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完魂斷藍橋,我失眠了,這部電影,我不會再看第二次,太悲劇。整個夜晚,瑪拉的舞姿、羅伊的手勢、雨中的深吻,瑪拉迎著軍車那忽明忽暗的臉龐,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怪你過分美麗,怪你過分瀟灑,怪你過分悲劇。
世家子弟羅伊為上尉軍官,英俊、瀟灑,帶著上流社會特意的自信、果決、善良,一看就是那種生活在上流社會的優渥子弟。從小一帆風順,很少挫折,渾身散發著自信和陽光,笑容迷人而無邪,鑄就了他舉重若輕的性格。
平民姑娘瑪拉父母雙亡,在芭蕾舞團做演員,漂亮、單純、天真無邪,過早經歷不幸的家庭變故。在嚴苛的團長吉洛娃夫人管教下過著動輒得咎的生活,生活單調而乏味,未敢越雷池半步,無依無靠,悲觀而自卑,鑄就了她取輕若重的性格。
這種性格上的矛盾造就了他們的悲劇。
1917年一戰正酣,德軍經常轟炸倫敦。羅伊在橋上偶遇並幫助了瑪拉,兩人在地鐵(防空洞)裡一見鍾情,戀戀不捨。羅伊要去參加上級的軍官晚宴,瑪拉要去演出芭蕾舞,看來萍水相逢,以後再難相見。但羅伊終于禁不起思念之情,捨棄了上級的晚宴而去尋找瑪拉。巧合的是原本第二天出發到歐洲戰場的羅伊因為英吉利海峽遍布水雷,推遲兩天出發。羅伊決定以儘快的速度迎娶瑪拉,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結婚之後瑪拉可以與自己的母親一起生活。然而造化弄人,法律規定,必須在下午三點之前結婚方始有效,正當瑪拉與眾姐妹憧憬著明天上午11點的婚禮時,接到羅伊的電話,軍隊當晚開拔。瑪拉不管不顧,一定要去滑鐵盧車站送別羅伊。
悲劇緩緩拉開序幕,瑪拉耽誤了演出,被團長除名,連同仗義執言的好姐妹基蒂。時值殘酷的一戰期間,百業凋零,生存艱難,瑪拉在報紙上看到羅伊的死訊,心如死灰,步基蒂後塵,淪為娼妓。
在滑鐵盧車站攬活的瑪拉看到羅伊時,一定是悲欣交集,狂喜的是他沒有死,他還活著,悲傷的是以己不白之身,難以面對愛人。
羅伊和基蒂給了她勇氣,羅伊,依然是那麼的純潔、陽光、自信,純真的笑容可以融化世間所有的不幸,連我這七尺直男都情不自禁的喜歡上他了。羅伊最終決定,拋開過去重重,義無反顧,嫁給他!
馬車奔馳在蘇格蘭的鄉間小路上,樹木高大陰翳,陽光透過樹葉灑落下來,斑斑點點,牧羊人趕著散落的羊群,揮手向他們執意。羅伊和瑪拉依偎在馬車裡,偶爾駛過小溪、草地,一片歡快明朗的氣氛。這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刻。
羅伊的媽媽早就知道了瑪拉上次失態的原因,她深信這個女孩深愛著自己的兒子,她很樂意接納並且愛上了她。羅伊的叔叔公爵特意從倫敦趕來,為瑪拉站臺。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幸福的味道隔著屏幕都可以聞得到。但,夜晚來臨,幸福戛然而止……
羅伊找到基蒂,他弄清楚並願意接受這一切,他們一起尋找瑪拉,所有那些一個娼妓有可能去而一個世家子弟不太會去的地方。
瑪拉回到他們命運的起點—滑鐵盧大橋,軍車開來,一輛接著一輛,燈光刺眼,打在瑪拉的臉龐上。她愛軍車,因為羅伊是軍人,因為戰爭他們才相遇,她恨軍車,因為羅伊是軍人,因為戰爭他們才分開。
瑪拉的臉龐忽明忽暗,她的眼神不斷轉動,堅毅、痛苦、忠貞、絕望交織,她選擇了香消玉殞……
在死神降臨的地方,命運終於結束了對瑪拉的玩弄。
瑪拉死了,她死的懦弱,她本可以不死。瑪拉在窮困交加時,本可以告訴羅伊,對羅伊來說那就是舉手之勞。遇到羅伊的母親時,她本可以選擇與羅伊的母親一起面對羅伊的死訊。初遇羅伊時,也可以直言相告,或者說「為了活下去,我做了一些對不起你的事情,但我自始至終都是愛你的」。或者,離開羅伊,至少可以不死。
羅伊和瑪拉的成長背景,造就了一個舉重若輕,一個舉輕若重,這是悲劇的根源。他們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了。在瑪拉連飯都吃不上的時候,他給瑪拉送的是昂貴的鮮花。在此,男同胞們要時時引以為戒,你的女人需要便士時請酌情給便士,你的女人需要玫瑰時,請酌情給玫瑰,你的女人需要月亮時,請酌情給月亮。
瑪拉是懦弱的,她錯過了很多機會。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她懦弱的悲觀主義的性格決定了她的悲劇,也連帶了羅伊的悲劇。她的自殺是懦弱和不負責任的。我無論如何都不忍去譴責一個已死者,我無論如何都希望勸阻下一個。
這部電影的悲情主義,貞潔觀念,適合東方民族尤其是中華民族的國民性,是有史以來最為偉大的譯製片之一,在東方聲譽尤甚。
其英文名為《Waterloo Bridge》,譯為《魂斷藍橋》,堪稱神來之筆。
其主題曲《Auld Lang Syne》聞名遐邇,回味悠長,具有濃鬱的蘇格蘭風情,從容中透著淡淡的憂傷,譯為《友誼地久天長》。
謹以此篇,獻給熱戀中的迷男痴女,願你們都具愛商,在愛的道路上幸福美滿。