一戶人家的一束麥穗,結果被發現找上門來,遭父母訓斥,麥姑感到很丟臉,當晚投井自盡。一夜,在香山上的一處寺廟裡,道姑聽到外邊有小女孩的哭聲,開門發現門外有一拿金麥穗的女孩。女孩哭泣著自稱麥姑,讓道姑收留她,並許願保管這一帶風調雨順,小麥年年好收成,道姑甚是感動。於是道姑四處募捐,在附近修建了一座廟,供上麥姑塑像,為其取名「麥姑廟」。每年四月初六麥姑生日,人們來廟內燒香,手持麥穗許願,保佑這年麥子有個好收成。後來爐姑廟、麥姑廟從香山遷至南寨村與三官廟並列,形成一個大規模的廟宇群,香火旺盛。
洗耳河從南寨村西向北轉彎向西流去,經北寨村南。《蕭氏族譜》稱:明宣德元年(1426年),蕭姓自昌樂城南蕭家莊遷此立村。因此地多出土有簸箕紋的磚塊,故又稱簸箕掌子村。後為防亂,修築圍牆,因南有孫家寨子(南寨),此村遂稱北寨。
▲北寨蕭氏分家文書
洗耳河潺潺向西流去,經解家莊南,村東有漢代遺址。《解氏族譜》載:解姓於明初自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取名解家莊,解方音讀xie。1948年初解放軍攻打解家莊,戰鬥異常激烈,八名解放軍犧牲於此。1948年解放後,在鄭母成立益臨縣政府,解家莊為一區區公所所在地。
此處洗耳河南岸乃是宋代宰相、王沂公王曾諭葬墓地。明代青州人楊應奎遊此,題拜謁詩一首《謁王沂公墓》:「前朝人物系鄉思,勳業科名世所希。下馬西風傷往事,臥麟高冢慘當時。白楊嫋嫋吟霜葉,碧蘚斑斑點舊碑。立志誰能忘溫飽?孤墳瞻拜一悽其。」楊應奎,字文煥,號澠谷。正德六年辛未科(1511年)進士,官至南陽府知府,有政聲。嘉靖年間,與青州海岱七子組成「海岱詩社」。
王沂公墓歷經數代,兵燹戰火,多次焚毀,元、明代多次重修,現記錄明代知縣呂孔良重修碑文如下:
重修有宋沂國公王文正公墓志銘
宋王文正公居相時,即封沂國公,考之宋制並參我朝稽古定製,公候塋地周圍一百步,該地柒拾伍畝。墳高二丈,圍牆高一丈。自宋寶元元年(1038年),一致我皇明初定,世代已遠,屢遭兵亂,若宋仁宗御製旌賢碑並樹木牆垣已絕其跡。塋地盡為居民所侵,無從稽考,封丘頹然就卑矣。至成化二年(1466年),青郡太守李公重修王沂公墓,建碑於前,備書四至尺丈,尚有塋地一拾肆畝,居民惡妨侵佔並其碑而盡去之,其事尚傳於父老之口,迨嘉靖二十九年(1560年)春,予以夙昔景仰,躬旨拜謁,稽其遺址,正其邊界,只得地二畝三分,距東西二十陸步,南北肆拾捌步,雖不能復還其舊,制後之恢廓而增修者,亦必有所本雲。
益都縣知縣洛陽呂孔良記
二十四世孫 王皋 王軫 王文仲
清末,鄭母人王宗漢,字海亭。乃王曾三十四代孫,見王文正公墓年久失修,松柏盡伐,斷碑殘碣,牌坊倒塌,荒草沒人,僅存孤冢。海亭公見此荒涼,心痛不已。出資立碑碣,建翁仲石獸,栽植松柏四十餘株。
洗耳河再向西流去,就到了平安寨村北,因村三面有溝河環繞,荊棘叢生,故又名荊溝寨。清鹹豐末年,寇警數至,捻軍要達此經過。鄭母人王宗漢,出村東地數十畝,邀裡人縣秀才孫邵庵、歲貢生山前張村傅允升輩幫忙組織民工,修建圍牆,建立房舍,築堡其中,訓練兵民以自衛。及寇至,附近三十二村民皆避入,寇數次攻堡,不得入,遂去。三十二村民得免於難,村民無不感激。事過,上級論功行賞,王海亭公、孫邵庵公、傅允升公皆敕封承德郎,得六品銜。在洗耳河東岸,平安寨北建雕龍碑以示褒獎。後來,有部分村民留在堡中,就是現在的平安寨村,至今村中還有十多姓。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在平安寨村西,鄭母村東洗耳河上修建水庫一座,自流灌溉鄭母村北上千畝良田。平安寨水庫,是鄭母一景點,是垂釣、休閒的場所。水庫周圍俱是楊柳樹,南山倒影映入水中,風光旖旎,景色秀麗,美不勝收。
▲325省道洗耳河大橋
洗耳河從水庫流出,向北流去,穿過325省道大橋,經山前石村西,此村在香山南麓,省道北側,石姓村民稱,其先世於明洪武初年,遷此立村。《趙氏族譜》稱:趙姓於明萬曆年間由老鴉窩遷此定居。洗耳河從山前石村西北拐彎向西流去,南面是趙狀元諭葬墓。趙狀元的諭葬墓俗稱「狀元墳」,在鄭母村東北角,洗耳河繞東面和北面而過,懷抱狀元墳。距香山很近,依山傍水,地理位置極佳。狀元墳舊址南面是325省道,西面是鄭母通張家羊的村道。很早年間這裡稱鳳凰架,相傳萬曆二十六年,趙秉忠中了狀元後,與他同科考試的南方舉子,對狀元公說:「年兄這麼年輕就考中狀元,我們能否到你家去看看?」狀元公說:「可以呀。」於是就一同回到了鄭母老家,在家中盛情款待了他們,他們又提出能否去祖塋看看,然後就一同去了祖塋。他們站在洗耳河西岸往東一看,驚呼,怪不得您年輕輕的考中狀元,原來您的祖塋葬在了鳳凰脊背上,但這是鳳凰單展翅,如果再挖一條溝,就成了鳳凰雙展翅了,前途無量。狀元公就命人挖了一條溝,成了鳳凰雙展翅。結果鳳凰飛走了,狀元公聽說後,急忙命人去攆,攆到西北十裡的地方,用磚、石等料壘在了鳳凰的脖子上,把它壓住了。這就是「狀元橋」。這只是傳說而已,是祖輩老人口耳相傳。不過你站在洗耳河西岸向東看,就好像一隻鳳凰,頭、脖子、翅膀在什麼地方都很清楚。
狀元諭葬墓規模很大,氣勢恢宏,為鄭母四大諭葬之首。歷史記載,狀元公官至禮部尚書。明天啟六年被奸臣魏忠賢陷害至死,崇禎初年平反,贈太子太保、光祿大夫,諡「文敏」,賜祭葬。諭葬墓佔地一百五十多畝。南邊是磚砌的大門口,門口上方有一石刻「敕建趙氏先塋」,再往北是兩根石柱子(可能是華表),各刻有對聯一幅,順中軸線向北兩邊是石像生石虎、石羊,石馬特別高大,有一人牽馬,與石馬一體雕刻而成,再往北文東武西兩對翁仲石人,威武高大,面目嚴肅。再往北是三門式石牌坊,牌坊向北是龐大的巨龜(贔屓)馱著高大的雕龍碑,雕龍碑上雕刻有:「大明前禮部尚書贈太子太保光祿大夫諡文敏趙公諱秉忠之墓」。整個建築氣勢宏偉,北洋河的劉閣老和臨朐的馬狀元的建築規模都不如這裡的高大。碑後面是狀元公與二位夫人的墓塋,東上首是狀元公父親趙禧的墓塋,再往後是狀元公祖父趙通的墓塋,其他族人的墓塋分布在四周。整個祖塋全是高大的松柏樹,鬱鬱蔥蔥,非常茂盛,不見天日,人進入林地,陰森可怕,風吹沙沙作響。聽老人們講,松柏樹是民國年間處理的,還叫東鄉的族人前來分樹來。石人、石馬、石牌坊是1966年毀的,做了水渠閘門等水利工程設施,非常可惜。墳墓是1970年4月平墳運動時間平毀的。
狀元墳北邊是1957年修建的群力水庫,水澆上千畝土地。因為距山前李村較近,也稱山李水庫。山李村李姓,於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在香山之前,所以稱山前李村。大壩北頭有一磨房,洩水道的水帶動機器轉動,可以自動磨麵。水庫1958年初次蓄水,淹沒兩岸的山楂樹,只露出樹頭,秋天,彤紅一片,我們幾個兒童打著嘭嘭,到水裡採摘山楂。
洗耳河從水庫流出向西流去,此處岸柳成行,綠草茵茵,是放牛牧羊的好地方。河道彎彎曲曲,河水清澈見底。有一群姑娘媳婦在洗衣裳,唧唧嘎嘎,連說帶笑。聯想起一首歌曲:「在村外的小河旁,有一群年輕的姑娘,在那洗衣裳啊,在那洗衣裳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筆者兒時經常與同伴去洗耳河釣魚、摸螃蟹、撈水蜆、撈小鏡魚,那時洗耳河水終年不幹,人稱銅幫鐵底,實際是青泥幫黑沙子底。河幫近水處有窟窿眼,經常摸到螃蟹。水小的時候,幾個兒童用泥堵堰,下面不流水後,可以到堰下拾小魚、水蜆、蚌類的東西。拾一小罐,家去養著。還經常去群力水庫遊泳、洗澡、玩耍。回顧少年時代,特別的留戀,是美好的記憶。
趙狀元的故事:鄭母趙秉忠年小的時候,父親趙禧退休還家,閒來無事,和家人們商議辦個商鋪,大家一致同意,辦商鋪得有字號,起個什麼好呢?趙秉忠就說:「就叫萬全店吧。」就這樣「萬全店」就辦起來了,生意興隆,到也紅火。這事傳到縣太爺耳朵裡,什麼啊?萬全店,口氣不小,我要的東西看看有沒有?第二天縣太爺坐著轎子來到鄭母萬全店,進店東看看西瞧瞧,問:「有三時嗎?」夥計到也聰明,沒明白什麼叫「三時」,就說:「剛賣完,明天就去進貨,老爺您是改天來取啊還是給您送去?」「那就麻煩給送去吧。」縣太爺走後,夥計就和家人商議,什麼叫「三時」?把大家難為住了,趙秉忠小小年紀就說:「我明白,好辦,明天我去給他送,保險他得給三十兩銀子。」第二天,趙秉忠打馬來到縣衙門口,差役不讓進,趙秉忠就說是你們縣太爺叫我給他送東西的,就這樣進去了。見了縣太爺,就說:「你要的三時我給你送來了,挺貴,每時十兩銀子。」縣太爺說:「你說說,如果說的在理,我照價付銀子。」趙秉忠說:「這三時是得時、失時、不在時。得時就像您縣大老爺,官運亨通,步步高升。失時,就像有些官員貪汙腐化,草菅人命,就得罷官、殺頭。不在時就像我無官、無勢、無門路。」縣太爺心想這個年小的這麼聰明,將來必有大出息,說:「你說的很有道理,照價付銀子。」吩咐手下人拿出三十兩銀子付給趙秉忠,趙秉忠說:「那我就不客氣了,多謝縣太爺賞賜。」
鄭母村有個老者,很幽默,愛開玩笑,他對人們說:「有次我到北河(洗耳河)去釣魚,魚沒釣著,釣上一隻蒲窩來,蒲窩裡盛著四個鴨蛋,有兩個鹹的,還有兩個淡的,你說奇怪不奇怪。」有的人認為他又開玩笑,不信他的。也有人圓話說:備不住附近村一家子的人分了兩個鹹鴨蛋不捨得吃,藏在蒲窩裡,過年打掃除,忘記了蒲窩裡還盛著鴨蛋,打掃除時扔到河裡了,春天,鴨子又在蒲窩裡下了兩個鴨蛋。所以,是兩個鹹的,兩個淡的。但可能性很小。後來成了街頭巷尾的笑談。
▲鄭母冀成順家的老瓦屋
鄭母村還有一個老者叫冀同恭,愛好打獵,冬天沒事,扛著獵槍到洗耳河邊打兔子。附近村有人看到冀同恭朝天放了一槍,到河邊就拾了一隻兔子,感到非常奇怪,逢人就說:「冀同恭真厲害,朝天放了一槍就打住兔子,不可思議,真是神槍手。」實際是冀同恭看到河邊一隻兔子,一槍就把兔子打死了,接著又裝第二槍,走了幾步不小心走了火,朝天放了一槍。附近村人只看到走了火的一槍,沒看到第一槍,以為朝天放了一槍就拾了個兔子,感到稀奇。
清朝末年,鄭母街有個老先生,家境殷實。為人慷慨大方,哪裡有廟會他就去逛廟會,經常給廟裡捐款。多次到泰安進香,常往功德箱裡放銀子。有次,爬到泰山頂上的碧霞祠,從褡褳裡拿出二十兩銀子,放在供桌上,抽了三炷香點上,恭恭敬敬地插在碧霞元君供桌上的香爐裡。然後,跪在神像前虔誠地三叩頭。廟裡的住持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心想,這位老先生多次來廟裡舍施,本住持也有所表示,於是從裡邊拿出一頂秀才帽子,偷偷的戴在了這位老先生的頭上。說:「你多次給廟裡舍施,感動上蒼,上天賜給你秀才頂子一襲,從此你就有功名了。」這老先生大喜過望,連忙叩首:感謝上蒼!感謝泰山老母!高興的無心逛泰山盛景,急急忙忙回到家裡,將秀才頂子供在了財神爺前的供桌上。全家老少為之高興,為恭賀秀才頂子,把全鄭母街有頭有臉的人都請來了,還把龍崗街的秀才冀邦用老先生也請來了。大擺筵宴,光宴席擺了十來桌。大家吃飽喝足以後,秀才冀邦用發話了:「用糞厥子把那頂子扒下來,不嫌丟人!上泰安求功名何必讀書。」
鄭母村的基督教有近百年歷史,早在民國初年就有冀文翰家、冀象成家等多家信奉基督教。改革開放後,基督教有所發展,已有數百個教徒。本世紀初在原天齊廟故址建有基督教堂一座。每逢星期天都有集會做禮拜,提倡愛國愛教。
▲鄭母基督教堂
▲車旺村天主教堂
鄭母四裡長街,店鋪林立,買賣興旺,都是一色的青磚瓦屋。經上世紀村莊規劃,老瓦屋所剩無幾。
▲膠州知州董進
洗耳河向西經過十畝田村南,董氏始祖董進(1201-1274),即墨縣石橋村人,隨祖母逃荒來益都定居,後為元代將軍、膠州知州。其子董堅因功封萬戶侯,為其父董進修造墳墓,請示皇帝,皇帝賜地十畝以為塋,後其子孫於塋旁立村,故因以名其裡焉。2017年3月23日筆者與蕭希華同志拜訪名人董進後裔,來到董家重家,董家重拿出族譜給我們看,今抄錄1999年董氏第六次重修族譜序如下:
董氏六修族譜序
董氏進族,從即墨石橋村遷來(南宋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至今已769年矣,歷次朝代更替,歷經外侵內亂,加之天災匪禍,族譜能延至今,亦非易事。
自介公創修族譜以來,已歷修五次,最後一次修譜系民國八年,迄今已八十年未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破四舊中,諭葬石碑被砸,族譜險被焚毀,幸有族人玉敏珍藏族譜。唯恐失續,把舊譜本式五世一翻,難以查閱,改為圖表式長卷,使支系明晰,一目了然。與族人家重於一九九六年自發續了十畝田克智支,因其它支難續,就擱置了。一九九八年族人延周正式抄錄,延友自願捐資複印。在此啟發下,族人其旺、延周、興元、玉敏、家重等人組成續譜小組,出工出力,不取報酬,分工負責,即以全續。興元續克義支;益三續克禮支;永津續克讓支;繼盛續北十畝田克智支。歷經月餘,終於完成,新續初稿,由延周負責匯總,把新續與舊譜上下銜接,審閱校對後,正式抄錄,族人榮忠自願捐資複印,以傳後人。
因年久未續,後代子孫繁衍眾多,此次續譜難免有錯誤和遺漏之處,希族人批評指正。公元1999年2月3日 續譜小組
在族譜中還發現董氏十一世董汝瀚,字子匯,號西嶼。舉人,官戶部郎中。其孫十三世董可威,字嚴甫,號葆元,明萬曆23年進士,官工部尚書。筆者回家查閱清康熙《益都縣誌》載:董汝瀚,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舉人,授建平縣知縣,歲不登,瀚節縮寬恤,民賴以生。築石堤,得水田萬三千餘畝,民名其圩(wei)曰「董公圩」,政績卓著。升太僕寺丞,晉戶部郎中,兼攝江西、川、貴諸司事益辦,久之,乞歸。以疾卒於家。後以孫可威贈工部尚書和戶部尚書。
董可威,郎中汝瀚孫。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初授河南衛輝府推官,折獄平允,一時墨吏猾胥望風遁去。晉南京吏部考功主事,辛亥主計典,摘黜允當,輿情中外稱善。晉光祿寺少卿,順天府丞,皆以母老乞休未赴。丁憂服闕,補工部侍郎,聲望益著。晉工部尚書,繕修皇極三大殿告成,再晉太子太保,力辭恩蔭。時值國事周章,乃控辭力請旋裡。公生平坦蕩和易,不事鋒芒,一時稱為長者。詩文宏博典麗,一歸大雅。年七十二卒,時正值明朝滅亡,無諭葬墓以葬,惜哉!董汝瀚和董可威在《董氏族譜》中都有明確記載。董楠、董李皆當時名士。董氏的先賢名士眾多,可謂簪纓家世,官宦人家。
▲萬戶侯董堅
從董家重家出來,又與董興元、董立興到董其旺家,請出膠州知州董進和萬戶侯董堅的影像,董進身著團花紋紅袍,頭戴烏紗,右手捋鬍鬚,左手端玉帶,雪白鬍鬚,慈眉善目,精神飽滿。身後案几上放著大印和兩部古書。二世祖萬戶侯董堅,是員武將,身著雲龍紋蘭袍,右臂、右腿裸露盔甲,頭戴纓盔,腳蹬戰靴。五綹鬍鬚,飄於胸前,面目嚴肅,不怒自威。活像個關公關雲長。背後案几上放著大印和書籍,牆上懸掛著寶劍。影像懸掛好後,我和蕭希華作了拍照。董氏族人又帶領我們來到董氏先祠,首先看到高大的雕龍碑,是複製的董進諭葬墓雕龍碑。
▲董進神道碑
碑文如下:
故膠州知州董公神道之碑
益都路石匠都提領盧鑄、秦空、徐用、張德珍、楊成同刊。
奉訓大夫籤福道肅政廉訪司事許時獻撰。
正議大夫、集賢院大學士、前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使張孔孫篆額。
前順德路儒學教授、青社翟可珍書丹。
公諱進,即墨石橋村人。董氏之先曰蓋公,本飂叔安之裔子,以好龍事舜,始賜姓焉。戰國及漢魏以降,代不乏人。而公生值兵荒,幼失鄉土,家無譜牒可考,故不知其世次。曾祖在金時嘗為鎮防軍將,戍牢山,建北磯城,海境賴之以安。王父烈考皆不祿而逝。母陳氏,先於父一年卒。公童年而孤,金鹿走汴,土豪增興,歲荒人飢。其家惟一祖母在,間關百險,負公逃生,才至益都。有義軍李帥(李全)見公異於諸子,年十有五,李帥試以所能,凡事鹹得其宜,知公可用,以為親兵。
國王南來,李帥迎降,承制以為益都行省,西拒金人,南御楚寇,日尋幹戈,以相徵討。公為家將,常當前鋒。攻楚州則張蝥弧以先登,襲海州則蒙皋比而先犯。喜公驍勇,委為爪牙。帥即平定山東,志吞淮海,因攻揚州,歿於城下。公率麾下,推其夫人楊氏(妙真)權知軍務,眾皆悅服。越明年,楊氏入覲,得紹夫職。假公以軍帥之名,使代徵戍之勞。又乘傳赴闕奏事,進貢諸物。楊氏辭政,公亦尋解兵柄,改署高密尹。歲遭飢旱,民不安居。公撫之,一年襁負至,二年汙萊闢,三年衣食足。寧海、登、萊,右皆瀕海,地宜畜牧,廣袤千裡。中有逸馬散漫於蒲廬洲渚間,不知主名,近常出踐民田,人莫能制。公因白於行省撒吉思,使人拘括,絕民田之害。除知膠州,授金符。公現事從宜,詢其利病,仁撫鰥惸,威制豪橫,民用小康。公忽遭疾,至元十年,遂歸居於益都。二月二十二日,卒於私第,春秋七十有四,權厝於益都縣東河子頭村香山原。
惟公材力過人,寬猛相濟。在軍旅,則與士卒同甘苦,故人樂為用。在州縣,則抑豪猾、斥貪墨,故人不敢犯。治兵治民,兩盡其善,人到於今稱之。噫!公幼遭多難,起於行伍,身經百戰,體無完膚,位不至大官,仕止於一州,命矣夫!子男七人,公先娶單氏,生二子,長曰堅,次曰成。後娶李氏,生五子:信、仁、春、均、墀。仁與均、墀皆早卒。女三人,一適密州王成,一適左成,一適張榮,皆益都大姓。男孫十六,女孫十,已嫁者五。
堅以家將子,為上百戶,賴行院官奏為千夫長,累遷宣武將軍,轉寧國高郵萬戶之副,尋改鎮南王府守衛、漢軍萬戶。在襄陽戰於城西,奪陷陣陳千戶於城門口,破送糧回軍,擒矮張於鬼門關,取樊城於漢水上。都帥劉整分攻其南,堅以長索牽鋸截豎木,運梯登埤,一鼓而下。渡舟師於楊邏堡,太傅伯顏、丞相阿術督軍徑進,繞出拒敵軍右。堅逆戰於中流,虜高安撫。長驅而濟,王師畢渡,水陸俱進,破賈似道百萬之眾於丁家洲,敗孫虎臣孤注之兵於鎮江。堅為偏俾,每戰常為士卒先。
今以益都為家,遂移父母之喪,改葬於舊墳之北,及將祖、考靈柩並徙來為一塋。又將祖母陳氏招魂葬於烈祖玄室。噫!非夫人之德,則董氏之鬼不其餒而佳城。即遷,乃礱貞石。來乞辭,下材不斂敏,舉其德善勳勞而論。撰之銘曰:
猗歟董君,勇而且仁。左右藩政,有勞有勳。治兵理民,敏幹過人。政平訟理,民熙物春。海濱逸馬,數倍齊駟,白於守臣,表昇州刺。子長萬夫,祿又及嗣。金沙山南,洗耳河北。改卜宅兆,再新窀穸。山石谷兮河不陵,高臺未傾兮曲池未平。石不爛兮字長存,亙百世兮流芳聲!
大元大德六年歲在壬寅,春二月二十日。
宣授宣武將軍、鎮守高郵寧國萬戶府萬戶兼守衛萬戶府萬戶 孝男董堅 立石。
碑文充分肯定了董進的功績,戎馬一生,身經百戰,體無完膚。也為董進抱不平,為元朝立下汗馬功勞,位不至大官,區區一州太守爾,天之命也。但董進毫無怨言,碑文說惟公材力過人,寬猛相濟。在軍旅,則與士卒同甘苦,故人樂為用。在州縣,則抑豪猾、斥貪墨,故人不敢犯。兢兢業業,忠於職守,走完一生。
十畝田董氏先祠和董氏祖瑩保存完好,董氏族人關心家族事務,重刻雕龍碑,重刻九世祖董隆墓碑,彰顯祖宗功德,使人敬佩,值得世人好好學習。
▲董氏族人合影
十畝田村南洗耳河上,1958年修大橋一座,是臨朐山旺通譚坊火車站的公路橋。是拉萬年書(矽礦)的。曾每天有幾十輛馬車拉著矽礦打此經過。
洗耳河南原有青州第三中學學校,1954年建立,文革後改為高中,2015年遷往青州新三中。從三中走出上將張黎、少將王鳳翔、少將子央,還有幾個大校、上校,也有縣級、廳級、省級幹部。這也是鄭母人的驕傲。
再往西流經龍泉沿村南,因為在金沙山(北埠嶺)前立村,村名嶺前堰,後演稱今名。
▲河子頭古柏
又經過河子頭村,洗耳河貫村東西,因地勢低洼,解放前常犯洪澇之災,建國後疏浚河道,根除了水災。河子頭小學建於古廟五聖堂故址,有明代古松兩株,列為被保護文物。村前古墓曾出土「秦半兩」和「漢五銖」等古錢。元代已有此村,村名河子頭。元初萬戶侯董堅為父董進所立碑文中有「權厝於益都縣東河子頭村香山原」等語。因地處洗耳河之盡頭,所以稱河子頭。
洗耳河向西到了四座樓前,元代毛姓居此,稱毛家宅子,明萬曆年間,袁家莊大戶袁子蘭有五女,每嫁女,皆為婿家蓋樓一座,第四女嫁於毛家宅子董姓,故村名演為四座樓。村西原有何家莊,1948年後併入本村。
洗耳河再往西與康浪河匯合,稱康浪河,也稱洗耳河,向西北流去。經袁路村東,原先有袁家莊,明正德年間,袁姓自益都城北劉家村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路家村路姓於明代晚期自臨淄馬王莊遷此立村,取名路家莊。1948年袁家莊與路家莊合併稱袁路村。
又流過趙家莊村東,《趙氏族譜》稱,趙姓於明中葉自石拉子村遷來立村,故名。
河流穿過石橋村,明成化年間,郝姓自泉子村遷此立村,村名河之社。清道光元年(1821年),村人在河上建石橋,以河為界,分別稱東石橋與西石橋。1956年統稱石橋村。上世紀末,在兩村之間的洗耳河上重建大橋一座,方便兩村往來。
又流經翟家莊西,清道光年間建村,原為壽光知縣翟方同的佃戶村,故名翟家莊。
向北又流經狀元橋村東,狀元橋在膠濟鐵路南側。舊有村在今村址前,名長流店,明崇禎年間,因有人「謀反」,官府查抄並燒毀此村,居民逃散。後事息,村民復歸。在明代狀元趙秉忠所建之石橋西另立村莊,定名狀元橋。康浪河(洗耳河)在狀元橋村北匯入彌河。
▲原鄭母三中
(本文承蒙時作明、陶元欣、王金芳、冀瑞武、董家重、郝成祥等提供素材,在此表示感謝)
(文/冀恆春 攝影/蕭希華 )
2017.09 NO3. 第三期(總第二十八期)
▲以上圖片由青州市攝影家協會提供
文字、圖片均為《東方花都》雜誌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分享朋友圈和群
東方花都雜誌
東方花都|文化青州
微信ID:DFHDZZ
長按二維碼關注東方花都微信公眾號
雜誌官網 www.dfhd99.com 百度搜索「東方花都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