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涉華新聞報導的翻譯準確性越來越令人「捉急」。前有《華爾街日報》蹩腳直譯華為CEO任正非的形象化語言,如今《華盛頓郵報》(以下簡稱《華郵》)又對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7月1日的講話添油加醋,欲在香港國安法問題上抹黑中方「無視規則」、「傲慢」。
在當天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張曉明副主任批評美國針對香港的制裁是強盜邏輯,警告不要幹涉中國內政。他的中文原話是:
「當然我們也不是嚇大的。中國人看別人臉色,仰人鼻息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國務院港澳辦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張曉明(左)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右)1日舉行發布會
然而,在《華郵》7月2日這篇報導中,該報兩名記者(包括一名華裔)卻如此翻譯張曉明這段話:
「我們當然不害怕,中國人在乎別人想法、欽慕他人的時代已經過去,永不復返。」
文章除了老調重彈「言論自由」話題外,最主要的觀點就是炒作中方推動國安立法背後的「現實政治思維」,即「中國如今認為沒必要遵守早年弱勢貧窮時籤署的國際條約」。文章一廂情願地認為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規定英國對回歸後的香港負有「義務」;同時又抹黑中方基於國安法有「長臂管轄」權限,可能「戕害」踏足香港的批評人士。
為佐證上述觀點,作者通過這段誇張的曲譯,強行暗示中方「無視國際規則、我行我素」,就差說出「濫用司法」,哪怕現實中最擅長幹涉他國內政、借「長臂管轄」肆意在第三國抓人的正是美國。
兩相對比之下,《華郵》翻譯的生硬與以偏概全可謂一目了然。然而截至本文發稿時,其翻譯內容非但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反倒令反華人士「如獲至寶」。
比如歐洲議會對華關係小組副組長、叫囂向香港「派出聯合國特使」的德國綠黨議員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就「攥」著《華郵》的描述,在社交媒體上批評這一表態「愚蠢」,「不在乎他人想法會令你失敗」。可他與一幫起鬨的網民全然不知自己在以訛傳訛。
部分網民提醒他,這裡是翻譯問題導致了理解偏差。有人解釋,「看人臉色」字面意思是「不斷關注對方面部表情,盡最大努力取悅他人」。還有人說,考慮到「仰人鼻息」等用語的中國近代史背景意涵,西方人不應該指摘其用法。
英國《金融時報》駐華記者湯姆·漢考克也認為《華郵》「似乎是誤譯的始作俑者」。他對翻譯提出修改,並強調了兩組用語「奴顏屈膝」(subservient)與「取決於他人突發念頭」(on the whims of others)的一層含義。
有網友提醒包瑞翰換個更好的翻譯
值得一提,原文作者分別是《華郵》報導中國商業與經濟的美國華裔記者竇伊文(Eva Dou),以及報導東南亞新聞的新加坡記者、自稱「熱愛熊貓」的馬哈塔尼(Shibani Mahtani)。
曾在《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7年、能講普通話的竇伊文,理解中文時顯然不存在語境方面的障礙。可她7月2日還一言不發地轉載了公共廣播公司(PBS)記者施弗林高亮這句被曲解譯文的推特,後者大做文章稱「如此具有揭示意義」。
原文作者、《華盛頓郵報》記者竇伊文(左)與馬哈塔尼(右)
而有網民形容,兩名原作者的翻譯「完全是一場災難」,認為她們是「故意如此翻譯並誤導讀者」、傳播虛假信息(disinformation)。「這些記者就是想要對外國讀者構建關於中國與中國人民的一套特定的敘事及形象。」
來源 | 觀察者網 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