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鑰匙放在哪裡了》是最近網上流傳的一首神曲。很好玩。曲風相對嚴肅,如果沒有那瑣碎到無釐頭的歌詞,你可能以為它想表達「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或至少是「奔跑吧,兄弟」。可就是歌詞和曲風之間的巨大反差,製造了一種喜劇效果,讓它像病毒似地迅速傳播。按詞曲作者金承志的說法,它的笑點就在於「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這個古怪的表達昨天「佔有」了我整整一天。
我只是單純地喜歡這個表達。它讓我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話說生活中並不缺乏「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人。比如利用塔羅牌算命的人。比如洪秀全,就是那個做了個夢,然後憑著滿腦子幻夢差點顛覆清王朝的人。另外,很多哲學家寫得像囈語般的著作,也可算在此列。事實上,歷史證明,很多哲學家的「一本正經」就是胡說八道。只是,他可能真的不是故意的。
還有一種「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是受制於思維慣性。所謂思維慣性,說白了就是思維的惰性。就是碰到某些熟悉的場景,人們往往不太願意深入地了解事情真實發生的過程和細節,僅憑几個表面的線索或者蒼白的印象,就自信地以為懂了或者理解了某件事情,便倉促地亂下定論,或者胡亂構想畫面和虛構情節。以至於造成「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結果。最近「中科院『醫鬧』北醫三院」一事,就比較典型體現了這一點。
一名34歲的產婦楊女士在北醫三院經搶救無效死亡。楊女士去世之後,她所在的單位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給北醫三院發了一個公函,要求醫院對楊女士離世做出公正透明翔實的調查。也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個公函流傳到了網絡,瞬間引燃了公眾的熱情。
「公函」這種「紅頭文件」的古怪形式,是引爆這次輿論的導火索。很多人認定,這是死者家屬以單位之名「施壓」,是「頂級醫鬧」。於是,網上迅速腦補出了一個流傳甚廣的「醫鬧傳說」:這對夫妻曾與北醫三院發生過一次醫鬧衝突,並獲賠40萬。該孕婦本有高危疾病,而且已近高齡產婦,不宜懷孕生育,但丈夫作為「獨苗鳳凰男」,不聽醫生勸告,半強制地要求妻子懷孕,結果導致不測。現在又提出1400萬的賠償要求,請了醫鬧公司,完全是個不顧妻子死活、見錢眼開的主。所以,這次事故,主要責任是這位大男子主義丈夫。這位丈夫平時在學術上就非常依賴妻子,很無能。而醫院是受害方,這個女人,也是個無辜受害的傻女人。
這個醫鬧傳說,可謂有鼻子有眼,看似非常合情合理,也符合人們對類似「醫鬧」事件的傳統印象。可事實是,其中很多細節,比如提出1400萬賠償,請醫鬧公司,被當事人直接否認,也沒有獲得任何主流媒體證實。另外一些細節,比如「獨苗鳳凰男」,學術上依賴妻子,也沒有得到證實。就算證實,也與本次醫鬧毫無關聯。這些無關的細節,可以說只是為了加深人們對這位丈夫不負責任的印象,渲染故事的情緒色彩。
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醫院說家屬確實曾到醫院「鬧」,打砸公私財物,傷及到了醫務人員。中國醫師協會也在自家網站發了一個聲明並質問:中科院理化所出具公函前是否知道家屬有傷害醫護人員、打砸公私財物的行為,有沒有要求家屬依法維權,公函何以流傳到網絡?但是,楊女士家屬則完全否認了打砸、傷醫,否認「醫鬧」,否認了網上種種「傳說」,同時要求醫院拿出視頻證據。遺憾的是,這關鍵性的視頻證據,恰恰付之闕如。
一句話,雙方各執一詞。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依然很難準確判斷:到底孰是孰非,是否有誰在說謊。可諷刺的是,不少人已經認定了上述醫鬧傳說,是真實可信的。尤其是「獨苗鳳凰男」這個無關的細節,獲得大量網友「點讚」認同,傳播甚廣。可說到底,這個傳說的性質,也不過就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帶著滿滿的偏見,並不可信。
醫鬧中的「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受制於思維慣性。這種慣性的形成,是因為大量「醫鬧」故事累計起來的淺表印象造成的。這種頑固的偏見,當它擁有一本正經的形式,就極具迷惑性。它看似客觀中立,合情合理,但實際只是一塊阻擋人們進一步認識事情真相的「絆腳石」,是撕裂醫患關係的「利劍」。
當然,要說人們傳播和製造這種「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有什麼不良的企圖,大概也過於誅心論和陰謀論了。比如很多主張女性獨立的人,之所以容易被這樣的故事迷惑,可能是因為裡頭表達了一種對大男子主義的不滿。
但我以小人之心冒昧提個醒:越是「無辜」的東西,越容易被利用。很多人可能會問:網絡上流傳的幾個網友留言,能對整個事件產生什麼影響呢?說實話,還真沒法估計,可小可大。但如果對立的一方有意操控輿論,爭取輿論的同情,利用了人們關於醫鬧的思維慣性,散播有利自己的信息,樹立起「受害者」的形象,便很可能影響事情的未來走向。而且,果真如此,事情則已經變質,需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待。任何醫患矛盾,需求法律的途徑解決才是正途。利用網絡輿論,是投機取巧的卑劣手段,是不可取的。
對於個人而言,也應該認識到,醫鬧這種事情,是極其敏感之事,不清楚、不明朗時,沉默或是最大的美德。實在憋不住,一定要叨幾句,不拱火、不澆油應該是底線。自以為聰明地幻想和推理出一個看似合情合理的「劇情」,往往可能只是思維淺陋的表現,也容易被別有用心之人當槍使。
(文/曾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