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6月24日訊 (本網記者 麴車 )公元2020(庚子)年六月二十二日,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大典活動在甘肅天水隆重舉行。上午9時50分,羲皇故裡奏響了慎終追遠、繼往開來的黃鐘大呂,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以太牢、鮮花、雅樂之儀和虔敬之心,致祭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表達對共同先祖伏羲的虔誠和敬仰,表達衷心期盼九州太平、國泰民安的美好祈願。
六月的天水,經一場新雨洗禮之後處處蒼翠,山明水秀,風光旖旎,生機盎然;天水的六月,載歌載舞喜迎四海嘉賓,到處呈現一派盛況!
落跡於古柏蒼蒼,古曲悠悠,分外莊嚴的伏羲廣場,行走在公祭大典的人海中,我的心被洗禮,情緒也被激越在歷史的隧道翻卷思飛……
天水,故名曰成紀,唐代迭名為秦州,後因「天河注水」的傳說而得名,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人文始祖伏羲、女蝸和軒轅皇帝的故鄉,素有「羲軒桑梓」之美譽。據史料記載,伏羲,風姓,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伏羲一畫開天肇啟文明,奠定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繁榮昌盛的基礎,開創了中華文明的先河,被尊稱為「人祖」「人宗」「羲皇」,是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研究者認為,伏羲最初是一個氏族或部族首領的名號,這個氏族定居成紀,不斷繁衍,以後遂向陳倉、中原及其他地區遷徙,以至於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關於伏羲的傳說和文化遺存。
天水有著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三國古戰場文化和隴右民間民俗文化為代表,構成了天水綺麗多彩、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1978年在天水市秦安縣大地灣一帶發掘出了人類原始文化遺址,出土文物8000多件。根據大地灣考古發現和史料、史實,結合天水古蹟,學者們論證了伏羲畫八卦、結網罟、取火種、興嫁娶、制曆法、創樂器、造書契等許多發明創造的可能性。從伏羲母親華胥氏的神婚到伏羲的兄妹婚,伏羲所倡導的媒聘婚,反映出從雜居群婚到配偶婚姻的深刻變革,標誌著我國歷史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這是伏羲被尊崇為人文始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女媧補天、伏羲畫卦的神話,是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精神的重要源泉之一。幾千年來,人們把上古先民不斷進取的強大創造力和偉大的歷史功績,都聚集於伏羲的形象中,通過祭祀,表達對中華人文始祖開創文明、教化萬物的崇尚和敬意,從中汲取實現夢想的精神力量。天水自古就有民間祭祀伏羲和官方祭祀伏羲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就在渭水流域用「太牢」之禮祭祀伏羲,至明代由官方主持春秋兩祭,一直延續至今,相沿成俗,形成了內涵豐富、厚重、獨特的祭祀文化。
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伏羲氏時代開創了中華文明的先河,把先民從蒙昧帶入文明,伏羲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本源和民族文化的母體,又是中華哲學體系、神秘文化與民間民俗文化的共同寶藏。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本源文化,從物質世界到精神領域,從上層文化到民間習尚,幾乎無所不在,深深根植於中華民族的心靈和意識深處,具有博大精深、兼容並包、生生不息、與時俱進的特點,塑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面貌,是中華文明的靈魂和精髓。
天水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秦王朝孕育壯大、崛起之地,更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重鎮,曾經商賈雲集、車水馬龍。 "閻閭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不出隴右」……在這片土地上,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秦始皇先祖秦非子、飛將軍李廣、戍邊名將趙充國、蜀漢名將姜維、前秦皇帝苻堅、隴上鐵漢安維俊、近代愛國名將鄧寶珊等都誕生於天水,他們為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不凡的貢獻;孔門弟子石作蜀、漢賦大家趙壹、唐代詩仙李白、隴右大儒胡纘宗等歷代人文楷模,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經久不息的璀璨光芒。
天水還有綠樹掩映的伏羲廟, 殿宇錯落的玉泉觀,唐槐漢柏的南郭寺,突兀壯觀的大象山,神奇險峻的水簾洞,保存完整的古街區;有伏羲演繹八卦的卦臺山,秦人屯兵牧馬的牧馬灘,蜀魏爭雄隴右的街亭遺址,杜甫流寓秦州的東柯草堂;有興國寺、胡氏民居、諸葛軍壘、天水關、李廣墓、紀信祠、萬紫山、五龍山等名勝景點星羅棋布,交相輝映,昭示著天水歷史文化的輝煌和歷史人物的光彩。
在這盛世、盛景、盛況與公祭大典渾然一體的天籟裡暢遊,思緒早已漂泊在廣天沃土,飛越崇山峻岭, 從中尋覓到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風韻,領略到濃鬱的民俗文化風情,感受到歷史文化的陶冶和震撼。
此時此刻,在瓢潑大雨中,站在這皇天后土上參拜,用真心感悟著先祖勤勞、智慧的結晶,感悟著天、地、人和。伏羲文化以其創造性和包容性,在與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的結合中,正在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召喚中華兒女投身祖國的建設發展,投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