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張家界1月7日訊(通訊員 毛英梓宋雙雙)深冬幾許,清冷的寒風中傳來了喧鬧的鑼鼓聲,尋到聲音的源頭,一列十幾人的群眾隊伍正敲鑼打鼓向桑植縣檢察院門口走去,領頭的兩位老人手持印有「脫貧攻堅好能手 為民辦事貼心人 執行國策強有力 引領雙泉奔小康」字樣的錦旗,笑呵呵地送到桑植縣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譚紅亮與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符婷的手中,感謝該院多年來對定點幫扶村之一——馬合口白族鄉雙泉村的支持。
雙泉村距離縣城約30公裡,地形狹長,呈「一字型」,村民們沿河而居。多年來受困於耕地面積狹小、交通不便、勞動力缺失等因素,以水好著稱的雙泉村並沒有因此受益,反而窩在層巒的大山中,被貧困束縛住了手腳。2014年,桑植縣檢察院的扶貧幹部第一次踏上了雙泉村的土地,於後的六年間,該院先後派駐三批扶貧工作隊,數十名幹警擼起袖子,助力脫貧。
「路修好一點,離致富就更近一點」
2018年年初,桑植縣檢察院法警大隊隊長陳克兵被委任至雙泉村擔任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當時的雙泉村剛剛在前一批工作隊的努力下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地處高山上的金家塔組和茶廠組的村民們終於不用為時常停電犯愁,可光解決電的問題還遠遠不夠,飲用水入戶、入村主幹道整修、老舊殘破的村部等都是掣肘發展的難題,也是橫亙在陳克兵面前的「三座大山」。
翻山容易移山難,為了解決百姓實際困難,陳克兵率領工作隊一頭扎到雙泉村的田間地頭,農忙時跑資金、尋政策,農閒時走村入戶,了解實際困難。2019年,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與工作隊的努力下,所有建檔立卡戶、分散特困供養戶用上了自來水,同時經檢察院出資15萬元,非貧困戶也實現了用水自由。
三年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還是雙泉村入村主幹道的真實寫照,作為全村唯一的一條路,它身上被寄予的是村民們尋求發展的渴望,陳克兵到村的第一年,就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當年9月,主幹道被正式立項,次年8月,總造價達1000萬元的入村通道正式完工,徹底改變了雙泉村人出行難的局面。
「剛到村部時,撲鼻而來的就是一股黴味,因屋頂漏雨,木樓桌椅都長出了『綠芽』甚至蘑菇,」當桑植縣檢察院檢察一部的王鵬凱回憶起三年前第一次接觸扶貧工作時,破敗的老村部著實給了工作隊一個下馬威,而後日常開啟的披星戴月的加班模式、以方便麵代餐的難受勁更使得工作開展困難重重,好在陳克兵是個樂天派,他不僅照顧隊員的情緒,更是貼心為村民著想,除了修建完成寬敞明亮的新村部,還籌資35萬元建成村部文化活動中心,讓廣場舞們有了好去處。
「不讓老人家為銷路犯愁,我來替他吆喝」
家住雙泉村大山界組的向翊國是桑植縣檢察院幹警姚海燕的幫扶對象,由於兒子常年在外打工,老人家一邊幫著兒子照料尚未裝修的新房子,一邊做些能做的農活如挖葛根補貼家用。剛出土的葛根通過人工榨汁,再進行澱粉沉澱,後經晾曬成粉才能得到張家界特產之一——葛根粉,如何讓自己手工製成的葛根粉找到買家,讓向翊國有些犯愁,自己年事已高又不識字,普通售賣都成問題更別提網絡銷售了。
不過很快,老向的憂愁就被一驅而散,幫扶幹警姚海燕每個月都會看望他兩三次,當得知老向家中有一些滯銷的葛根粉時,姚海燕立馬在自己的朋友圈吆喝起來,圈友紛紛下單,幾十斤的葛根粉迅速被搶購一空,整理好訂單後,姚海燕又專程去了一趟向翊國家,分秤打包,當老爺子拿到一千多元的銷售款時,嘴角的笑意在層層皺紋間不斷漾開,懸在心口的石頭終於安穩落下。
從老向家離開的姚海燕又馬不停蹄地將一包包葛根粉送至圈友們手上,她很高興,工作隊修的路拉近了她與貧困戶之間空間上的距離,而自己的微薄之力讓彼此的心靠得更近。
「村裡有了集體經濟,就不怕返貧了」
村裡的硬體改善了,軟實力同樣得跟上。這一點,桑植縣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符婷深有體會,作為雙泉村駐村扶貧工作隊的聯繫領導,她將雙泉村當成了第二故鄉,工作隊有難處了,她著急想辦法,百姓有疑問,她耐心去解釋。
2019年雙泉村已完成粽葉種植417畝,總投資48萬元,形成了以「龍頭企業+基地+村集體+建檔立卡戶+非建檔立卡戶個人」模式的粽葉種植產業。但即便如此,雙泉村的集體經濟規模仍有所欠缺,為此符婷主動疏通野茶採摘-加工-銷售渠道,將特色農產品展銷會引入雙泉,使得原本清幽閉塞的山谷村落頓時增添了濃烈的商業色彩。
將檢察基因植入這片紅色土地,是桑植縣檢察院孜孜不倦的追求,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該院累計派出十餘名幹警成立工作隊紮根三個貧困村,幹警結對走訪上千次,實實在在用自己堅實的腳步丈量身下的土地,「全院幹警尤其是駐村幫扶人員,要充分發揮檢察力量,為群眾做實事,我們的根在此,我們的養分也就在此。」桑植縣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譚紅亮盼望著村民們日子越過越紅火,這不僅是院黨組一直努力的方向,也是全體桑檢人的希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